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重型颅脑损伤不能自主进食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鼻饲方法采用经鼻胃管法进行,早期应用全能营养素进行肠内营养,1周后改为"均营素"匀浆饮食,酌情加用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结果治疗后6个月按GOS评定预后,良好和轻残者27例(27.6%),中残34例,重残,植物生存9例死亡17例(17.3%)。入院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时患者的各营养指标与入院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好地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且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和符合生理等优点,对维护患者的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善其营养状态和预后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张旸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8):64-65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在伤后1周左右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伤后48h内)。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上臂周径(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快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在肠内营养最初2d给予米汤,第3天后给予牛奶,第7天后给予营养液。对照组只给予营养液。分别观察两两组患者腹泻、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占4.88%;应激性溃疡3例,占7.32%。对照组出现腹泻9例,占21.95%。应激性溃疡11例,占26.8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还能减少腹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过度,机体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能量平衡与危重患者病死率直接相关.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如果胃肠道功能允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尽早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胄动力恢复,减少并发症.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足严重颅脑损伤救治必不可少的途径,其具体实施应根据患者能量消耗行个性营养支持,并选择适宜患者的管饲途径及方案.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 000 ml(1 000 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随机分为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记录并比较2组入院第1、7、14天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血红蛋白(Hb)以及14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院第7天、第14天的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鼻肠管组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胃管组呕吐、反流、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鼻肠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王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肠外营养的对照组患者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患者,比较其置管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总蛋白(58.23±3.68)g/L、前白蛋白(248.17±34.32)mg/L及血红蛋白含量(129.36±19.54)g/L、细胞免疫CD8、CD4/CD8(36.76±4.32、25.14±4.34、1.85±0.36)、体液免疫指IgG、IgA、IgM(14.33±3.12、2.47±0.41、1.17±0.34)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且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57例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7天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感染并发症及28天死亡率的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中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Ⅰ级-Ⅱ级患者治疗7天后的前白蛋白水平较高(t=2.37,P=0.025,具有统计学意义),ICU感染并发症较少(χ2=7.636,P=0.06,具有统计学意义),28天死亡率低(χ2值4.667,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根据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胃肠功能AGIⅠ级-Ⅱ级患者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0.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而充足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文献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代谢改变、营养状态的评估、营养方式的选择及开始时间、并发症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病人的住院号分为两个观察组,单号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42例,双号添加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组(EN+Arg组)42例。对照组于查体时采血,其他两组于伤后10d采血,采用吞噬白念珠菌计数法、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白细胞吞噬功能,T细胞表型CD4+、CD8+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而EN+Arg组病人的血清CD4+含量、CD4+/CD8+比值、IL-2水平以及白细胞吞噬功能均明显高于E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汪雪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
颅脑损伤患者常由于广泛性脑、脑干损伤出现较长时间昏迷,除了及时手术和药物救治外,合理营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此类患者肠道功能一般正常,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食,因此,对这类患者多采用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亚低温血液滤过联合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SCCI)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0-01—2022-07南昌市第一医院急创中心收治的60例SCC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亚低温血液滤过联合肠内营养治疗,30 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细胞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颅内压(ICP)参数。应用中文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预后。运用无创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检测仪监测患者心率(HR)与呼吸频率(RR)指标,血糖仪测定血糖值(MBG)。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2组细胞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细胞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Vs与Vm高于治疗前,PI与ICP低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EEF)支持的优点.方法 将48例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早期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EF)与全肠外营养(TPN),在摄入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结果 EEF组24 h排除氮明显少于TPN组,氮平衡、肌酐指数(ICr)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结论 EEF可维持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减轻伤后分解代谢,促进营养和意识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80例,根据营养支持方法分成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支持(牛奶、蔬菜汁、果汁等)治疗,观察组予以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以及治疗3个月GCS评分和GOS评分。结果 治疗3周,观察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ALB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6及IL-8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不仅改善病人营养状况,还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探讨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将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检索提取证据,寻找合理的肠内营养开始的时间、鼻饲管的置管深度以及与肠内营养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等,根据证据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则遵照医嘱按照传统的、被动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以肠内营养耐受性、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观察目标。结果实验组中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 d肠内营养液的最大输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缩短,伤后第7天时实现全肠内营养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病人的耐受性好,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2)。常规组入院24 h后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入院即进行营养评估及支持(超早期),并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入院后第1、3、7、10、14及21天观察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持续时间、腹胀、消化道出血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伤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10~14 d,观察组GC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早期营养支持并未增加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缩短肺部感染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魏红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4):80-8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36~48h置胃管开始能全力鼻饲,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2组在营养支持前及2周后分别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使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热能和蛋白质,增加机体抵抗力,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 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对症治疗方案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导液体和空肠管入量的管理;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根据其结果进行液体和空肠管入量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营养状况、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GCS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GC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给予PICCO监测,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稳定血流动力指标,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