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朱剑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52):9857-9860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承受应力的轴心比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向内移,抗疲劳能力增大,具备抗内翻支撑和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的功能,对骨折是否稳定要求不高,因此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4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63~86岁。Evans-JensenⅡ型骨折3例、Ⅲ型8例、Ⅳ型10例、Ⅴ型23例。随访12个月,记录各型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44例平均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除2例早期负重出现髋内翻畸形,其他所有病例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感染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6%。说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5-01/2008-0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70~81岁,平均7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系统:A1型56例,A2型75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Gamma组(n=65)和股骨近端髓内钉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置入过程中置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变化。 结果:1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获得9个月的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置入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置入后并发症中,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例(8.5%)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其中2例为合并糖尿病患者;无固定物切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断裂、脱钉等现象。全部骨折均在9个月随访时间内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无患肢短缩病例。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 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 < 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钉、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6-06/2008-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5例,男26例,女69例,年龄70~88岁。根据Evans分型系统,9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n=30),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n=30)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n=35),3组患者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术后9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髋进行评估。 结果:3组患者均获得随访。①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P < 0.05);各组间手术时间两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统计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相对最长,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相对最短。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并发髋内翻1例,伤肢短缩1例。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术后股骨干骨折1例,无伤肢短缩等并发症。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中2例切开组织液化,2例切开表浅感染,无切开深部感染;动力髋螺钉组中3例出现切开组织液化,2例切开表浅感染,1例切开深部感染。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切出股骨头或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现象。③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优23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0.0%。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3.3%。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优3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1%。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应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稳定性骨折,3种内固定装置均可选择,而动力髋螺钉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对于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由于生物力学上的优势,都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髋部髓内加压螺钉和股骨近端短重建钉因手术操作简单,以及针对亚洲人的特殊设计,适合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目前缺乏两者临床疗效比较的研究报道。 目的:比较髋部髓内加压螺钉和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将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2组干预:髓内加压螺钉组110例,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105例,通过观察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死亡率、术后并发症、行走能力等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髓内加压螺钉组35例能够独立步行,57例需要步行辅助器行走,18例无法行走。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28例患者能够独立步行,48例需要步行辅助器行走,29例无法行走。髓内加压螺钉组活动功能优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表明髓内加压螺钉相对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能方便、准确、稳定的进行骨折内固定,并且提供术中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并发症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PFNA(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07/2009-12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65~93岁,平均76.8岁。其中PFNA组1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21例,对比观察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随访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8个月,平均10.7个月。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FNA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而PFNA更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 <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Two cases are presented exhibiting symptoms and signs of bilateral an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clinically sparing femoral nerve branches to the saphenous nerve and quadriceps muscles. This occurred following surgical dissection in the femoral triangles associated with femoral arter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nterior medial thigh pain and numbness occur following aortofemoral bypass graft surgery and other types of femoral arter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uralg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G Chutkow 《Muscle & nerve》1988,11(11):1146-1148
A middle-aged male developed a right 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uralgia that persisted for 10 years without any associated neurologic, electrophysiologic, or radiologic findings. Five years after onset, sur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ubgluteal area identified a venous malformation surrounding the nerve. The syndrome appears unique and exemplifies all major aspects of the sensory distribution of the nerve complex.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 目的:探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收集58例(65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髋关节置换前使用CT测量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利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以采用模板测量法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与各假体系统的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r=0.84~0.85;P < 0.05),说明应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及优良率均高于模板测量法的优秀率及优良率(P < 0.01,P < 0.05)。当年龄> 45岁时,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6%,高于模板测量法的32%(P=0)。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时,采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高于模板法,并且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 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 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 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 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 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血管闭合器广泛应用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应用这些闭合器值得关注。 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3种股动脉血管穿刺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3/2008-07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 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380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38例的患者共918例,男562例,女356例,年龄24~83岁。Starclose血管闭合系统和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 方法:9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4组。人工压迫止血组(n=271):采用压迫止血,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降至65 s以下时拔管压迫止血10~20 min。Boomerang封堵器组(n=178):封堵器送入动脉鞘管,展开止血伞后,调整封堵器方向后用固定夹固定,冠状动脉造影后20 min拔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肝素量不同决定拔除时间,而后人工加压至出血停止。Perclose缝合器组(n=183):术后立即送入Perclose操纵杆,打结缝合穿刺点。Starclose闭合器组(n=286):冠脉造影或介入术后直接利用一个环形可弯曲的小镍钛合金闭合夹从血管外对穿刺口周围进行闭合。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例的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总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失败病例数量。 结果:9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tarclose闭合器组和Perclose缝合器组在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Boomerang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P < 0.01);其中Boomerang封堵器组亦较人工压迫止血组有明显缩短(P < 0.01)。②采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法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 < 0.05)。③人工压迫止血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2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12例止血失败;Boomerang封堵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5例失败;Perclose缝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失败;Starclose闭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失败。 结论:3种血管闭合器包括Starclose、Perclose和Boomeran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Starclose闭合器的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