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聚合度菊粉对鱼糜抗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鲢为原料,研究短链菊粉(聚合度2~6)、长链菊粉(聚合度23~46)和天然菊粉(聚合度10~23)的添加对鱼糜冻藏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和凝胶品质劣化的影响,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揭示蛋白质生化指标和凝胶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聚合度菊粉对鱼糜均具有冷冻保护效果,短链菊粉的效果最强,能够显著抑制盐溶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的下降和表面疏水性的上升(P0.05),且蛋白质二级结构、SDS-PAGE图、凝胶品质(持水性、凝胶强度及质构)与新鲜鱼糜最为接近,可替代商业抗冻剂,天然菊粉的效果次之,长链菊粉效果最弱。预测回归系数表明影响鱼糜凝胶品质的蛋白质生化指标由强到弱依次为盐溶蛋白含量、蛋白质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可以作为评价鱼糜冷冻变性的主要指标,而Ca~(2+)-ATPase活性对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蓝圆碜为对象,研究普通肉、暗色肉和混合肉在盐水漂洗和碱盐水漂洗两种方法下,对鱼糜的pH、持水性、自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3种鱼肉最适的漂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3种鱼肉在最佳漂洗方法下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普通肉适合用0.2%盐水漂洗,暗色肉适合用0.4%碱盐水漂洗,混合肉适合用0.3%碱盐水漂洗;与盐水漂洗对比,碱盐水漂洗能显著提高蓝圆碜鱼糜的自度,改善pH,降低鱼糜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P〈0.05).流变特性测试结果表明,普通肉鱼糜的品质要好于混合肉鱼糜,暗色肉鱼糜的品质最差.温度扫描结果显示,蓝圆修鱼糜形成过程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46℃之前;第2阶段出现在46—52℃,为凝胶劣化阶段;第3阶段出现在52℃后,为凝胶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段加热方式制备鱼糜凝胶,研究pH值对添加L-精氨酸的草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L-精氨酸试验组比较,添加0.65%L-精氨酸后,鱼糜凝胶的持水性、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流变特性以及微观结构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白度值显著降低;与未经酸调节试验组比较,经酸调节处理后,鱼糜凝胶的白度值显著升高,而持水性、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流变特性以及微观结构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说明,L-精氨酸改善草鱼糜的凝胶性能是由它的强碱性及其基团与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共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内酯(GDL)调控对罗非鱼碎肉鱼糜低温酸诱导凝胶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碎肉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GDL添加量(0、0.8%、1.6%、2.4%和3.2%)在4℃交联24 h后,pH、SDS-PAGE、游离巯基、化学作用力及凝胶特性的变化。【结果】罗非鱼碎肉在低温酸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随着GDL添加量的提高,肌球蛋白重链(MHC)呈下降趋势,游离巯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GDL促进了二硫键的形成,但当GDL添加量为0.8%~3.2%时,二硫键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GDL降低了非特异性结合、离子键和氢键含量,提高了疏水相互作用。碎肉鱼糜凝胶的破断强度在2.4%GDL时达到最高,凹陷深度在1.6%~3.2%GDL时达到最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添加GDL增加了碎肉鱼糜凝胶的持水性和白度。【结论】罗非鱼碎肉中添加2.4%GDL有利于获得品质较好的鱼糜凝胶制品。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臭氧处理对冷冻鱼糜保质期内的蛋白氧化和风味影响,以鲢为原料,采用臭氧漂洗制备新鲜和冷冻的鱼糜,分别测定盐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活性巯基、游离氨基酸含量,并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C-IMS)测定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结果显示,臭氧漂洗新鲜鱼糜的水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盐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冷冻贮藏后,水溶性、盐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臭氧漂洗新鲜鱼糜活性巯基含量显著下降(P<0.05),冷冻贮藏后,活性巯基含量也有显著下降,但与臭氧漂洗相比,下降幅度较小。臭氧漂洗鱼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冷冻贮藏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电子鼻、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冷冻鱼糜与新鲜鱼糜的气味、滋味可以有效区分开,但臭氧漂洗鱼糜与清水漂洗鱼糜不能有效区分。GCIMS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臭氧漂洗鱼糜检测出的不饱和醇类数量明显低于自来水漂洗鱼糜,并且在冷冻后醇类物质减少,醛类物质显著增加。结果表明,臭氧漂洗初步运用到鱼糜及鱼糜制品等水产加工业中,可以改善鱼糜品质及风味,但在鱼糜冷冻贮藏过程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欧阳杰  林蔚  蔡淑君  郑晓伟  沈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46-14448
[目的]为了优化漂洗工艺,提高鱼糜品质。[方法]以斑点叉尾鮰鱼片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加工鱼糜,取肉后分别用纯净水(A)、0.15%NaCl(B)、0.25%NaHCO3(C)、0.15%CaCl2(D)、0.10%柠檬酸钠(E)1次漂洗,再用纯净水2次漂洗,然后离心,以白度、凝胶强度、脱脂率、脱水效果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无论采用哪种漂洗液,都是一次漂洗对鱼糜白度的影响最大,其中0.10%柠檬酸钠漂洗后的鱼糜白度最高,0.25%NaHCO3漂洗后的鱼糜凝胶强度最大;脱脂效果为离心〉1次漂洗〉2次漂洗,0.25%NaHCO3漂洗的鱼糜脱脂效果最好,0.15%CaCl2漂洗后的鱼糜脱水效果最好。[结论]0.25%NaHCO3溶液漂洗10min→纯净水漂洗5min→离心5min的漂洗效果最好。这是一种适合斑点叉尾鮰鱼糜加工的高效漂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鱼糜漂洗工艺中用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研究臭氧漂洗工艺对鱼糜品质的影响,以鲢鱼肉为原料,采用传统漂洗、一次臭氧漂洗、自来水-臭氧水混合漂洗制备鱼糜,研究臭氧漂洗方式对鲢鱼糜凝胶强度、色度及不良气味的影响。结果显示,羰基含量随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次臭氧漂洗的鱼糜中的羰基含量高于传统漂洗和混合漂洗的鱼糜,〖JP+2〗表明一次臭氧漂洗的鱼糜蛋白的氧化程度较高,鱼糜蛋白形成较多的聚集,鱼糜凝胶性能较差;混合漂洗可以减少脂肪氧化、降低臭氧对鱼糜蛋白的氧化程度、提高鱼糜白度以及凝胶强度、且臭氧质量浓度为8 mg/L的混合漂洗能有效改善鱼糜品质。同时,用水量减少了1/3,达到了节水漂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探究其加入到鱼糜蛋白凝胶中提高鱼肉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可行性,拟解决运输存储中温度波动造成鱼糜蛋白凝胶产品质量受损的问题。【方法】制备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分散于鱼糜中并加热制备成蛋白凝胶,然后对鱼糜蛋白凝胶进行3次冻融循环,分别测量冻融前后鱼糜蛋白凝胶的质构、色度和水分分布,测定3次冻融后的汁液流失以及凝胶中的冰晶分布。【结果】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添加在提高鱼糜凝胶亮度和白度的同时,抑制了冻融循环引起的色度变化,并且延缓了凝胶在冻融中硬度和咀嚼度的变化速率。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添加对于冻融前鱼糜凝胶的水分分布没有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冻融循环后鱼糜凝胶中不易流动水的比例,减少了自由水的比例,从而减少了鱼糜凝胶冻融后的汁液流失。冰晶结果显示,乳液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冰晶的直径,从而减少冰晶对肌肉组织造成的损害以及自由水的生成。【结论】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添加削弱了冻融对凝胶颜色及质构的影响,保持了凝胶的网络结构,提高了鱼糜凝胶的冻融稳定性,保持了冷冻鱼糜产品的品质及营养价值。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有望成为新型的抗冻剂应用于冷冻食品中。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取空气解冻、微波解冻和射频解冻三种解冻方式,以冷冻白姑鱼糜为原料,研究不同解冻方式对冷冻鱼糜解冻失水率、盐溶蛋白含量、Ca~(2+)-ATPase酶活力、凝胶形成能力和SDS-PAGE凝胶电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冷冻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气解冻对冷冻鱼糜的解冻效果最好,但耗时较长;微波解冻时间较短,但与其他解冻方式相比,解冻后的鱼糜品质最差(P0.05);射频解冻效率较高,且与空气解冻的鱼糜品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回收方法的肌浆蛋白对鲢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通过加热法、酸偏移法和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回收鲢鱼糜漂洗液中的肌浆蛋白,并将其添加至鱼糜中,测定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脂肪氧化及凝胶品质的指标。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方法回收的肌浆蛋白均能抑制鲢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含量的下降以及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其中加热法回收的肌浆蛋白抑制鱼糜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效果最显著,经过9次冻融后仍能够对鱼糜蛋白质变性起到抑制效果。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肌浆蛋白的添加可以抑制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现象。而与空白组鱼糜相比,添加不同回收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pH值并没有显著变化。此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鱼糜凝胶品质会发生严重劣化,其中添加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始终保持较好的凝胶质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冷冻鱼糜为原料,添加谷氨酸钠和乙醇,通过测定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2 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结合色度(L*、a*、b*)、持水性和质构特性,探讨-22℃条件下在数次冻融循环中谷氨酸钠和乙醇的添加对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钠和乙醇能提高鱼糜凝胶的持水性、白度和弹性,并且在冻融循环中能显著延缓持水性、白度和弹性的下降(P<0.05);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添加谷氨酸钠和乙醇的鱼糜凝胶的菌落总数、TVB-N值和TBARS值的上升速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同时添加效果最佳;p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时添加波动幅度最小,说明谷氨酸钠和乙醇可以延缓鱼糜制品在冻藏过程的品质变化,且作用效果是谷氨酸钠和乙醇混合添加组最佳,谷氨酸钠组和乙醇组次之。  相似文献   

12.
以鲢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碱性蛋白酶处理前后鲢肌原纤维的降解率、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Ca~(2+)-ATPase活性、凝胶特性等的变化,研究在不同的贮藏条件下(25℃和4℃)碱性蛋白酶对鲢鱼肉中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情况及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碱性蛋白酶处理后,在不同温度下,鲢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面疏水性、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及活性巯基含量均先增高后降低;在反应温度25℃、酶解时间2.0 h以及反应温度4℃、酶解时间2.5 h处理条件下,鲢肌原纤维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及活性巯基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在反应温度25℃和4℃下,酶解时间0.5 h时, Ca~(2+)-ATPase活性达到最高值;蛋白凝胶的持水力与凝胶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凝胶白度值先降低后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对鲢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网络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9尾体重为(1 295.7±37.2)g的普通草鱼和9尾体重为(706.8±6.5)g脆化草鱼(脆肉鲩)为实验对象,对其肌肉理化及质构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脆化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高于普通草鱼(P<0.05),粗脂肪和铁含量比普通草鱼低(P<0.05),二者肌肉水分、粗灰分及钙、铬含量无显著差异;脆化草鱼肌肉pH、肌纤维密度和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普通草鱼(P<0.05);脆化草鱼在2 h和4 h的肌肉滴水损失低于普通草鱼(P<0.05),但8 h后差别不大;脆化草鱼肌肉硬度和咀嚼力均比普通草鱼高(P<0.05)。对肉质性状指标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肌纤维密度、pH、胶原蛋白有提高肉质品质的作用趋势;肌肉脂肪含量与肌肉硬度,肌纤维密度与肌肉滴水损失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亮点:脆化草鱼是鱼类肉品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较全面的分析普通草鱼和脆化草鱼的肌肉特点,其中无机元素、质构参数、pH和滴水损失对其肉质的影响,在鱼类肉品研究中较少;同时探求了多因子对肉品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鱼类肌肉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豆油、鱼油及二者混合后的油脂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含4%豆油、2%豆油+2%鱼油及4%鱼油的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 318.88±2.47)g的草鱼9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为60 d。【结果】结果表明:(1)混合油组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豆油组增重率则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与增重率(WGR)相同;肝体指数(HSI)以4%组鱼油组最低,显著低于4%豆油组(P0.05),2%豆油+2%鱼油混油组介于二者之间,与其他两组均无显著性显著(P0.05);3组试验鱼的腹脂率(IPF ratio)、肥满度(CF)、饲料系数(F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背肌及腹肌中粗蛋白的含量皆以混合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鱼油组与豆油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草鱼背肌及腹肌肌肉中所含的脂肪酸受饲料脂肪源影响,添加混合油或鱼油组的饲料喂养的草鱼肌肉中EPA与DHA的含量与豆油组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混合油组与鱼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饲料中豆油和鱼油混合作为草鱼脂肪源,不仅可促进草鱼生长,较单纯使用豆油,还可显著提高肌肉中EPA、DHA的含量,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淡水鱼鱼糜的质构及凝胶劣化,延长其保鲜期,以草鱼为研究对象,对草鱼鱼糜进行冰点调节,然后冰温贮藏,研究贮藏期间其质构和脂肪氧化的变化,以冷藏和冷冻贮藏为对照.结果表明,冰温贮藏[(-1.50+0.03)℃]相对于冷藏,可以显著抑制草鱼鱼糜的脂肪氧化;冷藏处理组在第4周已经明显可见鱼糜表面略微发黏,色泽发暗,并有轻微的异味,而冰温处理组感官特征没有显著的变化;冰温贮藏相对于冷冻贮藏,可以显著降低草鱼鱼糜的蒸煮损失率,改善持水和保水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弹性、黏聚性、咀嚼性以及适度的剪切力,从而保证了草鱼鱼糜良好的质构.  相似文献   

16.
‘西门塔尔杂交牛’与‘平凉红牛’不同部位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种肉用牛不同部位的肉品质.【方法】试验以‘西门塔尔杂交牛’(‘西门塔尔牛’♀ב张掖黄牛’♂)和‘平凉红牛’(‘平凉黄牛’♀ב秦川牛’♂)F1♀ב利木赞牛’♂)F1♀ב南德温牛’♂)的肩肉、眼肉和黄瓜条为研究对象,对其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质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食用品质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与‘平凉红牛’3个部位肉的a*值和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H值和剪切力值无显著性差异,‘平凉红牛’眼肉和黄瓜条的失水率分别比‘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低27.53%和26.19%(P0.05),肩肉和黄瓜条的熟肉率分别比‘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的高7.31%和8.59%(P0.05);营养品质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肩肉、眼肉和黄瓜条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平凉红牛’显著的高5.12%、9.37%和3.05%(P0.05),‘西门塔尔杂交牛’肩肉、眼肉和黄瓜条的糖原含量分别比‘平凉红牛’显著的高35.66%、34.09%和35.47%(P0.05);质构特性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肩肉与眼肉的质构特性优于‘平凉红牛’.【结论】‘西门塔尔杂交牛’具有高蛋白和高糖原含量等特点,‘平凉红牛’具有加工性能好和良好的适口性等特点,二者均是优质的肉类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投喂高脂饲料草鱼幼鱼生长、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平均初始体质量为(45.13±2.78)g/尾的健康草鱼幼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第1组为基础组,饲喂基础饲料(脂肪水平为5.09%),第2组为高脂组,饲喂高脂饲料(脂肪水平为8.25%),其余4组为牛磺酸添加组,分别饲喂添加200,700,1 200和1 700mg/kg牛磺酸的高脂饲料,养殖65d后,测定草鱼体质量和体长,并采集尾静脉血样、肝胰脏和肌肉样品,用于测定草鱼幼鱼生长、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1)与基础组相比,高脂组草鱼脏体指数(VSI)、肌肉粗脂肪含量、肝胰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壳率(ESR)、肝胰脏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2)与高脂组相比,添加700mg/kg牛磺酸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P0.05);添加1 700mg/kg牛磺酸显著降低了VSI(P0.05);700~1 700mg/kg牛磺酸分别显著提高了ESR,降低了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200~1 200和700~1 700mg/kg牛磺酸分别显著提高了肝胰脏SOD和CAT活性,1 200和700mg/kg牛磺酸分别显著提高了血清中SOD和CAT活性(P0.05);当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700~1 200,200~1 700mg/kg时显著降低了肝胰脏、血清中MDA含量(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高脂饲料显著降低了草鱼幼鱼的肌肉品质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投喂添加适宜剂量(700~1 200mg/kg)牛磺酸的高脂饲料促进了草鱼幼鱼的生长,改善了肌肉品质,提高了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Ca2+-ATPase活性为指标,考察草鱼在3种储藏方法:A,-60℃冻结24 h后-20℃冻藏;B,-40℃冻结24 h后-20℃ 冻藏;C,-20℃直接冻结,处理下冻藏及随后4℃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冻结方法草鱼盐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以及Ca2+-ATPase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冻藏前6周,A处理的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C处理(P<0.05),而B和C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4周,A处理的巯基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C处理(P<0.05),A和B、B和C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a2+-ATPase活性在第2周迅速下降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A、B和C三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在冷藏期间,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继续下降,Ca2+-ATPase活性虽有波动但活性仍然很低。从本试验可以看出,冻藏前的低温冻结处理对草鱼冻藏蛋白质盐溶性和巯基含量影响较大,能够降低蛋白质变性程度,并且温度越低,蛋白质变性程度越小,而对其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舍内相对湿度(RH)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标准化养殖环境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270只1日龄健康AA肉公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0%RH)、低湿组(30%RH)和高湿组(90%RH)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验在人工气候实验舱内进行,试验期为42d。在肉鸡21和42日龄时,测定不同RH下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1~21日龄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湿组肉鸡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增加(P0.05);高湿组ADG、F/G、平均日采食量(ADFI)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22~42日龄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湿组肉鸡ADFI和ADG显著降低(P0.05);高湿组ADFI显著降低(P0.05)。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低湿组ADFI和ADG显著降低(P0.05),F/G增加(P0.05);高湿组ADFI和ADG降低,F/G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湿组42日龄肉鸡屠宰率显著降低(P0.05),21日龄肉鸡胸肌的蒸煮损失显著提高(P0.05),21日龄肉鸡胸肌的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低湿组42日龄肉鸡胸肌的黄度值(b*)值显著提高(P0.05)。【结论】低湿或高湿均不利于肉鸡生长,其中低湿可显著降低肉鸡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而高湿则显著影响肉鸡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两种日粮对乌金猪和长白猪肉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2(品种)×2(日粮)随机分组设计,选取体重60 kg左右的乌金猪和长白猪各18头,每品种设2个处理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头,分别饲喂乌金日粮(WJ)和NRC日粮,100 kg体重时屠宰测定9项肉品质指标,建立猪肉品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和猪肉品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分别评价肉品质。【结果】(1)应用显著性检验分析,日粮因素和两因素交互作用对肉品质9项检测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品种因素间比较长白猪L_(24h)~*和失水率检测值显著高于乌金猪(P0.05);饲喂WJ日粮处理组猪肉的L_(24h)~*、a_(24h)~*、b_(24h)~*、大理石纹、剪切力检测值优于饲喂NRC日粮的处理组;(2)应用猪肉品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肉品质按优到劣为:WW组(乌金猪WJ日粮)LW组(长白猪WJ日粮)WN组(乌金猪NRC日粮)LN组(长白猪NRC日粮),模糊综合评判值与大理石纹评分和滴水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饲喂WJ日粮相比饲喂NRC日粮乌金猪和长白猪肉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快速定量地获得肉品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