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00-2502
郑钦安之扶阳思想有其深层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郑氏在《内经》"阴阳平衡观"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阴阳平衡下的"阳主阴从",具体体现在生理观、病理观和元阳为本论上,为其扶阳提供了理论依据。郑氏立论临证,以元阳为本,辨证重视阴阳,又不离六经;善于辨识证之寒热,更善于应用大剂量姜附以救治三阴病和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2.
"升举三阴法"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创新的治法,在临床上可辨治诸多三阴寒化证的病种,吴荣祖教授在传承佩衡先生之吴氏扶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50余年临证经验,总结凝练出具有"升举三阴"之效的"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文章首先阐释"升举三阴法"之内涵,即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是人体气机圆...  相似文献   

3.
导师郭立中教授治疗颞骨肉芽肿善于从内而治,从扶阳论治,辨治颞骨肉芽肿以阴阳为纲、阳气为本,以"阳虚阴盛"立论,治疗以扶阳为大法,治分次第。先以桂枝法开表,打通阴邪外出之道路,消阴、透阴;若中焦不通者,继以丁蔻理中法调畅中州;最后以"扶阳填精"收工。用药颇有火神风格,自立桂枝方发汗开肌表、祛邪气,重用四逆汤以扶阳化阴,加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药以扶阳填精、引阳交阴。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武连仲教授"扶阳抑阴"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经验要点。治疗卒中后足内翻,武教授讲究辨偏瘫肢体的阴阳缓急,确立扶阳抑阴的总治则,重视"神"的作用,强调调理全身神机,同时辅以肾经与跷脉两经腧穴。总体选穴精简,一穴多用,手法上多采用提插手法,注重激发"窜""动""抽"针感。文章从武教授对该病的机理认识、临床选穴及针刺手法3方面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田锋亮 《中国中医急症》2022,(3):535-537,54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腹痛、泄泻为主,常因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加重.其病阳虚证多见,与肝脾肾三阴脏寒有关,如脉症相符,基于扶阳理论,治从温补三阴法入手,方用吴萸四逆汤合真人养脏汤佐风药加减,可根据腹痛部位及三阴脏侧重不同加减用药,如出现寒热错杂,可合用潜阳封髓丹、乌梅丸加减,多可取效,配合中医外治疗法可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用阳化阴"治阴虚的理念从理论依据、适用指征及用药思路三方面作相关探讨,笔者认为,"用阳化阴"治阴虚的理论依据是阳生阴长及阴阳合一观,该法适用于无邪火的阴虚,用药思路以扶阳药物扶助少火为主、补阴药物补阴潜阳为佐。扶阳化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阴虚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吴佩衡医案》中应用乌梅丸验案的记载,分析吴氏使用乌梅丸的病证特点和方药加减规律。其用丸剂,常作为大回阳饮之辅助;其变丸剂为汤剂,则常重用附子、干姜,轻取黄连、黄柏。吴氏使用乌梅丸,已不拘于寒热错杂的范畴,而更多体现出三阴同治、调理厥阴、重在扶阳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云南吴氏扶阳流派学术重要继承人吴荣祖教授在广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以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创新性的提出升举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之阳气的"升举三阴法",辨治临床三阴寒化证诸多病种,获效良多。文章首先系统阐述了"升举三阴法",吴荣祖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的关键有三,一是动力源泉在命门火,即足少阴肾;二是运转中轴在中宫脾阳,即足太阴脾;三是轮轴运转标志在肝木,即足厥阴肝。肾、脾、肝共同构成了人体三阴构架,在此构架中,只要三阴的阳气得到升发,则整个人体气机的圆运动就可以运行不息,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反之则百病由生。其次通过六则验案具体诠释吴老运用"升举三阴法"的临床效果,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地理知本金锁秘>曰:"一部大易,扶阳抑阴."<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自然哲学典籍.扶阳抑阴是其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扶阳抑阴”与“益火消阴”是两种不同治法,然在古今医籍中常将二法概念混为一谈,屡见不鲜。笔者认为有必要予以澄清,遂索检方书,考究原委,试述区别辨析。一、扶阳抑阴的概念扶阳抑阴,是指阴寒极盛、阳气相对大衰所致阴寒实证的一种治法。所谓“扶阳”,就是以振奋肾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医家围绕"扶阳抑阴"的学术观点,衍生出针锋相对的争辩,这为后学者带来不少的困惑。因此,"扶阳抑阴"的学术内涵亟待明确。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与归纳,结果发现争辩双方"阴"、"阳"内涵不在同一层次。明晰"阴"、"阳"的层次与内涵,明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扶阳抑阴"和看待历史上的各种争辩。  相似文献   

12.
膝骨关节炎是多发于中老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行走困难,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跟师学习后,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上应用扶阳学术思想,重视阳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先天心肾和后天脾胃的相互关系,在三阴病的虚证、寒证中治疗,以"扶阳抑阴"之法,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35-2537
"消渴肾病"的病机十分复杂,阴虚燥热为主,兼有瘀浊内阻贯穿病程始终,阳虚亦是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扶阳学派对"消渴"的认识以阳虚为本,认为消渴肾病亦有"坎中一阳"之不足,主张在益气养阴的基础治则上,注重解毒扶阳的运用,调节阴阳平衡。文章则基于"扶阳学说"的"扶阳"理念,由《伤寒论》"寒热并用"的治法得以启发,认为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药,鉴于"消渴肾病"的复杂病机,单纯"清热"或是"温补"不足以兼顾变生之病证,宜因时、因地、因人施治,治法上应予重视"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4.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处于互根互用又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中,平衡即阴平阳秘,失衡则可能会出现格阴格阳的病理状态,阳秘不及而阳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证为格阳,阳秘太过而阳不得透达于外的真热假寒证为格阴。对于阴盛格阳证的治疗,以大、小建中汤类方轻清扶阳,甘草干姜汤、理中汤温养扶阳,四逆汤类方辛温扶阳,总以扶阳为纲。而对于阳盛格阴证之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的病机特点,治以汗下清三法,使阳气疏通透达,表实无汗者,用三黄石膏汤;里实不便者,用三承气汤;热盛而无表里证者,用解毒白虎汤,总以透达泻热为纲。  相似文献   

15.
介绍武连仲教授以大钟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内翻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疗法。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武老提出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大钟无补法""重泻大钟"的独到见解,认为中风患者肢体症状应称为"挛痿",病机为"阴急阳缓",针对患侧下肢出现的足下垂内翻,应"扶阳抑阴",即扶助阳经经气,抑泻阴经经气,以达纠正矫偏。文章从大钟穴定位、操作手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详解。  相似文献   

16.
刘学勤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痤疮的病机分为血热炽盛型、湿热蕴结型、阳虚寒凝型、寒热错杂型四型,采用"其在表者,汗之可也"的总治疗原则应用不同的经方辨证论治。对于血热炽盛型痤疮,以清热凉血解表为总的治疗原则,采用胶艾汤加减;对于湿热蕴结型痤疮,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清热利湿解毒,宣肺解表散结;对于阳虚寒凝型痤疮,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排脓汤加减,温阳解表,通经散寒;寒热错杂型痤疮为各型痤疮中最为难治的一型,多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排脓散加减,温清一体,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郁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扶阳学派重阳气,强调阳主阴从观,治病立法,主张"扶阳抑阴,用阳化阴".文章主要阐述胡跃强教授基于扶阳学术思想,认为阳虚是郁证的发病根本,治疗上以调整阴阳、疏通三焦气机为准则,提出从"三焦次第"论治郁证的新法则.倡导先宣通中上二焦气机,再温通下焦元阳...  相似文献   

18.
扶阳医学是扶助保护治理阳气的医学(它不是单纯指扶助阳气的,而是把阳气怎样保护治理好运用好才是扶阳医学的真谛,这才是它更重要的内容,亦是最难掌握的),它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主张扶阳护正、阳主阴从的医学,它是研究天人合一、使人体阳气的气化与自然界阳气气化运动规律同步的医学。它以阳气气化规律失常为病机,其立法都是围绕阳气的生、长、收、藏而设,并以"以极为归、坎离既济、水土合德"为治疗宗旨。主张"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立法,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它用附子淫羊藿肉桂立极,用术草立中轴,用桂姜为佐使,实现坎离既济、阴阳合和、水土合德之状态,从而达到复命归常、健康延年之目的。通过三个医案来分享扶阳医学理法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9.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八纲辨证。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所谓寒者热之,笔者认为即对于实寒,当虑其邪闭阳郁,辨寒热多少,辛温以散寒;对于虚寒,则针对阳气虚衰,辨脏腑归属,辛温以扶阳。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生命之根,立命之本,可见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重视阳气的盛衰在发病学上的突出作用,治疗上重视益火扶阳。"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从姜附桂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理解扶阳理论。扶阳疗法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防御的自愈力。是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精髓的深刻领悟,对中医重阳思想的继承与提高,应当努力发掘,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