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一般均同时存在原发侧弯、代偿侧弯、后凸畸形,畸形复杂,脊髓造影难度较大。如何获得优质造影片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料材与方法1989年3月至1993年3月4年间本院收治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弯崎形47例,其中27例行脊髓造影。男10例,女厂例,年龄6~44岁,平均17.8岁。所有病倒造影前都摄脊柱全长正侧位平片显示脊柱形态。使用Nycornea公司的Iohexo脓度300mgl/ml,经腰段穿刺注入造影剂,阶段摄正侧位脊髓造影片。造影片质量判定标准为:优质:椎管内造影剂密度明显高于椎体密度,正侧位片都能清晰显示椎管…  相似文献   

2.
CT扫描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柱结核为常见的脊柱炎性疾病,脊柱X线摄片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椎体后分及附件受累,对准确判断病变及椎旁、椎管受累程度上受到限制,对骨破坏轻微者易漏诊。本文收集脊柱结核36例,以探讨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从20岁至63岁,平均38岁。病程从30天到6年不等,平均11个月。36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经临床、X线、CT检查并随访复查诊断7例。30例CT检查前作脊柱正侧位照片,23例诊断脊柱结核,6例病损累及单个椎体需与转移性肿瘤鉴别,1例因摄片质量欠佳而漏诊。CT检查采用仰卧位,据脊…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骨样骨瘤一例房殿继,陈为民,丁厚俊男,41岁。腰痛两年余,逐渐加重,服止痛药可减轻,在外院按类风湿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体检:脊柱轻度侧弯,胸12、腰1椎体左侧压痛,弯腰时疼痛加重。X线所见:腰椎平片正位见以腰1为中心轻度向右侧凸...  相似文献   

4.
骨包虫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骨包虫病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骨包虫病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包虫病影像学资料。7例均摄常规正侧位X线平片,4例行CT扫描,3例行MR扫描。结果颅骨包虫1例,脊柱包虫3例,髂骨包虫1例,骶骨包虫1例,肋骨包虫1例。X线表现:囊状膨胀性骨破坏5例,其中单囊性改变2例,多囊性骨破坏3例;溶骨性破坏2例,边缘硬化5例,钙化1例,软组织肿块4例。CT表现:4例中囊性膨胀性骨破坏3例,病灶呈多囊性2例,单囊性1例;溶骨性破坏1例;边缘硬化3例,钙化2例,软组织肿块4例。MRI表现:3例均为脊柱病变,共累计7个椎体,单囊性改变1例,多囊性改变2例,软组织肿块3例。病灶在T1IW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内容物呈高信号,簇集呈“葡萄串样”,椎体压缩楔形变。结论影像学检查对骨包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应用X线平片、CT、MR检查并密切结合流行病学史能进一步提高对骨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宝石CT能谱成像测定健康成人L3椎体骨钙含量,为能谱CT测定成人骨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行腹部或腰椎宝石CT能谱扫描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3例,女122例,除外有肿瘤史、外伤史、手术史及其他影响骨密度疾病的患者;年龄20~87岁,按每10岁为一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共7个组.将扫描数据重建为层厚、间隔均为0.625 mm的Mono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利用GSI处理器获得L3椎体水基和钙基物质图像,在椎体骨松质层面测量3个感兴趣区(ROI),取其均值.对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男女各年龄组间差异行t检验.结果 男性20~29岁组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最高,女性30~39岁组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最高,男性和女性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均呈负相关(r=-0.681 5,r=-0.887 7;r=-0,796 1,r=-0.9065;P均<0.01),女性≤39岁者随年龄增长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呈轻度增高现象,但女性≤39岁者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间无明显相关性(r=0.190 1,P=0.373 5;r=-0.023 3,P=0.914 0),女性≥40岁者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呈负相关(r=-0.793 9,r=-0.867 5,P均<0.01).男性和女性自50岁开始GSI钙-水密度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宝石CT能谱成像是测量椎体骨密度的新方法,可用来测量椎体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透明细胞型软骨肉瘤是不常见的软骨肉瘤之亚型,作者从350例软骨肉瘤中发现了8例(2.2%)。男7例,女1例,年龄23~49岁,发生于长骨近端者5例,肩胛骨、骨盆和距骨各1例。5例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和骨化,7例表现为骨膨胀,其中明显者3例,中度2例,轻度1例,无膨胀1例。病变界限清楚者1例,界限不清者5例。1例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体骨巨细胞癯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5倜病例病变均累及椎体和附件。11例发生在展椎,1例发生在颈椎,3例发生在骶椎。CT表现为慵心性囊状膨胀性透光区,边缘清楚,皮质变薄,其内为“皂泡状”,膨胀显著者,周围形成不规则波浪状骨壳。周围没有反应性骨硬化环。5例均越过椎间隙累及邻近椎体.增强扫描后瘸灶不均一中等程度强化,囊状部分无增强。结论:椎体骨巨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病例可做到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作者回顾分析了32例16岁以下、病程3个月以上的少年慢性关节炎性脊柱侧弯,分为全身性,多关节(5个关节以上)和少关节(4个关节以下)脊柱关节炎3种。16例姿势侧弯无椎体旋转,12例能测量的X线片Cobb角8例小于10°,3例10°~20°,1例24°,3~8个椎体胸腰椎侧弯11例,1例单发性长胸腰椎侧弯(T_5~L_5),5例右侧弯,7例左侧弯。产生姿势侧弯的原因:①生长过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过双线中点法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重度OVCF患者32例,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60~86岁,平均73.1岁,患者椎体压缩>75%.摔伤21例,扭伤3例,负重7例,无明显诱因1例.实施双线中点法PKP(术中调整正位C型臂X线机透视使椎体下缘保持重合,椎体上终板最低点连线与椎弓根外缘交点平行线为第一条线,椎弓根下缘平行线为第二条线,两者中点向外延伸至椎弓根外缘的交点为伤椎穿刺点).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受伤椎体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骨水泥弥散情况及有无严重并发症.结果 手术时间25~59min,平均37.1min.术前椎体高度(6.03±1.03)mm,术后3d恢复至(14.96±1.28)mm,术后3个月(14.46±1.29)mm.出现骨水泥渗漏5例,均未向椎管内渗漏,包括椎体前方渗漏1例、沿椎旁静脉渗漏1例、上下椎间隙渗漏3例.术中推注骨水泥出现心率下降1例,出现术中血压明显升高2例,给予处理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所有患者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并发症.患者术后3d及3个月ODI(31.06±3.51)%、(30.50±3.37)%及VAS(2.43±0.55)分、(2.44±0.49)分均显著优于术前(72.91±5.20)%、(7.18±0.63)分(P<0.05).结论 双线中点法在严重塌陷的椎体均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球囊复位技术可明显恢复急性重度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153Sm 乙二胺四甲苯膦酸(EDTM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复发患者 1例及结合外照射治疗单纯椎体转移癌 5例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MM复发患者 1例 ,女 ,5 4岁 ,骨痛半个月入院。椎体转移癌患者 5例 ,均经X线片和 (或 )CT、99Tcm 亚甲基二膦酸 (MDP)骨显像证实为单纯椎体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42~ 6 6岁 ,平均 5 4 4岁。病变位于胸椎 2例 ,腰椎 3例 ,共涉及 10个椎体 ,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2 治疗方法。①153Sm EDTMP内照射治疗 :每人次静脉注射153Sm ED…  相似文献   

11.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附3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均有明确原发瘤灶。结果:①6例为单椎体病变,28例为多椎体病变;②在T1WI上34例均呈低信号,在T2WI上26例(76.5%)呈高信号,7例(20.6%)呈等信号,1例(2.9%)呈低信号;③椎体骨质破坏分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种类型;④椎旁肿块形成者7例(20.6%);⑤椎管狭窄者13例(38.2%);⑥跳跃式分布者20例(59.9%);⑦34例椎间盘的形态及信号均大致正常。结论: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讨论了10例跟骨骨骺缺血坏死的临床X线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9-15岁,平均年龄12岁。病程2月-2年。临床表现为双侧足后跟疼痛,常向小腿放射,后跟有轻度肿胀和严重压痛,足跟着地行走缺乏弹性,有跛行;不能穿鞋。其中1例有明确外伤史,9例无明确诱因。血常规,血沉等相关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10例均摄有跟骨侧位片,根据X线表现并结合临床体征及相关检验结果确诊。2结果本组10例,其中9例跟骨侧位片上表现为跟骨骨突骨化中心较正常为小,扁平,外形不规则,跟骨骨骺密度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多部位骨关节结核的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多部位骨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5例均经病理证实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15~ 5 6岁。均拍摄病变部位X线平片 ,其中 1例行椎管造影术 ,2例行局部活检术 ,3例行局部病灶清除术。结果  5例病例均累及多个部位 ,3~ 5个不等 ,其中同时累及长管状骨和短管状骨 3例 ,累及扁骨和椎体 1例 ,累及长管状骨、扁骨和椎体 1例。 3例同时累及长管状骨和短管状骨者为同侧发病 ,而同时累及扁骨和椎体者 2例为双侧发病。X线平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区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部分边缘硬化 ,伴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 多部位骨关节结核累及的部位多 ,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有一定的特点 ,但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有压缩改变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3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压缩改变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63例中43例伴有压缩改变(68.3%),共计43个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限于单一椎体病灶34个(79.1%),累及邻近椎体病灶9个(20.9%)。按椎体压缩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轻度压缩组24例,95.8%的病灶呈明显膨胀性改变,87.5%的病灶可见残存骨嵴;中度压缩组7例,85.7%的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改变,所有病灶(100%)均可见残存骨嵴;重度压缩组12例,67.7%的病灶可见膨胀性改变,33.3%的病灶可见残存骨嵴。轻中度压缩组以椎体膨胀性改变为主,重度压缩以附件膨胀性改变为主。各组间膨胀性改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嵴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出现的几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表现为肿瘤实性成分在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46.9%可见囊变,18.8%可见液-液平面。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在椎体轻度或中度压缩时椎体膨胀性改变及骨嵴较明显;在椎体明显压缩时附件膨胀性改变结合椎旁软组织肿块MR信号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11例13个椎体行PVP,其中椎体转移瘤9例(11个椎体),血管瘤l例,骨髓瘤1例;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4例,骶椎1例。年龄37—72岁,平均60.5岁。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用10~13G骨穿针经椎弓根刺人椎体后,用外科锤将骨穿针钉人椎体,并注入欧乃派克1ml,观察有无粗大的引流静脉显影,然后注入按3:2:1配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NA,骨水泥)2~5ml.结果 11例13个椎体1次穿刺成功12个,2次穿刺成功1个。2例骨水泥渗入椎旁软组织内,1例经椎体静脉引流导致肺栓塞。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瘤、血管瘤、骨髓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行,止痛效果好,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GC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活动脊柱GCT的影像学表现,患者均行X线及CT检查,1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16例,病变位于颈椎4例,胸椎7例,腰椎5例。X线及CT表现为椎体侵袭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呈膨胀性生长12例,7例内可见骨嵴分隔,椎体压缩塌陷伴病理骨折7例,11例椎体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7例、高低混杂信号4例;8例相应脊髓受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明显强化,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局部SPECT-CT及全身骨显像表现肿瘤为环状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加,中央部位摄取减低呈"炸面圈征"。结论:活动脊柱G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瘤内粗短骨嵴分隔、T2WI中等或偏低信号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呈"炸面圈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软骨瘤为较常见的骨的良性肿瘤 ,发生于骨骺者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告不多 ,我院 1993-1997年共发现 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例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7~ 13岁。发生于C3 及C5椎体环状骺者各 1例 ,左胫骨近端骺及左胫骨远端骺各 1例 ,右腓骨小头骺 1例。本组病例发生于颈椎者多因局部不适或其他原因摄片时发现 ,发生于长骨者多表现为患部关节增大、变形 ,伴有跛行。查体局部可扪及硬性无痛性肿块 ,无活动性。2 X线表现本组 2例发生于颈椎椎体 ,表现为基底位于椎体环状骺的团状状致密影 ,密度不均 ,边界清楚 (…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1例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表现,并与CT扫描和手术结果作了对照分析,诊断准确率为91%。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侧弯,相应椎体两侧缘及前缘上、下缘均示有骨质唇样增生,相应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及椎管内髓核钙化等。还着重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的X线表现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此外,作者认为腰骶部小关节面矢状位排列和先天性腰骶部移行椎者易患本病。  相似文献   

20.
椎体脂肪瘤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体骨脂肪瘤罕见,我科2005-02—2005-06检查中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女,32岁,腰痛1年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MRI表现:L3椎体大部呈短T1、长T2信号,与正常骨髓结构分界清晰,病变累及左侧椎弓,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病变呈低信号影。轴位见病变内多个点、线样低信号影,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图1~4)。CT表现:L3椎体形态未见异常,椎体内病变呈低密度改变,内有粗大的骨嵴影(图5),病变与正常骨髓交界处骨质有轻度硬化边。MRI诊断:椎体脂肪瘤(L3)。例2女,71岁,左下肢疼痛、麻木4年,加重伴右下肢疼痛、麻木1年。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稍低,T5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