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凌  陈潇  刘翔  王一  李灿 《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193-19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144例(146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据病情行不同术式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对有残留周边晶状体囊膜者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内植入42只眼;对无囊膜残留者行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只眼,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①138只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占94.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共有103只眼(70.5%),其中睫状沟植入组31只眼(73.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2只眼(82.5%),巩膜缝线固定组26只眼(63.4%);②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9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7只眼占17.1%,);术后出血1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9只眼占22.0%,);术后早期并发症:眼压≤8 mm Hg共25只眼(睫状沟植入组3只眼占7.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10只眼占15.9%,巩膜缝线固定组12只眼占29.3%,);眼压≤5mm Hg共7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4只眼占6.3%,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术后发生浅前房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占6.3%);角膜水肿5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7.9%);前房炎症反应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远期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6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3只眼4.8%,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肯定,其中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症少,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矫正优于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但对无囊膜支撑和不适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缝线固定术也是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高云仙  张亚妮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13-2014
目的:探讨四点式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各种原因致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及晶状体脱位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联合四点式经巩膜缝线悬吊术植入四襻人工晶状体,其中一期植入15眼,二期植入5眼,随访2~6mo。结果:患者术眼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其中0.2~者2眼(10%),0.5~者10眼(50%),≥1.0者7眼(35%),≤0.12者1眼(5%),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均未发生偏移。结论:四点式经巩膜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和晶状体脱位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一项有效措施,手术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保证了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41眼)因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分别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眼,术后平均随访10月。结果41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中最好视力≥0.5者(44%),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中最好视力≥0.5者9眼(53%),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眼中最好视力≥0.5者2眼(33%)。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的选择,主要应根据患者的瞳孔大小、眼压、房角结构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术式,2种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的视力与角膜及眼损伤程度及术后散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芳  祁华  沈枫  张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00-1601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无后囊膜无晶状体眼行两点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11眼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用RAYNER(570C)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通过小切口两点固定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5眼(46%),0.3~0.5者4眼(36%),2眼(18%)为0.2。术后1,3,6mo视力均达到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两点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治疗无囊膜无晶状体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秦程  彭燕一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409-2411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根据晶状体囊膜保留程度选择不同眼内灌注、不同方法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35例35眼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5(平均8)mo。结果:35例均完成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裸眼视力≥0.3者22眼(62.8%),0.1~0.2者10眼(28.6%),≤0.1者3眼(8.6%)。主要并发症有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人工晶状体偏斜、角膜水肿等。结论:巩膜隧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能改善和提高患眼视力。术中采用稳定的眼内灌注、巩膜隧道切口、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前房与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前房及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调查无后囊支撑的Ⅰ期及Ⅱ期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共 3 4眼 ,随访期为 6~ 3 6月 ,随访视力、眼压、眼底。结果 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中 :术后视力 0 1~ 0 .4者 8眼 ( 4 4 4%) ,≥ 0 .5者 9眼 ( 5 0 0 %)。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6眼中 :术后视力 0 1~0 .4者 8眼 ( 5 6 0 %) ,≥ 0 .5者 4眼 ( 2 5 0 %)。 6眼术后发生葡萄膜炎 ,1眼继发青光眼 ;1例 ( 1眼 )老年人因高血压发生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 2例 ( 2眼 )脉络膜少量出血 ,术后 5天吸收。眼压术后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两组术后均获得较理想的视力。可根据年龄和眼部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无晶状体囊膜支撑患者15例15眼进行无巩膜瓣经睫状沟固定的PC-IOL植入手术,巩膜外缝线采用巩膜层间"W"字形穿行、末端烧灼固定法。一期手术5例,二期手术10例。术后随访0.5~3(平均1.8)a,观察视力恢复、缝线位置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视力≥0.5者10眼(67%),术中少量出血4眼(27%),人工晶状体偏斜3眼(20%),黄斑囊样水肿2眼(13%);无1例发生缝线暴露或滑脱。结论:在无晶状体囊膜支撑时,无巩膜瓣经睫状沟缝攀缝线固定PC-IO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邓小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10-1012
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矫治方法包括框架眼镜矫正、角膜接触镜矫正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框架眼镜矫正物像放大率高,视野受限,婴幼儿无晶状体眼因眼球尚处在发育阶段致无法植入人工晶状体而多选用框架眼镜矫正.角膜接触镜物像放大率低,分为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前者因透氧性差易致眼表病变故应用较少,后者透氧性强,尤适合于眼外伤所致不规则散光者或虹膜缺失者.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还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眼更符合生理解剖结构,可以尽量避免屈光参差、像差等不足.根据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位置共分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又分为房角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Ⅱ期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经巩膜缝线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45例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43眼(83%)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13%),0.1~0.4者33眼(63%),>0.4者12眼(23%);9眼(17%)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同时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分析无晶状体眼Ⅱ期植入前房型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效果。进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最常见原因是无晶状体眼眼镜矫正不满意或不耐受及不愿意佩戴隐形眼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伊朗亚兹德Sadoughi医院眼科,1995/2005年。根据之前进行的白内障手术的类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2眼(60.7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40眼(39.21%)。根据随访期间的病历记录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患者102例,其中女42例(41.18%),男60例(58.82%),在1995/2005年期间进行了I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年龄在48 ~72(平均62.6)岁,平均随访时间20.2mo(6 ~72mo)。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及拆线后3mo视力状况如下:视力20/20的有48例(47.05%),视力20/40以上的有51例(50%),视力下降(snellens视力表中3行)的有3例(2.95%)。结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短期并发症并不比I期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多,视力结果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同,因此I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无晶状体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4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散光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36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1例(2.5%),0.6~1.0者18例(45.0%),1.2~1.5者21例(52.5%)。术前、术后1mo和3mo平均散光分别为(0.90±0.81),(0.95±0.65)D和(0.93±0.60)D,术后1mo和3mo与术前比较都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无娩核困难、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失败和虹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设备简单,操作易于掌握,切口小、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角膜散光小、并发症少。效果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术后前房形成不良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青光眼术前、术后的意外情况和处理不当出现前房形成不良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1975/2006的青光眼患者实施不同术式后发生前房形成不良47眼。通过在手术时行眼球加压、减压,前房穿刺术、保护巩膜瓣和避免对眼内组织的损伤。仔细检查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积极的相应处理。结果:前房形成不良47眼,术后经过药物处理恢复8眼,手术修复结膜、巩膜瓣7眼,结膜转移、对侧移植或羊膜移植3眼,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5眼,后巩膜下抽玻璃体水囊和前房注气术4眼,前部玻璃体切除4眼,前、中部玻璃体切除7眼,白内障摘除和前房注气术5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术4眼。前房恢复39眼,其余8例中发生结膜巩膜漏眼内炎1眼,角膜失代偿2眼,恶性青光眼和放弃治疗失明5眼。结论:青光眼的滤过手术,在术中和术后出现短暂的浅前房和无前房是允许的。前房延缓形成或久无前房可造成眼部不同程度的严重改变或损害。应密切观察眼压、瞳孔、眼压变化,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3.
分析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15例120眼85~102岁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者 97例 99眼(825%),<0.05者为2例2眼(1.7%),脱盲率98.3%。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在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和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71例9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3~6mo,并记录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9.33±1.95mm。术前裸眼视力均<0.05。术后裸眼视力≥0.3共60眼(61%);最佳矫正视力≥0.5为48眼(49%);术中1眼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20例患者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6眼,5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术后无眼压升高者。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囊袋张力环下白内障悬韧带断离囊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缝线固定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01/2016-12白内障悬韧带断离患者20例20眼,在无囊袋张力环下行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采用悬韧带断离处囊袋赤道部穿针经过睫状沟,在角巩缘后约1.5~2.0mm原位出针,将缝线固定在IOL的上下襻后,再将IOL植入囊袋内,进行锯齿状缝合或者在事先预置好三角形巩膜瓣下进行IOL缝线固定.术后复查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情况和IOL位置.结果:患者20例20眼悬韧带断离无囊袋张力环下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8者4眼(20%),0.5~0.6者7眼(35%),0.3~0.4者8眼(40%),1眼(5%)因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术后视力仅为0.1.主要并发症:12眼出现角膜水肿,4眼出现瞳孔区渗出,2眼出现前房积血,均予相应处理后复查反应消失.2眼出现IOL瞳孔区少量玻璃体疝出,1眼由于玻璃体影响出现轻度IOL偏中心现象,由于视力未受明显影响未行特殊处理.随访6mo,期间无1例发生固定缝线脱落移位和IOL脱位.结论:在无囊袋张力环下采用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是基层综合医院眼科可试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

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Yao K  Wu R  Xu W  Chen P  Yi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30-333
目的 评价3.5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的安全 及有效性,并比较常规巩膜瓣和隧道巩膜瓣2种小切口三联手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3.5mm常规巩膜瓣或隧道巩膜瓣切口对42例(44只眼)白内障合并联手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3.5mm常规巩膜瓣或隧道巩膜瓣切口对42例(44只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行三联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内改良垂直小梁切除巩膜翻转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2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小切口完成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条翻转引流联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8月,视力大于0.3者21眼,占87.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小于20.55mmHg)(1mmHg=0.133kPa)18眼,占75%。结论 该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有用视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