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探索。本文提出了《内经》“心主脉”与“行血之气”的现代含义应是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力 ,而“血帅之气”应是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3):3082-3082,3123
笔者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探索。提出了《内经》“水谷之气”主体应是水与经过消化分解出来的营养性小分子即各种“精微”成分 ,而更加全面的含义还应包括正常存在于胃肠中的气性物质、食物分解中和胃肠执行功能中释放出来的热能等。而“水谷之气”的本质则应是蕴涵在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中的能量。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气的内涵的理解 ,历来都只侧重其功能而无法描述其具体的形态结构 ,因而有人否认气的物质性。本文以物质的客观性为出发点 ,用量子的观点来探讨气的物质性 ,指出气是量子以量子化的方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4.
林俊山  张丽霞 《中医药学刊》2002,20(3):325-325,327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气的内涵的理解,历来都只侧重其功能而无法描述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因而有人否认气的物质性,本文以物质的客观性为出发点,用量子的观点来探讨气的物质性,指出气是量子以量子化的方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5.
王品山 《中医药学刊》2002,20(2):144-144,146
科学家李政道说:“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气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概括,气化运行大千世界,开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辉煌发展,中医的经络是载荷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层次间隙的,以气为主体的循环网络系统,具有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的同步功能作用,是生命机体组织结构自身整合调控的机制系统,以维护生命的正常活动,美国的费里德等三位药理学家,发现了氧化氮在血管机能调节过程所起的信号传递作用,提示了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传递作用,同时也破译了中医对生命认识的经络基础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经络不解之谜,就在于气是暗物质,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学说,指出,21世纪也是中医学发展的世纪,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程昭寰 《中医杂志》1998,39(12):757-758
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而尤其强化调气治神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调气治神法的理论依据调气治神法是指通过调理气机以达到恢复脑神功能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中医脑病是指六淫、七情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脑,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李政道说 :“全宇宙 90 %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气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概括。气化运行大千世界 ,开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辉煌发展。中医的经络是载荷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层次间隙的 ,以气为主体的循行网络系统 ,具有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的同步功能作用。是生命机体组织结构自身整合调控的机制系统。以维护生命的正常活动。美国的费里德等三位药理学家 ,发现了氧化氮在血管机能调节过程所起的信号传递作用 ,提示了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传递作用 ;同时也破译了中医对生命认识的经络基础理论———“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经络不解之谜 ,就在于气是暗物质。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学说。指出 ,2 1世纪也是中医学发展的世纪 ,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系统论中“功能A”的概念和中医学“气”理论的比较,从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等方面证明:中医学“气”理论的功能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体结构的功能A。  相似文献   

9.
气、经络与宏观生命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洪宗国 《中医药学刊》2002,20(4):412-414
探讨了中医“气”的物质基础,比较了“经络”走向与人体空腔、肌肉形态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穴位的结构与功能。认为“气”是以光子形态存在的能量,“经络”是由人体空腔与肌肉腱膜间空隙构成的有利于光子态“气”的传输的能量通道,并据此提出了针灸与按摩的作用机制,认为“气”与“经络”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组织相互联系的媒介与通道。它将构成宏观生命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体内气运行的径路,谓之“气街”。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其功能,气的运动是气最基本的特性。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气运动流行径路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于探索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揭示气功健身治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调等,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气滞、血瘀、痰浊及癌毒内生,日久积聚于胃脘而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精微不能濡养,浊液不能排出,影响体内正常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条达,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则影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关系在胃癌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行,则气凝血滞,痰浊内停,甚则癌毒内生,发为癌瘤。故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的实质是新陈代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中医学理论现代化的一个首要任务应该是将中医学概念中所包涵的指向人体层次的部分与指向环境的部分及哲学概念部分区别开。中医学气的概念就包括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们把其中指向人体层次的部分,即人体之气区分出来,阐述了其实质就是生命现象的本质——新陈代谢,包括机体和各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伴随代谢所发生的生命机能。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因机体多种物质代谢紊乱而产生的证候群,以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M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患病人群亦趋于年轻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肝硬化及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被公认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关于MS及其各个组分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充分认识。代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适宜、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者从痰瘀等病理因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气血作用、情志因素等多角度研究了MS的发病机制。而气作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作用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密切相关。MS的发生与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及伴随而发生的形气转化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气归于五脏分别称之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脏之气"与参与机体水谷精微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全过程。该文从"五脏之气"出发,以产生的痰浊、瘀血、水饮等为病理因素探讨MS的发病机制,以冀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人体气机圆运动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肝脾助肾水以温升,上济心阴,肺胃助心火以凉降,下温肾阳,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脑-肠轴失衡。脑-肠轴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为核心,在这个网络中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免疫因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与调节,保持着该网络在整体水平上构成和维持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由此推测中医学的"气"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有关,气机紊乱的实质即该网络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5.
气与元气     
从气之原始意义、气与自然的关系、气与机体的联系、气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演化等方面就气的涵义及与万物的化生关系阐述,从元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元气理论在传统医学中的运用2方面就元气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文在分析脾气本质的基础上,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其脾统血本质,明确其内涵。传统观点认为脾统血主要为脾气统血,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实际上是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又因脾有化生血液之功而间接统血。笔者通过对脾气概念分析,得出脾气为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统血是自身生理功能的体现,又是通过脾自身气所化之气(营气,中气,脾阴,脾阳)来统摄血液。脾所化之气既能通过化生血液而统血,又发挥其自身特性来统摄血液的。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恰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初期阶段,气病理论在代谢综合征的论治中具有独特优势,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和进展无不伴随着气病。代谢综合征初期气盛和气郁通常并存,共同作用主导了气耗的发生,随着气耗的不断进展,在MS中后期气虚和气郁成为了气病的主要形式。气耗是代谢综合征进展为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肺脾散精功能的失调是胰岛素抵抗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从气机和气化的异常入手论治代谢综合征,可降低临床辨证的复杂性,同时也给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19.
袁民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5-276
五十营疗法 ,是以人体气血一昼夜在全身经脉中有节律地运行循环五十个周次为依据 ,以五脏为中心 ,经脉为联系 ,奉养五脏六腑之精气 ,成为全身调节中心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五脏腧穴依次进针 ,促使经气不断地循环流注 ,从而调节了人体的盛衰 ,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达到了阴阳平衡 ,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