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吉林省玉米螟的化性类型与其主要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吉林省东部、西部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和二化类型种群,研究玉米螟滞育与饲养温度的关系、自交后代和杂交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及在不同生态区的一代化蛹率。研究表明:人工累代饲养的两种化性类型玉米螟发育历期比较一致,但降低饲养温度后,滞育率则表现出明显不同,一化性类型玉米螟滞育率显著高于二化性类型。两种类型玉米螟人工饲养的后代,经诱导滞育后仍然存在滞育后发育历期上的差异,与其越冬代所具有的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相似。两种类型玉米螟杂交F1代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的表现因双亲在杂交组合中的相互关系而异,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在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3个生态区内,虽然相同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有较大区别,但在同一生态区内两种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仍具有显著差异,二化性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明显高于一化性类型。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性与复苏后发育历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新  周大荣  李建平 《玉米科学》1998,6(Z1):100-102
本文对吉林省东、中、西部三个生态区的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进行了研究,得出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越冬代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为对34.36d和28.62d,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越冬代玉米螟为17.93d和13.71d,一化性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长于二化性玉米螟15d左右。一、二化性玉米螟个体的复苏后发育历期分布各有其特点,两种化性玉米螟的化蛹始期、化蛹高峰期和化蛹终期均有显著差异,一化性玉米螟均迟于二化性玉米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从1989~1991年对采自山西省运城(北纬35°02′,三代区)辽宁省熊岳城(北纬40°11′,二代区)、吉林省白城(北纬45°37′,二代区)、吉林省公主岭(北纬43°31′,一、二混发区代)、吉林省敦化(北纬43°23′,一代区)和黑龙江省克山(北纬48°02′,一代区)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对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的反应及生长发育速率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亚洲玉米螟在我国北部是否存在生态型(Ecotype)。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上述地区采集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存在3个不同的生态型:(1)运城生态型(暂定,下同):50%幼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4.0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光周期变化敏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2)白城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4.5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温度和光周期的变化都比较敏感。(3)克山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5.0小时。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在某类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对光温反应也有所不同;不同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也有差异,即在发育速率上有所不同。如运城和白城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在相同条件下比克山生态型短。克山(雌)同运城(雄)种群杂交,其F1,代的幼虫滞育...  相似文献   

4.
甘蔗二点螟在湖南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二点螟以幼虫越冬。低龄幼虫在种蔗和盖膜宿根蔗内8℃以上温度即可取食为害,可成为有效虫源。进入滞育的龄期为5龄,一旦滞育,幼虫则不能老熟,但仍可取食和脱皮。老熟幼虫可以体眠方式越冬。预蛹期前有3-5d的后补营养期,蛹历期6-18d,年发生代数1-4代。  相似文献   

5.
余金咏  于泉林 《玉米科学》2013,21(3):140-143148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代。统计显示,玉米秸秆中越冬幼虫以3化性为主,3化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3.7%;黑光灯逐日诱蛾量分析显示,全年共形成3个较集中的诱蛾量动态,共诱集成虫1589头,黑光灯全年诱蛾量动态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7%;越冬幼虫分布位置主要在茎秆下部,占总幼虫数的63.2%,在12月入冬后,茎秆下部的幼虫占总数的比率有所上升,达69.2%,次年化蛹前根茬中活虫数占比达24.3%。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蛀孔在茎秆中的分布比一代蛀孔分布位置靠下,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和下部,且有下移趋势。  相似文献   

7.
饲喂不同寄主作物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2004年,选择甜菜夜蛾几种寄主作物的器官在室内进行甜菜夜蛾幼虫饲养试验,观察结果,以青椒叶为食料处理,幼虫历期最长,花生叶处理次之;饲喂常规棉与抗虫棉比较,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不明显,但取食常规棉幼虫处理的蛹重高于抗虫棉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对蛹历期的影响与幼虫历期趋势一致;在幼虫期饲喂不同寄主作物对甜菜夜蛾的产卵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温度对大豆主要害虫豆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豆叶片为主要寄主饲料,研究了19,22,25,28,31℃共5个恒温处理对豆卷叶螟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豆卷叶螟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9,10.90,11.18,19.57和13.49℃,有效积温依次为75.16,193.39,98.59,48.34和431.04 d·℃。豆卷叶螟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veyⅢ型,表现为卵期的高死亡率。这些结果为豆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茶卷叶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茶卷叶蛾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蛹、幼虫、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茶卷叶蛾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8℃、6.13℃、7.95℃,有效积温分别为102.86日·度、492.32日·度、138.67日·度.  相似文献   

10.
严珍  岳建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9):1789-1795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白木香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温度和补充营养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9、23、27、31 ℃ 5个恒温条件下,黄野螟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虫在11、35 ℃条件下均不能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该虫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6、8.79、11.97、11.49、5.62、9.22 ℃;有效积温分别为150.73、291.45、37.23、138.66、93.83、718.10 d? ℃。该虫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年发生代数为6代。10%蔗糖水为该虫最佳补充营养。研究结果可为该虫的室内饲养、预测预报及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前郭灌区水稻播种时期的研究表明:①前郭灌区水稻最佳播期:浸种催芽播种以4月18日为宜。②播种期较传统播期延后7~10 d,每天可节约费用(用水、人工等)100元左右。③最佳播期的秧苗白根多,粗且有根毛,叶距短,茎叶弹性好。④最佳播期的秧苗发病明显轻,秧苗返青快(基本无返青期)。⑤最佳播期的秧苗,秋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2.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more then 1.4 million ha of cotton are grown as relay intercrops with wheat. Cotton is sown in April when winter wheat is already in the reproductive phase; thus, a wheat crop with a fully developed canopy will compete for resources with cotton plants in the seedling stage. Yields of cotton are lower i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an in a monocrop, but the aggregate yield of the cotton–wheat system is greater than of monocultures of the component crops. We study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lower yield of intercropped cotton is a consequence of delayed development and fruit formation of the cotton as a result of a lowered temperature experienced by seedlings in the intercrop, compared to monoculture, due to shading by wheat.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hydration (in the range of aw 0.981–0.090) on changes of macroscopic and mechanical features of triticale snacks produc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feed moisture - 16 and 20%; extrusion temperature - 135 and 175 °C) was analysed. Changes of snacks depended both on the hydration level and the extrusion process conditions.As a result of storage at the highest hydration level (aw = 0.981) contraction of snacks was observed. The shrinkage was more pronounced in case of extrudates obtained from raw material containing 16% of water regardless of the extrusion temperature. The hardness of extrudates depended both on the feed moisture and hydration.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e raw material containing 20% moisture were harder than those prepared at the feed moisture of 1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by low field NMR technique, a model of hydration was developed and critical hydration value of extruded snacks was calculated. Higher values of the critical hydration were obtained for snacks extruded at temperature 135 °C than for those obtained at 175 °C. The feed moisture level affected critical hydration values to a lesser extent. Obtain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ate of water in extrudates depends on extrusion proc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滇1型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13个育性稳定的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的花时特性,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单穗花期为5~10 d,大部分材料为6~7 d;不育细胞质对花时有影响,94%的不育系花时较其相应保持系晚,平均晚约40 min;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早晚、花时相遇情况等将其分为4种类型。提出滇1型粳稻不育系优良花时性状的2个评价指标:一是不育系的始盛花时间不迟于14:00;二是不育系的理论有效相遇颖花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人工辅助授粉的理论与技术研究Ⅱ.振动对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动使父本平均花时显著提前。大约在盛花前1h,花丝开始伸长,对振动最敏感。振动后15min内开花量激增。振动破坏了开花频率的正态分布。不育系对振动的反应不如常规稻敏感。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时期斑茅产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斑茅生物质产量在11月达到最高,其后开始下降;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生物质产量比呈现上升趋势;含水量随生长发育的进行显著降低;叶片灰分含量全年最低为5月,从10月份开始显著增加,至12月份达到最高。茎秆灰分含量略低于叶片,全年最低为10月,最高为7月,变化幅度不大。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全年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2月11月9月10月7月8月6月;茎秆中木质素含量全年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2月11月9月7月8月10月6月。10月份茎秆含水量低,灰分含量最低,热值较高,结合产量和燃料品质考虑其更适于直接燃烧,而9月份叶片则更加适于作为生物转化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牡丹江地区山楂最佳采收期。[方法]对牡丹江地区山楂果实发育情况进行观测,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山楂果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拟合优度(R2)为0.95513,拟合效果好,模型选择正确,预测结果较真。[结论]最佳采收期应不迟于山楂落花后第19.8周,牡丹江地区表现为应在10月上旬进行采摘。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菠萝主栽品种‘巴厘’为试材,分析不同月份采收的菠萝果实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成熟的菠萝果实Vc含量有差异,1~12月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1~4月较高,5~9月较低;可滴定酸含量与V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11~3月较高,4~9月较低;不同月份成熟菠萝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1、5、6、7、12月较高,其他月份较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出与Vc、可滴定酸含量变化相反的趋势,5~7月较高,其次为9、11,2、3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各月份果实糖酸比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牡丹江地区果桑最佳采收期。[方法]对牡丹江地区果桑果实发育情况进行观测,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果桑果实生长曲线。[结果]Logistic方程拟合优度(R2)为0.96295,拟合效果好,模型选择正确,预测结果较真。[结论]最佳采收期应不迟于果桑落花后第5.34周,牡丹江地区应在5月下旬进行采摘。  相似文献   

20.
收获后贮藏时间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糯玉米品种和6个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采收后室温下(28℃)放置0、8、16、24、32 h后对子粒中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等的影响,探讨鲜食玉米采摘后贮藏时间对鲜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玉米随着采收后时间的延长,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蔗糖代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常温下糯玉米品质变化大于甜玉米。因此,为保证鲜食玉米的子粒品质,生产上糯玉米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甜玉米中,先正达OVERLAND于采收后16 h内进行冷冻贮藏,京科甜183、和甜一号、和甜糯一号、先正达米哥、郑甜66于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