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技术.方法 将我院2006年7-12月门诊输液病人45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225例)按新法拔针,传统组(225例)按常规拔针法,观察两组病人输液后疼痛、皮下淤血等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疼痛感及皮下淤血机率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新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可为每例病人平均节约12 ml药液,并有效防止回血或液体从针头流出,避免皮下出血及淤血发生,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2.
门诊输液两种拔针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门诊输液病人拔针疼痛和瘀血的方法。方法予385例输液患者常规拔针方法(对照组,n=191)和护理措施下新的拔针方法(观察组,n=194)拔针,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输液后疼痛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在相应的护理措施下采用新的拔针方法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保护静脉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 将20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采用扩充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扩充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和疼痛不适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刘涛 《中外健康文摘》2012,(30):176-177
目的选择最优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是为保护病人的每一根血管,以达到优质服务,避免医疗纠纷.方法随机将900例住院输液的病人分ABC三组,平均每组300人,护士采取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对病人出现皮下淤血例数、病人满意度、护士所消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26.3±2.9h.B组拔针后皮下淤血42%,满意率41.7%,拔针总耗时7.5±1.5h.C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5±0.5h.A组与B组比、C组与B组比拔针后皮下淤血、病人满意率差异极显著(p<0.01).拔针总耗时:A组>B组、A组>C组.结论 C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不仅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而且护士耗时少,工作效率高,是最优静脉输液拔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用同型号头皮针对60例患者行静脉输液,按首次输液顺序,单日行观察法拔针,双日行对照法拔针.结果 对照法疼痛程度:很痛患者为11%,无痛患者率为8%,轻微痛者为80%,针头回血率为90%,皮下淤血为零.观察法疼痛程度:很痛患者为0,无痛患者率为67%,轻微痛者为33%,针头回血率为零,皮下淤血为零.结论 新法拔针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效避免针头回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为护士在临床操作中选择适宜的按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0例急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传统的拔针方法和新式拔针法,比较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病人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在减少患者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拔针方法(P<0.01)。结论新式拔针法可以减轻疼痛,减少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按压的最佳方法,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方法:随机抽取480例病人分为两组用不同拔针方法进行对照。分别采用改良式按压与传统式按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式拔针按压法与传统式按压法在疼痛,皮肤出血,皮肤淤血等方面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式拔针法对减轻病人疼痛和皮下淤血效果较好,深受患者好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静脉穿刺数各为7 d。实验组采用穿刺部位输液贴加按压止血带按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观察两组拔针后使用不同按压方法,穿刺部位发生出血及皮下淤血率、两组直接护理时间及护患满意度。结果两组按压方式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率的发生,其直接护理时间,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佳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方法:对258例病人1408次静脉输液分别采用传统按压拔针方法和不按压拔针方法.时间2分钟,观察皮下出血或皮下淤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不按压法明显优干传统按压法,时间大于2分钟为宜.结论:静脉输液拨针采用不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或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浅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的改进对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以及拔针后对皮下出血、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内科首次住院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后再纵向大面积按压(大拇指按压法),按压力度中等,按压时间在5-10min;常规组采用在横向小面积按压的同时用传统的快速拔针后再按压,时间﹤5min.结果 两种拔针方法及按压方法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改进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实验组明显减轻了患者拔针时的疼痛,减少了皮肤出血及皮下淤血,保护了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2.
麦竹丹  任春菊 《吉林医学》2013,(35):7516-7517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探求最佳的拔针方法。方法:将门诊静脉输液的5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5例,观察组采用小鱼际肌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局部发生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鱼际肌按压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提高再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改进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方法:将200例外周静脉输液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输液结束拔针时采用不同方法来评价两组病人发生皮下淤血和疼痛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皮下淤血和疼痛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X^2=43.52,P〈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拔针方法的改进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芳 《吉林医学》2010,(1):116-1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局步按压的最佳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将7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0例,分别采用交换式按压(传统按压法)和非交换式按压(小鱼际肌直接按压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在静脉拔针后疼痛、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等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小鱼际肌直接按压优于传统按压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邱凤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101-101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所引起的疼痛反应及皮下淤血情况。方法将2020例体检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先拔针后按压法和传统的拔针方法,并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先拔针后按压法引起的疼痛和淤血情况明显低于传统的拔针方法。结论先拔针再按压法能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淤血。  相似文献   

16.
周华 《黑龙江医学》2013,37(1):48-49
目的探究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法。方法将300例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采用改良式拔针按压法:先拔针,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排横向将针眼前后1~2 cm全部按压,按压时间3~5 min。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拔针按压法:先用棉签按压穿刺针眼,后拔针,按压时间同实验组。结果改良式拔针按压方法的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拔针按压方法(P<0.05)。结论改良式拔针按压法效果确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病人对不同拔针方法的疼痛反应及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情况。方法:对200例住院输液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左侧采用旧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签横向按压穿刺点皮肤针眼处,迅速拔出针头);右侧采用新拔针法(观察组,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静脉血管方向同时按压静脉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两处)。结果:对照组疼痛反应及局部淤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并能将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减少拔针后皮下淤血,提高血管利用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A组:单日采用拔针后用拇指纵向按压无菌棉签方法.B组:双日采用拔针后用手掌大鱼肌纵向按压无菌棉签,结合输液贴并略抬高手臂方法. 结果 A组的皮下淤血率高于B组皮下淤血率.结论 拔针后用手掌大鱼肌纵向按压无菌棉签,结合输液贴并略抬高手臂方法能明显减少拔针后皮下淤血,提高血管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4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输液结束拔针时采用传统方法和拉拔压法拔针来评价两组患者发生皮下淤血现象和舒适的情况。结果:实验组70例患者无淤血和疼痛现象发生,所有人员无不舒适感觉。两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拔压法拔针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淤血和出血现象发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爽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8):121-12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4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输液结束拔针时采用传统方法和拉拔压法拔针来评价2组患者发生皮下淤血现象和舒适的情况。结果:实验组70例患者无淤血和疼痛现象发生,所有人员无不舒适感觉。2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拔压法拔针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淤血和出血现象发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