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风寒外袭卫阳郁闭证董××男37年初诊日期:1982年10月10日病历号:3751周身出痒疹五天。患者每遇冬季则出已四年。五天前因外出受冷,周身搔痒难忍,皮肤初起如蚕豆瓣,渐成片成块,色白不红,布满全身,以上身为甚,手足心奇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润质淡,脉浮缓。拟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化裁:麻黄10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杏仁10克荆芥穗12克蚤休12克蝉蜕12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甘草10克二剂水煎服。二诊(10月13日),自述服药后周身疹块较前增多,但痒势减退,此乃风寒外达之机,予前方进退:麻黄5克桂枝9克荆芥穗12克蚤休12克皂刺  相似文献   

2.
朱××,男,38岁。1984年12月6日诊。因感受风寒一日,邀余诊视。刻诊:恶寒、战栗,无汗身痛,头晕、乏力,两脉浮紧而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证。以麻黄汤加减: 麻黄12克、桂枝10克、羌独活各10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粉葛12克、甘草3克。一服后,出汗少许,身痛减,恶寒消失。又服一次后即大汗淋漓,微发热,咽干而不欲饮,腹痛如针刺,泻下红色水样便,两脉皆浮大而空虚无力,苔淡白而膩。此因过服解表  相似文献   

3.
鼻衄一证,临床多以清热凉血或辛凉解表为治。但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笔者诊治1例,以辛温解表法而获愈,关键在于辨证处方。刘××,男26岁。患鼻衄9年余,平均每周一次,严重时3~5日出血一次。尤以劳累、感冒及冬季加重,屡用凉血止血、固涩止血治疗无效。近因感受风寒又出现衄血,并见恶寒无汗、头痛等症,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此乃太阳病伤寒证,治宜辛温解表、祛风止血,方以麻黄汤加减:麻黄10克,桂枝12克,杏仁、干姜、紫苑各15克,甘草6克,艾叶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  相似文献   

4.
一、大青龙汤案马××,男,49岁。1982年12月24日诊。二日前,因受寒后即出现恶寒畏冷,四肢紧束,腰痛,心中烦闷,口干欲饮,纳少乏力,头痛如裂,舌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浮数。此乃外感风寒,内蕴郁热所致。拟大青龙汤: 麻黄12克,桂枝6克,杏仁6克,石膏30克,甘草6克,姜枣为引。服三剂后,恶寒等表证消失,但出现口苦咽干,眩晕,项强,舌红苔白,脉数。此乃太  相似文献   

5.
一、谢××,男,14岁。1984年5月17日诊。患者近半年来,每夜必遗尿。曾服升提、收涩等药方均无效。刻诊:面色淡黄微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证属脾肾虚寒,气化失司。拟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12克,附子12克,甘草6克。2剂后,4夜未尿床。继服5剂后,未再发生遗尿。随访至今一年余未见复发。二、李××,男,11岁。1985年2月13日诊。患遗尿证多年,服多种药物不效。刻诊:面色苍白,懒言纳差,舌苔薄腻,脉缓。辨证为肾阳虚寒、脾肺气虚。治以温肾阳,补脾气。处方:麻黄7克,附子7克,甘草5克。服2剂后一周内未见遗尿。后连服3剂即痊愈,至今一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6.
我科曾对住院的胆道蛔虫患儿用小承气汤为主方治疗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8~11岁),一般1~2剂,均获痊愈,现举例如下: 方××,男,10岁,住院号69253。患儿上午3时许,突感右上腹部剧痛,痛至昏倒在椅下,曾  相似文献   

7.
例一,熊×,女,17岁。1976年7月5日入院。患者腹泻、解粘液便,日5~7次,已3天。经治疗后腹泻停止。但又出现不大便、恶心、腹胀痛已3天余,可见肠形。腹透发现肠管充气,可见到三个液平而。诊为肠梗阻。速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克、元明粉12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炒莱菔子10克。早、晚各一剂,次日解硬块样大便2次,腹部胀痛减轻,继用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元明粉8克、甘草4克,二剂治愈。例二,龚××,男,7岁。1979  相似文献   

8.
例一,王××,男,38岁。83年2月13日诊。两年前患左腿疼痛,迭经治疗无效,后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治,诊断为“慢性坐骨神经炎”经中西治疗好转。83年2月因饮食不慎,口服醪醴蛋一碗,当日复发,服独活寄生汤一剂未效。现感左腿疼痛势如针锥,扪之如冰,见冷加重,平卧不起,兼有微恶风寒、身痛、脉沉紧,舌苔白。辨为痹证(寒邪为主)兼有表寒。治以解表散寒,温经止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克、细辛5克、附片  相似文献   

9.
丘××,男,50岁。1982年12月3日诊。半年前,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绞痛,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同时出现肉眼血尿。尿检:红细胞卌。经服中药数剂后,上述症状消失,而停止治疗。半年后,突又出现上述症状,经县医院拍片,诊断为“右侧下段输尿管结石0.3×0.3厘米”。乃来我院门诊治疗。刻诊:右下腹阵发性隐痛,并向会阴部及背部放射。乃投以清热利湿、祛瘀补气法治疗。处方:金钱草、黄芪各30克,海金砂、郁金各10克,土鳖、鸡内金各5克,川断15克。1剂后痛止。乃改用民间验方“排石汤”治疗:车前草二两,生铁树叶三片(切碎),加入连尿的猪膀胱中,共煮至烂,加蜜糖二两内服。五天1剂。2剂后,自觉排尿时有沙样物从尿中排出。12月27日拍片复查,末见阳性结石影,告愈。三年后随访,上症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0.
一般资料 55例中,男21例,女34例;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6个月。方药组成及用法当归、黄芪各15克,川芎、白芍、熟地黄、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0克,甘草5克,风盛者加僵蚕、乌梢蛇、全蝎各10克;热盛者加蝉蜕10克,薄荷3克,湿盛者加苍术10克,土茯苓15克;寒盛者加桂枝5~10克;血淤者白芍改用赤节,加桃仁、红花各5~10克。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服药最少者三剂,最多者三十剂。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要外出,以免感受风寒。治疗结果:痊愈50例,有效3例,无效2例。病案举例徐×,男,31岁,1985年5月5日就诊。门诊号:0022350。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丹”,属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多发腰胁部位,颗粒成簇呈带状形,质软有水液潴留,痛不可触。用抗生素及板蓝根注射液治疗,效果不甚佳。经内服明矾解毒汤3~5剂,疮平液于,经治30例均愈。处方生明矾4.5克,杭菊花、板蓝根、神曲各10克,钩藤、地丁草各15克,生甘草3克。外用黄黑膏涂患处(明雄黄6克,烟膏10克,杆泥调麻油外涂)。例一:陈××,女,68岁。退休教师,门诊号:451。1983年12月19日因带状疱疹在外科诊治3次。经服维生素B_1、B_6等疼痛不除改用中药治疗,服明矾解毒汤三剂,外涂黄黑膏,疼痛消失而愈。  相似文献   

12.
处方:麻黄12克杏仁9克薏苡仁30克甘草9克赤芍9克丹参12克元参9克僵蚕9克防风9克防己12克公英15克夏枯草9克乳香9克水煎服,口服一剂。共治疗3例,均在5~6日内治愈。石××,女性,42岁,1970年4月2日初诊。两腿疼痛,两膝关节以下起红斑数个,呈散在的0.5×0.15厘米大小红斑,摸之硬而碍手,  相似文献   

13.
许××,女,41岁,病历号60182号,于1982年11月1日初诊。主诉:全身浮肿,行走困难近7天,有肾病史。检查:神清,面色晦暗,颜面全身浮肿;咳嗽而喘,全身酸重,骨节疼痛,小便不,一利腹胀时觉恶风寒,发热;舌苔薄自黄微腻,脉浮缓,尿常规:蛋白(++++)白细胞1520个,红细胞1—2个,上皮细胞2—3个,管型细胞1—2个。据其脉证,乃属水肿证之风水型。治以解肌发汗,宣肺利小便法。拟方:麻黄10克石膏50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云苓30克泽泻25克大毛15克木通25克滑石粉25克防己25克车前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2年第2期“老中医经验”栏,登载了“董建华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笔者用以治疗痛痹2例,收效颇良。如梁××,男,55岁,赤脚医生,住院号6574。因右大腿剧痛5天,不能忍受,步履艰难,于1982年5月4日入院。经临床观察,检查化验,未见异常,对症治疗5天,疼痛未减,转中医科治疗。舌苔白,脉沉细,诊为痛痹。我们学习董老“疏涸阴破冱寒”治疗痹痛之法,处方用:制川乌、麻黄各6克,  相似文献   

15.
<正> 例一,孙××,男,39岁,济南市四十中教师。 1977年12月12日诊:感冒十余日,经中西药治疗,仍感畏寒无汗,纳少不渴,微咳嗜卧,大便调,小便清,体温38℃,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诊为少阴表证。处方:麻黄9克,熟附子6克,细辛8克,一剂冷止,三剂痊愈。例二,李××,女,52岁,理家,住济南纬十二路299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用兼金散或以兼金散为主方治疗头痛、牙痛、胃痛、关节疼痛、口舌疼痛等以消除疼痛为主要目的的病证,取得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头痛沈××,男,21岁。84年3月22日就诊。病员2天前曾感受风寒,次日阵发性头部剧痛,每隔5分钟左右发作一次,每次持续约3分钟。口苦、纳差。脉浮紧,舌苔薄白,舌质红。诊为风寒头痛,兼挟内热。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17.
成××,男,27岁。1991年5月16日诊。同房后觉得玉茎发冷半年余,病由同房后遭凉雨而起。曾经过雄狮丸、虎鞭、男宝、维生素B_1、甲基睾丸素等治疗未效。现神疲气短,健忘多梦,少腹畏寒,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属肾阳亏煦,精血虚损,阴寒凝滞。治拟温阳散寒,补肾壮精,阳和汤主治: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10克(烊化),干姜3克,肉桂5克,麻黄6克,甘草3克。浓煎300ml,饭前服,每日1剂;外加蛇  相似文献   

18.
曾××,女,19岁。因感心窝部突发性疼痛、阵发性加剧2天,于1984年11月5日急诊入院。住院号84471。患者两天前汗出受凉,当晚12时突发心窝部剧烈疼痛,呈阵发性钻顶样痛,痛甚时辗转不安,呕吐蛔虫,手足厥冷。经当地卫生院肌  相似文献   

19.
陈××,男,4个月。1986年5月12日诊。患儿4天以来,入夜啼哭不已,哭声响亮,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大便干,舌尖红,指纹红紫,体温正常。余认为此乃心经有热,扰动神明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木通、淡竹叶各3克,黄连、生大黄(后下)、蝉蜕各2克,2剂。两天后复诊,患儿夜啼已止,但大便清稀。仍用前方,去黄连、大黄,加麦冬、茯苓各3克,2剂而愈。  相似文献   

20.
热证治验     
例1:林××,男,2岁,发烧5天,曾服用西药,虽汗出而热未解。辰下咽痛,面赤烦躁,偶有咳嗽,体温39℃,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数。此是外感风温,热毒蕴肺,气分热邪未解,而阳明里热已盛,当解表兼清里热。方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各6克,枯芩、知母、杏仁各3克,生石膏,六一散各20克,鱼腥草9克,包马勃2克。一剂而高热尽退。例2:陈××,女,51岁,昨午后开始恶寒、发热,体温38.7℃,寒重热微,体楚头痛,舌苔薄黄,脉细数。拟为外感风寒,以桂枝汤加减: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白芍12克,防风、白芷各6克。川芎4克,大枣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