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 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 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次生小孢子形态及产孢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9种培养基均能产孢,在4%葡萄糖酵母膏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多,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次生孢子,带荚膜的次生孢子无活性。  相似文献   

2.
芦苇粒黑粉病(Ustilago phragmites Ling)、叶腥黑粉病(Tilletia nigrifaciens Langdon et Boughton)、穗腥黑粉病(Neovossia iowensis Hume et Hods)是发生在辽宁苇区芦苇上的三种黑粉病,国内外对该病菌的深入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冬孢子萌发试验证明,芦苇粒黑粉菌的冬孢子当年11月份已经成熟,在适当条件下即可萌发,而在山梨糖中的萌发率最高,在水中也有极个别孢子萌发,其它两种黑粉菌的冬孢子在糖液中较难萌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采集于四川雅安玉米圆斑病病菌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值、光照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7,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SDAY和SDA,最适温度为25℃;适宜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7,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该结果为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白头翁[Pulsitilla chinensis(Bge.)Regel]黑粉病是近年来辽宁东部山区发生的重要病害.对白头翁黑粉病病原菌(Urocystis pulsatillae(F.Bubak)Moesz)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速度慢且萌发率较低,加入抗坏血酸对冬孢子萌发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该菌冬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0~25℃,适宜萌发pH值为4~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天门冬氨酸,冬孢子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的适温和最适温分别为14~32℃和26~28℃。适温、高湿对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有利。开花时温度与发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与发病率(γ)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回归模型为Y=一1.8038+0.3499X_1十0.0837X_2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自然光照射的条件下萌发较好。用清水浸泡3 d,再用0.025 mol/L盐酸处理24 h能显著促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以天门冬氨酸和硫酸铵为培养液,它们分别在质量分数为2×10-5时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率最高,分别达81.4%和78.1%。用三唑酮,烯唑醇,包衣杀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冬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它们对冬孢子的萌发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富  潘学贤 《西南农业学报》1995,8(A01):105-109
1989-1992年进行了气象因素对稻粒黑粉病发生流行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18-32℃,最适萌发温度为26-28℃;适温、高湿有利于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病害发生流行程度与扬花期降雨频率和降雨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回归模型为:Y=-1.8038+3.3499x1+0.837x.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及pH值对杏斑点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适宜在偏碱性条件下(pH在710间)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0℃;最适宜菌丝生长的光照条件是全光照。不同温度、pH值、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为偏酸条件下(pH值410间)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0℃;最适宜菌丝生长的光照条件是全光照。不同温度、pH值、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为偏酸条件下(pH值47)更适宜孢子萌发;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7)更适宜孢子萌发;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5℃;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条件是全光照。  相似文献   

9.
粉红聚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温度、光照、酸碱度和营养等条件下对甜瓜主要采后致病菌———粉红聚端孢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原菌菌丝在pH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6.光照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无显著影响.离体培养的营养试验中碳源以添加甜瓜汁液的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添加葡萄糖的培养基(PDA);氮源则以添加VB的培养基菌丝生长效果最好.孢子在无菌蒸馏水中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此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50%.孢子萌发的pH为3.0~8.0,但在pH值为4.0~7.0时萌发率较高.结果还表明,分生孢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速度快且萌发率高.  相似文献   

10.
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是引起黄瓜及其他葫芦科蔬菜病害的主要病原菌。本文从培养基、温度、培养基酸碱度、光照、碳氮营养等方面,探讨了影响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适温度20℃,适宜pH为5.0~7左右,最适pH值为6;散射光和黑暗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培养基C、N源对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C源中以麦芽糖、乳糖最好,葡萄糖、蔗糖次之,N源中天冬氨酸有利于孢子萌发。C源比N源更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菌自1896年Takahashi命名为Tilletia horrida Tak.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菌物学家对其分类归属意见不一.本文研究病菌胞壁形态结构,根据齿黑粉菌属(Neovossia Kornicke)与腥黑粉菌属(Tilletia Tulasne)的胞壁结构不同特征,认为稻粒黑粉病菌应归为齿黑粉菌属(Neovossia Kornicke).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稻粒黑粉茵(Neovossia horrida)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组织病理解剖学和营养生理学。  相似文献   

13.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发生与水秀授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已授粉后,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侵染率随侵染时间的推迟而下降。授粉受精和病菌侵染基本同步时才能形成病粒。自花授粉对稻粒黑粉病有防御机制。病粒率,侵染率与恢复系花粉量呈负相关。不育系外露柱头增加的健粒数约为病粒的10倍。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稻粒黑粉病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及其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稻粒黑粉病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和发生程度的分级标准。结果表明,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以指数函数拟合较好;在病穗率小于80%左右时可以用直线方程拟合。病害发生程度可分为5级。  相似文献   

15.
冯丰膑  陆琦 《广西农学报》2009,24(3):25-26,64
稻粒黑粉病在中9A制种中发病较为普遍。经过多年制种生产实践,发现罹病原因主要是亲本种子和土壤带病菌、柱头大和外露率高、母本花期偏早柱头外露时间长、扬花期间遇上阴雨天气、喷施“九二0”和施肥不当等,提出做好亲本种子杀菌处理及制种基地实行轮作、合理安排播期和调节扬花期、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健壮禾苗群体、科学喷施“九二0”改善穗层结构及药物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探讨了12份水稻材料对11个不同来源的稻曲病病菌抗性反应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供试水稻品种对不同来源菌株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供试菌株对不同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不同水稻品种与稻曲病菌株之间存在亲和性互作特性。同时,利用水稻头季稻和再生稻连续进行人工接种技术,建立了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体系,可大大缩短抗性鉴定周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皖南烟区稻曲病防治的杀菌剂,为皖南烟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南粳9108水稻稻曲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稻曲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南粳9108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62%;稻曲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属绿核菌;6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30%苯甲·丙环唑EC和6%井冈·枯芽菌WP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245 7和3.150 1μg/m L。[结论]30%苯甲·丙环唑EC和6%井冈·枯芽菌WP的防治效果较好,可进一步用于大田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尿素混合液直接从甘蔗黑穗病菌孢子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鉴定,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鉴定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对12个甘蔗黑穗病样品进行病菌基因组DNA提取,将甘蔗黑穗病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大小为420 bp的预期DNA片段条带。PCR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甘蔗黑穗病病原菌序列比对,同源性达99%。  相似文献   

19.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种衣剂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感玉米丝黑穗病品种吉单209为试验接菌寄主,从市售种衣剂中筛选出17个种衣剂,播种前对玉米子粒进行包衣,筛选出6个高效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保苗效果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合理利用施肥等栽培措施控制稻曲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氮肥不同施用量及不同施用时期对稻曲病发生的小区评价试验研究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结果]稻曲病的发生与稻田施肥的时期和用量密切相关。分蘖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相对较重,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到9.38%、5.06和12.17%、6.33,明显高于稻田中后期不追施氮肥和早期仅施农家肥的处理,后者的发病率和病指仅为3.92%、1.38和0.93%、0.25,同时,相同施肥水平下,孕穗期偏施氮肥易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以农家肥为底肥,适时适量追施的氮肥能降低稻曲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