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国际接轨是我国核安全监管30年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也是我国核能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在世界主要的核电大国中,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不仅能借鉴核电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也能对外展示我国核安全监管30多年来的成果,显示我国作为一个有核国家努力推动核安全的使命与担当,继而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核电"走出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促进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保障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是核能专业领域非常重要的国际组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将结合该组织的职能以及与我国核安全合作情况,就深化合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地位、作用和现状以及我国核电厂设计法规标准的采用原则。探讨了我国采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开发海外核电市场的适用性,及对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眼于英国核电产业法规标准体系以及监管评审制度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文献搜集整理及综述工作,其中包括:英国核电产业发展情况、英国核电法规标准体系研究以及英国核安全监管与审评制度三大部分。旨在通过该系统性回顾,客观评价英国核电标准领域以及核安全监管领域现状,浅析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差异,为我国核电项目可以顺利通过英方监管机构审查、核电企业能够顺利布局英国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付杰  封祎  栾海燕  孟岳  张鸥 《核安全》2013,(4):69-73
通过介绍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发展的影响及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国际合作活动,分析了国际合作在保障核安全、促进核电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核安全》2017,(3)
基于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有效推动核安全设备供应商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按照法规导则、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要求和IAEA核安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从核安全文化体系建立、宣贯、实施、对分供方控制、监督评估与改进几个方面,描述了核安全设备供应商实践核安全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核电建设中,现行的核电标准从整体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核电标准体系与核安全法规体系脱节,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协调配套的有机结合的体系,很大程度影响了核电标准和核安全法规整体功能和作用更好的发挥.为使核电标准对核安全法规形成有效的支撑,从而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核电核安全保障和标准化实践经验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核安全》2021,(2)
核安全"十三五"规划稳步推进,实施总体进展良好,"十四五"时期将迎来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核电国产化和小堆需求的兴起,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管也面临新的挑战。阀门作为核电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机械设备,数量多,种类杂,在系统中执行着各种不同的控制功能。本文针对核级阀门的监管现状,结合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应用和监督实践经验,围绕证书的优化整合,从工程经验和技术分析等方面讨论了各项参数的必要性,并就优化变更审查流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各国核电厂开展了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核电作为后起之秀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核安全文化的发展由于时间跨度大、知识内容多、理念更新快等原因,导致部分核电从业者对核安全文化发展缺乏一个宏观的准确理解,文章通过绘制中国核电核安全文化发展"总平面图",希望帮助每位核电从业者站在体系角度理解核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框架,也为具体负责核安全文化推进的人员提供系统化视角。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核电安全监管体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俄罗斯的核电安全监管体系,包括核电发展现状、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层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文件、核能利用领域联邦规范和标准、核安全监管组织机构、核安全许可证制度等。比较该体系与美国和我国目前核电安全监管体系的主要差别,提出我国现行体系对俄系堆型监管存在的问题,给出完善我国监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期的质量就是运行期的核安全,核电工程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参与人员多、工地面积大、工作面复杂、设备物资密集的特点,给安全质量管理带来诸多挑战。近年来,政府加强了核电工程监管,提出了"两个零容忍"的要求。为满足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的可追溯性,加强安全质量管控力度,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国内核电领域在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已开展了多年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积极谋划,率先实现了国内首个核电"智慧工地"。本文概述了"国和一号""智慧工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核电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面的措施,并对"智慧工地"在"国和一号"示范项目现场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1.
核电厂安全运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核电厂事故为例叙述了核电厂安全运行对策研究的重要性 ;介绍了代表新一代先进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原则和针对人因差错应采取的管理和培训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核电站安全提出"设计安全"和"现实安全"的概念,通过分析研究国外核事故与国内核安全质量事件,阐述设计阶段确保核电站安全的设计安全重要性,重点描述了设计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并从设计、采购、制造、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老化到退役等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影响核电站现实安全的关键因素,探讨了全生命周期中的质量保证体系、核安全文化建设、风险指引对策、人因工程管理、信息反馈机制、核安全监管体系等对核电站现实安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核电厂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设计防御准则,对核电史上三次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挖掘出核电事故主要因素:人因因素和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同时结合国内核电厂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对发生类似事故进行研究比较,提出必要的预防方案。国内现役核电厂在运行安全技术上,已经可以充分预防人因事故的发生,对于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及外在因素引起的事故,还应重新考虑安全标准。核电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将核辐射和泄漏的危害程度降低至政府以及公众能够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次临界能源堆由中心的托卡马克装置和围绕其的裂变包层组成。本文根据物理和热工专业分析计算得出的一种针对其裂变包层的燃料和冷却剂通道布置方式,分析设计的包层结构安全性和工程应用中的安全性。包层结构安全性分析使用CFD方法,计算了正常运行工况和冷却剂通道堵管的情况,得到堵管发生后包层的局部状况。通过RELAP程序模拟了裂变包层参与核电厂发电运行过程中,其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安全性。本文通过计算发现了其安全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以后改进次临界能源堆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世界上一些核能发达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的组织框架、核安全法规体系、经费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核安全监管中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核电工程造价的构成,详细分析了核电在批量化、自主化建设的背景条件下,自主化能力的培养、福岛事故后核安全监管当局提出的与核安全相关一系列改进措施、社会成本大幅上涨以及项目安全质量管理日趋严格等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提出了从源头上维持一定的造价水平是核电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以及保障核安全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同时对我国核电造价管理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空间探索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高功率、安全、可靠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将变得愈发重要。本文针对国内外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热工水力关键问题,即空间堆系统稳态和事故瞬态研究、堆芯单冷却剂通道及全堆芯的三维流动换热、静态与动态热电转换装置分析、热工水力特性试验研究等进行研究,分析了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热工水力研究的趋势。本文结果可为空间核反应堆电源设计分析及热工水力安全特性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安全集成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集成”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核安全集成管理的新方法。对核安全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数据库和工程数据管理技术(PDM)实现核电站的信息集成。在系统设计时,针对核电站安全管理特点,将核电站与安全相关的工作按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总系统下设计若干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完成一种类型的核安全管理工作。在基于CIMS的集成环境下,每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全局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确保核安全工作高效、协调而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基于船用核动力装置安全管理、开发研究的需求及核电站仿真技术的发展,分析了研制微机型船用核动力工程仿真器系统的重要意义。按软件工程的思想,从仿真器系统的功能设计、总体设计、模块设计三方面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对日本核动力舰船“陆奥”号的回路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设计。该系统的实现将进一步提高船用核动力装置的优化设计、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