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苏维刚  刘磊  孙玺皓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3):700-706,71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了MS7.4地震,该次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长时间的7级地震平静,随后在2022年1月8日发生青海门源MS6.9地震,分析这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变化对于青藏高原强震孕震过程和强震短临跟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两次地震前青海西宁佐署地震台地下流体异常变化特征、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特征分析,发现:佐署动水位异常在2021年2月25日和2021年8月25日出现突降异常变化,较好地对应了玛多MS7.4和门源MS6.9地震;佐署动水位、水温在2021年7月10日同步出现的趋势性转折异常对门源MS6.9地震有一定的时空指示意义。佐署台作为构造敏感点,其地下流体异常变化对青海及邻区次级块体上强震具有较好的短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北祁连地区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2日和1992年1月12日两次中强地震前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两次地震都发生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4.
用小波法研究台湾省两次7.6级大震前后仑坪台的地磁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小波法分析了台湾省两次Ms 7.6大震(1986年花莲大震和1999年集集大震)前后仑坪台的地磁变化。从小波分析得出的“日变幅差”变化看,两次大地震前一个月内都有异常变化,花莲地震前出现负异常,集集地震前出现正异常。  相似文献   

5.
《地震》2015,(4)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形式为观测值脉冲信号频繁突跳、增大以及震前波形畸变、反复出现阶跃;2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台站都记录到了明显的脉冲能量增大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出现的时间在几天~2个多月;3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都在地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但反映出的异常时间及变化幅度不同步。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磁辐射的产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200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投入运行以来,在山西南部发生两次较为显著的地震事件,即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和2016年3月12日山西盐湖4.4级地震,这两次中等地震无论中期还是短期预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异常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东郭井水位水温、侯马水管、临汾水平摆和垂直摆等测项均出现较显著的短临异常,异常重现性较好,可将其作为山西南部地区中等地震短临预测的主要依据;大同老震区窗口爆发活动异常对山西地区中等地震有较好的短临预测意义,可作为发震时间的主要预测依据。而发震地点预测必须依据地震活动异常和地震前兆异常来进行综合判别,二者集中出现的地区往往是发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马禾青  杨明芝  罗国富 《地震》2020,40(3):99-111
对7次7级地震和不同地区的8次6级地震研究频次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问题。结果表明, 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多分量显示的特点, 大地震前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中有3~4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发生异常变化, 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个两个贡献率最大的典型场时间因子必定显示出异常变化, 异常典型场占总场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频次场时间因子变化比较敏感, 曲线起伏较大, 异常变化形态复杂多样。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表现出中期、 短期和短临性质的异常变化。采用较大起始震级进行频次场分析能使异常的特征更清晰、 更突出。分析地震频次场时的网格划分往往大于分析地震能量场的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8.
对张北6.2级和5.6级两次地震前安头屯井水位异常变化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认为该井对捕捉地震异常信息,特别是首都圈地区的监测预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且只相隔5年。本文利用距平方法研究发现两次强震前卫星热红外均存在升温异常,为了找出两次地震前异常的异同及强震前的热红外异常规律,本文对两次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都存在中、长期异常,芦山地震前存在短期异常,而汶川地震前短期异常不突出,甚至震前半年很平静;震前异常升温面积都很大,达到几十万km2;异常优势分布区域并不在震中区域或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20日和7月22日先后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和甘肃岷县6.6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前天水地电台地电阻率的井下观测资料都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变化,其中芦山地震前11天地电阻率NS道、EW道、N45°W道出现同步异常,表现为明显波动变化;岷县地震前约40天地电阻率三道出现异常,测值出现明显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8,22(2):115-122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得到如下结论:①将平静现象分为震前平静、震后平静.场兆平静、无震平静可能更能客观地反映平静状态;②南天山东段4级地震平静6个月以上具有前兆意义;③5级地震发生前的打破平静现象分为两类,由4级地震打破平静的5级地震其发震位置与4级地震关系密切,由5级地震打破平静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弱活动区或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成组活动时期,前兆现象较难捕捉;④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最长平静时间为57个月。  相似文献   

12.
浅析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地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振生 《内陆地震》2008,22(2):170-176
对比分析了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的地震活动关系,发现1935年以来两区地震活动水平相近,中强以上地震具有交替活动的特征,且有一定的成组性南北迁移的规律。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北天山西段新源—温泉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集中活动对南天山东段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南天山东段的4级地震频度的减小与北天山西段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区域地震活动存在的以上规律和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周蒂 《华南地震》1990,10(4):22-29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温泉和地震是活动断裂体系中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中高温温泉密集区(带)地震(包括强震)活跃,温泉稀少区(带)地震微弱;另一方面,温泉的过度集中反而降低了该地段的强震发生可能性。笼统认为强震发生于非地热异常场的说法不确切,易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15.
南天山东段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晓红  高国英 《内陆地震》2005,19(2):156-163
分析研究了南天山地震带构造环境、中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中强地震时空分布以及拜城周围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东段中强震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为主,主压应力P轴由西到东呈扇形分布;相距较近的库车与拜城地区地震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成丛性分布特点;拜城地区中强地震分布呈北西向可能预示着该区存在隐伏断裂,小震群活动则可能反映了局部中强震对周围次级小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3,16(3):239-245
本文提出了具有相似活动构造背景的强震多发段康定段和东川段。对两者历史强震迁移和与川滇大地震的紧密联系,作了较有说服力的多次震例证明,因而本文所论及的有关活动特征在川滇未来强震预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天水地震台附近地区2次小地震的地震前兆,发现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地下水位、水温、水氡、地温、地应力在震前都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滇西南1970年以来所有M≥4.6级地震前的空间活动图像进行研究,用地震频度作为参数描述地震前区域的地震活动增强与平静现象,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得到以下认识:①地震频度增加是滇西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的共性特征;②滇西南地区M≥4.6级地震前出现空区的比例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加而有所增加,4.6~4.9级地震前只有60%的地震出现空区,5.0~5.9级地震前有90.9%的地震出现空区,而6.0级以上地震前全部出现空区;③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也随着震级的加大而增加,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为13.58个月,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37个月;④主震位置(27/33)多发生在空区边缘(含长轴端12次、短轴端8次)。震前出现条带的规律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北地区4次6级强震前一定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在强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的活动有两个不同的时段:(1)中小地震频次高、分布有序性低的A时段和中小地震频次低、分布有序性高的B时段;(2)中小地震的活动在某些方位上呈现优势分布。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