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治疗肩周炎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9年1月~1990年3月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治疗肩周炎47例,获满意效果。 1 治疗方法 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患者端坐于靠背椅上,双上肢自然垂直放下,采用20ml注射器,7号肌内注射针头,沿患侧喙突前内侧缘,针尖稍向外上方近似垂直进针刺入2.5cm,肥胖患者可刺入3~3.5cm。进针后患者一般无针感,术者应注意体会,如有轻微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68例常规固定的成人肩胛骨标本中,测量喙突全长、肩胛上切迹上口间距等数据。结果:喙突全长为(33.89±4.78)mm,肩胛上切迹上口间距为(9.39±2.83)mm,喙突与关节盂所在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平均为63.28°。可使用针刀切断肩胛上横韧带以松解肩胛上神经。结论:文章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以提高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肩胛舌骨肌定位和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30例)通过肩胛舌骨肌定位穿刺点寻找异感;Ⅱ组(30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观察肌肉节律性收缩。两组分别观察进针深度,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I组还同时观察肩胛舌骨肌触摸难易度,穿刺部位以及一次异感获得率等。结果 I组肩胛舌骨肌触摸容易者27例(90%),穿刺部位距锁骨上缘1.6-3.1cm,进针深度0.5-1.5cm,一次获得异感26例(87%),阻滞效果完善,无不良反应。Ⅱ组有28例阻滞完善,另2例阻滞不全,2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切实可行。而以肩胛舌骨肌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明确,效果满意,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肩周炎患者57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肩胛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2.5%(47/57例),总有效率94.7%(54/57例);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肩周炎系肩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后期可引起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导致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和局部疼痛,临床治疗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的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我科对肩关节周围常见痛点的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及肌皮神经)支配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进行了分析。采用喙突上一针三点阻滞法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往尺、桡及正中神经阻滞多在肘关节部位,此处已经有了分支,阻滞不够完善。根据臂神经的解剖,为了阻滞更加完善,将尺、桡及正中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1)掌心向上,肱骨中下1/3处,肱二头肌的内缘为尺神经阻滞点,肱二头肌的外缘为桡阻滞点,肱二头肌的肌肤中点为正中神经阻滞点,用力向肱骨上按压有酸胀感,选4cm长5号针垂直皮肤进针约2-3cm,有异感向手放射,抽吸无回血,各点注射药液5-10ml。(2)以上法选正中神经阻滞点,注药完毕,将针拔出皮下,向肱骨外缘和内缘分别刺入,分别阻滞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 本组107例共阻滞452次,其中有64例阻滞1个疗程痊愈;28例阻滞2个疗程愈,6例无效,总有效率94.3%。对92例进行随访,最长4年,最短6个月,无复发。结论 肱骨中下1/3处为穿刺点,此处神经走行集中,阻滞方便,成功率高,并且避免了关节部位损伤,也便于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7.
袁利 《农垦医学》1999,21(5):333-334
我院自1992年6月以来,共治疗肩周炎92例。按病情分为重、中、轻三级,分别为23例、59例、10例。采用肌间沟富丛神经阻滞、肩呷上神经阻滞加痛点封闭及单纯痛点封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手法松解,主要用于重度病例,于第6颈椎横突处找到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针头向对侧腋窝方向制入,突破推前筋膜,出现上肢异感,回吸无血、无气体后注药。阻滞成功后行手法松解。2、肩胛上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主要用于中度病例。患者取坐位经肩胛冈中点作正中线的平行线,在此线与肩胛冈相交形成的外…  相似文献   

8.
小儿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386例崔永武,武利栓,张国顺,高桂英,燕兴梅(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我院采用作者改进后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 ̄[1],用于386例小儿上肢手术,取得较好效果。1资料及方法本组男254例,女132例,年龄1.25~14岁,全...  相似文献   

9.
樊琼  刘华  徐冬梅 《黑龙江医学》2023,47(22):2765-276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H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SW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P<0.05);观察组患者PRO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3,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9,P<0.05)。结论:ESWT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HSP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对肩胛骨手术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肩胛骨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阻滞范围和阻滞深度均符合手术需要,患者对麻醉效果均表示满意。在手术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为其注射度氟合剂2mL 后,其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肩胛骨手术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廖春英  黄凤文 《北京医学》2018,(6):536-538,542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的麻醉方式,记录术前(T0)、切皮(T1)、关节镜器械进入关节腔(T2)、缝皮(T3)时的MAP、HR和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气胸及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13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麻醉效果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时间点试验组MAP、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安全,麻醉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雁  王琼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2009,31(4):221-224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辅助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应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辅助功能锻炼进行治疗。结果:33例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应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辅助功能锻炼进行治疗有效率93.9%。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和观察持续性改良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个小组,观察组患者采取持续性改良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连续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PCA按压次数和VAS变化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持续性改良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有不影响患者自身肢体运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186例腋入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探索曹白,谢立民(马鞍山市钢铁总公司医院麻醉科243000)腋入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乳房癌根治术中解剖腋窝血管神经时的观察以及根据臂丛神经的局部解剖,沿腋动脉行走方向,伴随着腋动脉搏动的感觉,以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果:(1)腋神经在腋窝后发自臂丛后束,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距离为5.0cm,前支在四边孔中点外旁开3.0cm处,距皮肤3.5-4.0cm,后支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距皮肤距离为3.0cm。(2)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和冈上肌支起始处距皮肤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处距皮肤4.0cm。结论:对腋神经及其分支和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冈下肌支选择多点在正确的体表定位和熟练掌握穿刺浓度的基础上进行阻滞,可成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娄彦  郑海涛  宋绍团 《中原医刊》2004,31(14):28-29
目的 :研究经肌间沟臂丛阻滞新的进针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经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成年患者 60例 ,ASAⅠ~Ⅱ级。随机双盲分成两组 ,每组 3 0例。A组采用水平一次进针的方法 ;B组采用传统的寻找异感的方法。两组使用的药物相同。观察两组臂神经丛支配区域的阻滞范围和效果。结果 :A组阻滞范围广和阻滞成功率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麻醉维持时间A组显著延长 (P <0 0 5 )。结论 :水平一次进针经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的方法 ,不需要寻找异感 ,无损伤 ,操作容易掌握。阻滞范围广 ,成功率高 ,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浓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左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治疗冻结肩的疗效。方法:将所诊治的肩周炎患者中的冻结肩患者76例,所有病例首次就诊时都先在臂丛阻滞下完成手法松解,次日开始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及痛点注射;对照组TDP照射及痛点注射组。治疗效果分Ⅳ级:优、良、好转、无效。结果: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组优81.6%,良15.8%,优良率97.4%。TDP照射及痛点注射组优28.9%,良47.4%,优良率76.3%。两组间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用于冻结肩疗效明显优于TDP照射加痛点注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采用手指引导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35例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在静脉辅动麻醉下,手指引导法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针点的选择、进针深度、方向均以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过程不需要寻找异感。药物采用0.5%布比卡因10ml+2%碳酸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加有1:20万肾上腺素。结果:35例患者中阻滞完全者31例(占88.5%),不全者3例(占8.57%),成功率为97.4%,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法具有定位清楚,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不宜合作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