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秀珍 《海峡药学》2010,22(6):236-237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结合药用植物分类学的学习,识别当地的中草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为后续的《生药学》和《中药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7,(18):2581-2584
目的:提高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药品经营管理人才。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药事管理学》《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有关理论课程,并增加实训课程。结果:将《药事管理学》课程的"药品经营管理"的相关内容整合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课程中;并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增加"药品注册管理"相关内容。将《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课程中增加的实训课程整合为模拟"药品经营公司"运营全过程的实训比赛。结论:我校药学经营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已初具成效,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展《生药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法在继承优良的传统生药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及切身体会,利用本地药用资源情况,开展野外实地调研学习活动,再结合改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转变考核方式,探索生药学教学的新模式。结果通过以上探索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生药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生药鉴定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结论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教学方法,为生药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学习难度较大。通过实验考试改革,严格实验教学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生药学》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许保海  翟胜利 《中国药房》2009,(15):1121-1123
目的:区别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不同,探讨中药的发展方向。方法:比较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治病原理和鉴别中药质量方面的不同,阐明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结果:目前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传统中药学有逐渐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代的趋势。结论:中药的发展方向需要反思和探讨,现代中药研究应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避免按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而违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学>是医学类院校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直观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才能够为以后学习<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化课程药用植物学和能力本位课程药用植物识别技术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将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开发项目化课程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实现以工作任务为参照,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药鉴定新技术》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近两年来新开设的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限选课程,课程的建设充分整合了近年来相关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相关资料和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其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视野,本文作者针对其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建设与实践,并对课程教改后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学4年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及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设《药学概论》网络课程,将药学类专业各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药学概论》网络课程开放式教学优势,以先进、流畅的网络技术,把教学内容丰富的自学素材、广泛的网络资源融合连接在一起,形成《药学概论》网络课程共享性教学资源平台和开放式教学渠道,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要求,推动药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子生药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的应用型学科,亟需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总结我校开设该课程三年来的本科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团队集体备课,分享教学案例,收集学生反馈。结果 本课程形成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思政融合、团队互补、实践结合等五个“寓教于研”的主要策略,教学效果显著。结论 “寓教于研”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为分子生药学学科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1.
物理诊断学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一门桥梁课程,学生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做临床医生的水平。而一部分成教学生基础比较差、学制短、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病例讨论及程序教学引入成教物理诊断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后的检查诊断程序相符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徐晓莉  向华  江程 《药学研究》2021,40(5):344-346
随着临床精准用药的需求加大,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文从《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出发,立足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同时匹配临床用药案例分析,形成了三维立体的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新模式,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医药学院精准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于莲  苏瑾  孙维彤  杨春荣  张宇  焦淑清 《药学教育》2013,(5):61-62,F0003
摘要药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同等重要,构建药学专业学生多元化综合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完善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多环节强化训练法,新增认知实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试放大实验及实践技能竞赛,毕业设计采用目标化管理模式,将药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完善药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开展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强化药学本科生基本功训练,加强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内在联系,建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鼓励参加社会实践,探索培养更多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网络课程的建立、互联网授课资源的选取、网络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测和研究型创新案例的设计等四方面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与研讨。  相似文献   

16.
物种双名法按自然系统排列,保证全人类能够有统一标准共同认识地球上的生物。药用植物和生药拉丁双名的相关知识是药学本科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植物分类和生药鉴定研究的基本功和有用手段。但是目前在医科大学药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双方均不重视植物和生药拉丁名知识的现象,本文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妇产科学是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一门临床学科,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约束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融合案例式教学模式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分析其现状及特点,为妇产科的教学提出了教改思路,并进一步设计该教学模式并展望其可能结果及积极意义,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张淑君 《中国当代医药》2012,(22):140-141,143
本文论述了特定穴的概念、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内容,探讨了特定穴在针灸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特定穴是经脉交错连接或经脉多种连接关系的枢纽,为经气出入、汇聚之地,这使他们在腧穴主治作用间的相互关系中处于特殊地位,特定穴具有重要而特异的主治功能,且病症应用范围广泛,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特定穴在针灸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不同角度对特定穴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总结,从而为学生对腧穴各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同时也是药学专业一门骨干专业课程。同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前置课程联系紧密。但同时生药学知识点多而繁杂,知识结构雷同。如何建立适合生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药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在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大黄为例探讨了建立适合生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医学免疫学》理论抽象、概念较多、发展迅速等学科特点,使其成为医科院校本科生感觉难学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针对本科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以教材为主设置教学内容;其次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框架式导课、三级案例启发式教学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最后在课程中课程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估反馈,通过五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来提高《医学免疫学》在本科生中理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