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擅用温补之品调治脾胃病变;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亦为脾胃病所用;常用理气之品,但随病位在胃在肠之不同选药有明显差异;对病久虚损之证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中多选用清淡味薄之品,而质重味厚者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   

2.
单兆伟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文安 《天津中医》2002,19(3):58-60
单兆伟教授对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脾胃病甚有心得,尤其在用药时更精于配伍,善用药对,以提高疗效。古云“用药如用兵”,遣方用药,当详察病情,寒热虚实,了于胸中,则平淡之品,其效也著,单教授喜用之药对有白术配白芍,因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丹参配葛根以一升一降,气血同治;黄芩配仙鹤草可清热而固,麦门冬配半夏以润燥生津;枳实配白术可一泻一补,清补兼施,莱菔子配决明子使下气补气,谷芽配麦芽则开胃健脾,其善用药对之妙,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4.
治疗脾胃病用药应调整阴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用量当以小剂量缓缓图功,忌用峻药猛剂、大毒大热及金石之品,以免耗伤脾胃之气。汤建光教授临证时强调辨证论治,见病求机,用药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5.
浅谈滋补脾胃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明  戴其舟 《新中医》2006,38(10):84-85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脾胃之病分为虚实两端,临床因脾胃之虚而发病的并不少见,如何凋补脾胃之虚成为治疗疾病的关键,笔者结合临床治疗心得,浅谈滋补脾胃的用药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慢性脾胃病病情多反复缠绵难愈,治疗用药既不可滋补过偏,又不可苦寒过激。尤其在虚实错杂、寒热并存时,用药更为困难。北京协和医院张育轩老师对脾胃病的治疗用药独具心得,概括介绍如次。 1 脾胃虚弱补宜平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程多迁延反复。大部分病人都表现为脾胃虚弱。“虚则补之”乃为正治。因用药不当或湿热有加,或令脾胃呆滞者,十分多见。张老师认为:治病贵在立法,而神则在于遣药组方。补脾胃以平补之品  相似文献   

8.
调理气机法治疗脾胃病在临床上经常运用,而巨疗效较没有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则清阳之气无法敷布,后天之自精微元以摄纳,浊邪无以排泄。脏腑气机升降受脾胃气机升降之影响,脾胃升降的功能亦依赖于其他脏腑升降协调。故脾胃气机升降是其他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因此,调理脾胃气机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如脾虚生化乏源的气虚血虚工宜用益气养血,健脾益气,举气升陷之品;气机升降紊乱,见清气不升,油气不降者,宜用升清降油之法;如脾胃受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者,宜先调治其他脏腑,后调理脾胃气机。现将劫床调理气机法举例介绍如下:例l:刘…  相似文献   

9.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0.
脑为髓之海,脑髓脑脉融为一体,凡有关神志思维、感情感觉、运动记忆等均属于脑髓的范畴;先天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以及精与神共同供养脑髓的高级功能。脾胃升降失常,脑中清阳之气不展,痰浊湿邪蒙蔽往往发为脑髓病。脾胃是气血升降之枢纽,脾为湿阻,清阳不升是脑髓病主要病机。益气聪明汤为东垣创制方,主治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目翳,视物不清;吾临证治疗脑髓病常用益气升清降浊法,调理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脑髓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2.
蔡春江主任中医师,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现就职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硕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尤其在应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颇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蔡师临证用药尤为注重顾护脾胃。现将吾师临床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对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论治脾胃病方面,在继承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此外,叶桂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胃阴,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为主的甘寒滋阴生津养胃阴法。通过对叶桂医案的研读,对叶天士用甘寒滋阴法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典型案例。从中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名中医林吉品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调理气机”为治疗脾胃病之要旨。治脾胃善用角药,如:柴胡、黄芩、半夏辛开苦降,谷芽、麦芽、白术消积助运,代代花、甘松、麦冬芳香开郁,同为燮理脾胃、斡旋中枢组合;黄连、沉香、远志交通心肾,牛蒡子、杏仁、槟榔宣肺行肠,香附、白芍、柏子仁疏理肝木,同为顺调他脏以平中气之组合;黄芪、莪术、白花蛇舌草固本清源,一气周流。诸药配合,统调全身气机以助脾胃安和。  相似文献   

15.
介绍沈小珩教授治疗肿瘤的用药思路及常见并发症的经验药物,如全蝎、九香虫、虫笋、陈葫芦等。其诊治时重视中西诊法合参,辨证辨病相结合,基础方随症加减,常用益气扶正、顾护脾胃、理气解郁、养血升白、解毒散结等法,重视药食两用之品的应用;并对疼痛、胸腹水等肿瘤常见并发症的用药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静者,宁静,静止也;动者,流动,跃动也。动静结合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药物功能有静也有动,如人参、白术、熟地、大枣等属呆补之品,其性守而不走为静药;大黄、附子、防风、羌活等为流动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为动药。用药静而无动,则药力无运化之功;动而无静,则药力无着病所,且动气耗血,故动静结合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效用。临床用药常需静中求动,即静药加动药尤为重要。列举如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毛智荣 《新中医》2009,(12):117-1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无论饮食起居,或是患病,易伤脾胃。治疗脾胃病时应注重调理脾胃,用药注意轻灵活泼,攻不伤正,补而不滞,中病即止,消补兼施,灵活运用。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护中时时以固护脾胃为重。多数医家认为桂枝汤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现代方剂学亦把其归入解表剂之列。然而对桂枝汤平补阴阳、建中补虚的作用重视不足,故从桂枝汤方义及其加味方论述其补益中焦作用。桂枝汤方中的5味组成均为温补中焦之品,其中桂、姜、枣、草皆为厨中常用之品,均能鼓舞胃气,有健脾开胃之功。桂枝汤实为调补脾胃之方,通过温补脾胃从而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补脏腑、祛病邪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