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喂养方式下脑卒中病人胃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经鼻空肠管喂养与鼻胃管喂养脑卒中病人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合计样本量5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采用鼻空肠管喂养能够降低腹胀发生率[OR=0.11,95%CI(0.04,0.29),P0.01]、腹泻发生率[OR=0.45,95%CI(0.27,0.75),P=0.002]、呕吐发生率[OR=0.10,95%CI(0.04,0.22),P0.01]以及食物反流发生率[OR=0.14,95%CI(0.08,0.25),P0.01]。[结论]脑卒中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如病人的胃肠功能未受损,建议优先选择鼻空肠管喂养,以更好地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
徐建仙  童家维  诸纪华   《护理与康复》2017,16(8):855-857
目的观察经鼻空肠管和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急性胰腺炎患儿分为鼻空肠管组24例和鼻胃管组24例。两组在常规胰腺炎治疗基础上分别通过鼻胃管和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肠内营养治疗的耐受性(腹痛、腹胀、呕吐、胃潴留等症状)、管道相关并发症、代谢异常、拔管时间、恢复经口喂养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胃潴留、反流误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化道症状、管道并发症、代谢异常、拔管时间、恢复经口喂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空肠管营养治疗在减少胃潴留、反流误吸方面优于鼻胃管营养治疗法,但在护理中仍要注意防止管道堵塞、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肠置管与鼻胃置管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1日~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99例,根据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分为空肠组50例和胃管组49例,空肠组给予空肠置管肠内营养支持,胃管组给予经口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两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14 d,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第7、14天,空肠组营养不足发生率低于胃管组(P0.05);空肠组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胃管组(P0.01);营养支持后,胃管组上臂围(AMC)与三头肌部皮褶厚度(TSF)低于营养支持前和空肠组(P0.05);营养支持后,空肠组吞咽障碍分级优于胃管组(P0.05),两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于营养支持前(P0.01),且空肠组高于胃管组(P0.05),空肠组血清肌酐(SCr)水平高于营养支持前(P0.05)。结论:与鼻胃置管比较,经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营养不足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经鼻空肠双腔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7天、第14天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置管后第14天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经鼻胃管营养组;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的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鼻胃管营养组,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预后优于鼻胃管营养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陈春莲 《全科护理》2010,8(5):413-41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放置鼻空肠管维持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总结1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急性期经鼻空肠管维持肠内营养的护理,以及护理在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病人留置鼻空肠管时间为5d~18d,平均7.86d;结果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死亡2例。[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相当棘手,加强对放置鼻空肠管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保证管道效能、确保正常的肠内营养疗效,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鼻空肠管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对机械通气(MV)患者留置鼻空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ICU收治的5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A组留置鼻空肠管,B组留置鼻胃管,观察两组肠内营养可以耐受的起始时间、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并发症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A组肠内营养可以耐受起始时间、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明显比B组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空肠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比鼻胃管更为有效、安全,并有助于减少VAP发生,有助于尽早脱机。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鼻空肠管的材料选择、置管时机和方法以及护理。认为鼻空肠营养管是SAP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做好鼻空肠管的日常护理,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是SAP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途径的最佳选择。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进行肝移植术后需早期肠内营养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空肠造口置管组(n=44)和鼻胃管组(n=41),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与鼻胃管组比较,空肠造口置管组术后营养管开始时间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0.53)d vs(0.75±0.23)d,t=36.34,P<0.01]。空肠造口置管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9.1%,4/44)低于鼻胃管组(26.8%,11/41),胃潴留发生率(13.6%,6/44)亦低于鼻胃管组(34.3%,1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腹泻、管道堵塞发生率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急性排异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进行空肠造口置管能够在术后第1天即进行肠内营养,有效降低胃潴留和胃食管反流发生风险,不增加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胃管与鼻空肠管2种肠内营养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住院号分成两组进行肠内营养,一组采用胃管,另一组采用鼻空肠管。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第5、第10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记录两组置管10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住监护病房的时间,分析经济与效益的关系。结果置管后第5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均高于胃管组,第10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的含量均高于胃管组;鼻空肠管组反流率低于胃管组;两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鼻空肠管组预后优于胃管组;鼻空肠管组比胃管组入住监护室的时间短: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使用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鼻空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回了性分析15例SAP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无一例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空肠营养是SAP治疗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鼻空肠管、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是治疗的前提,做好鼻腔管的日常护理工作是置管营养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45例SAP患者随机分成EN组(22例)和TPN组(全胃肠外营养,23例).EN组患者采取早期EN+TPN治疗,并逐渐减少PN的用量,直至停止TPN; TPN组患者采取TPN治疗.观察2组患者全身炎性介质反应指标、APACHEⅡ评分、营养指标的变化,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2组患者通过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逐渐上升,治疗后10d上升幅度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14天EN组的上升幅度较TPN组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CRP、白细胞计数、APACHEⅡ评分、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感染及病死率均低于TPN组,血小板计数高于TPN组(均P<0.05).结论 早期EN治疗可显著提高SAP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磊  沈梅芬  凌芳  徐颖  毛幼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2-1835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年收治的354例重型颅脑外伤并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GCS评分、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幽门后喂养等17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2例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42.94%),单因素分析示GCS评分、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幽门后喂养、血清白蛋白、质子泵抑制剂、镇静剂、儿茶酚胺类药物、专科护士护理与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APACHEII评分(OR=6.787,P=0.01)、机械通气(OR=7.072,P=0.007)、镇静剂(OR=7.298,P=0.005)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幽门后喂养(OR=0.157,P<0.01)和专科护士护理(OR=0.07,P<0.01)为保护性因素。结论APACHEII评分越高、使用机械通气和镇静剂患者容易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通过幽门后喂养及专科护士护理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普外科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在入院后即安置空肠螺旋管,待到达空肠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疾病转归。结果:2例病人置管后48小时、10例病人置管后3天、5例病人置管4天后到达空肠,3例病人6天后仍未到达空肠,在胃镜辅助下置入空肠。所有病人对早期肠内营养能耐受,无胰腺炎复发,肠内营养开始后1~2周营养状况与营养支持前比较明显好转,3例(3/19)继发胰周及全身感染,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能降低胰周及全身感染率,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数据库,纳入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8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全胃肠外营养组在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恢复、改善预后。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今后需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增加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无差异。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3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TPN组14例),对照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EN组早期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行空肠营养,TPN组早期行静脉高糖氨基酸治疗,对照组早期未行肠内外营养支持。分别在治疗1、2、3周后比较三组总胆红素、WBC、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于出院时比较感染并发症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时,EN组及TPN组白细胞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3周时.EN组和TP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N组及TPN组感染率、感染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组更优,但TPN组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EN组及对照组,尤其是较高龄人群。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不同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胡轶鹏  陈兵 《临床荟萃》2011,26(13):1124-1127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6例患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注入;而治疗组在不同阶段给予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治疗.监测营养状况、急性阶段反应、胰腺损害、肠黏膜穿孔和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体质量和前白蛋白都有所增加(P<0.05),但是白蛋白没有显著的增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APACHEⅡ)评分在治疗7天后下降,然而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在第11天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下降时间在治疗组(第4天下降)要早于对照组(第7天下降).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没有发现胰腺器质性改变.内毒素浓度和尿乳果糖(L)∶甘露醇(M)比例在治疗组没有改变,但是这两个指标在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的CD4:CD8 T细胞比例和IgG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与全肠外营养相比,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混合治疗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缓解急性期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肠黏膜完整性和免疫功能都能受到有效的保护.肠内营养不会刺激胰腺分泌并且避免了胰腺炎症的扩大.适当的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对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d开始使用了合生元(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4、8、15d分别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的表达,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8、15d外周血CD3+、CD4+、CD4+/CD8+的表达比对照组高(P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35.0%vs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和肠内与肠外相结合营养支持(实验组)两组,对比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脂等生化指标,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少。结论:肠内与肠外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对SAP患者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Enteral feeding can be given either through the nasogastric or the nasojejunal rout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asojejunal tube placement is cumbersome and that nasogastric feed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providing enteral nutrition. However, the concern that nasogastric feeding increases the cha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exacerbates acute pancreatitis by stimulating pancreatic secretion has prevented it being established as a standard of care.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safety and tolerance between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feeding by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two approaches on the incidence of mortality, tracheal aspiration, diarrhea, exacerbation of pain, and meeting the energy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

We searched the electronic databases of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PubMed, and EMBASE. We includ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predicte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Two reviewers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each study and collected data independently. Disagreements were resolved by discussion among the two reviewers and any of the other authors of the paper. W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and reported summary estimates of outcomes as Risk Ratio (RR)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Results

We included thre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a total of 157 patients.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feeding groups were comparab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mortality (RR = 0.69, 95% CI: 0.37 to 1.29, P = 0.25); tracheal aspiration (RR = 0.46, 95% CI: 0.14 to 1.53, P = 0.20); diarrhea (RR = 1.43, 95% CI: 0.59 to 3.45, P = 0.43); exacerbation of pain (RR = 0.94, 95% CI: 0.32 to 2.70, P = 0.90); and meeting energy balance (RR = 1.00, 95% CI: 0.92 to 1.09, P = 0.97)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asogastric feeding was not inferior to nasojejunal feeding.

Conclusions

Nasogastric feeding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compared with nasojejunal feeding. Study limitations included a small total sample size among others. More high-quality large-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the use of nasogastric feeding instead of nasojejunal feedin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耳穴贴压对产后泌乳的效果及贴压持续使用时间。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1996年至2016年4月,纳入耳穴贴压方法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的筛选与资料提取均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分歧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解决。纳入文献的质量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1187例产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产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实施耳穴贴压的产妇在24h内泌乳始动的有效率[OR=4.53,95%CI(2.81,7.33),P0.05]、产后泌乳量充足率[OR=2.60,95%CI(1.41,4.79),P=0.002]、72h内[OR=4.52,95%CI(1.86,10.98),P0.001]以及产后24h内血清泌乳素含量[MD=48.18,95%CI(6.43,89.93),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耳穴贴压24h能促进产妇提早泌乳,增加产后泌乳量,提高产妇体内血清垂体泌乳素分泌水平,连续使用3d泌乳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