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失眠的相关因素,采取护理对策,促进睡眠。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制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对60例胃癌化疗患者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对照组)针对失眠原因进行常规护理。B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导致失眠的原因依次主要有化疗副作用(疲劳、厌食、恶心呕吐)、负性情感因素(恐惧、焦虑、抑郁)、疼痛、经济压力、医疗氛围、婚姻家庭关系等。B组促进睡眠的方法优于A组(p<0.05)。结论:对胃癌化疗失眠患者采取做好卫生健康宣教、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予积极的支持帮助、提供舒适安静的医疗氛围、合理使用药物等有效护理对策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秀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37(6):574-575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住院后除生理上的不适外,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加之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陌生的面孔、各种特殊的声响、一些令人产生痛苦的操作,休息中经常受到打扰,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都会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笔者对260例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肿瘤患者的失眠状况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针对肿瘤患者失眠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住院肿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患者失眠质量。在评定的基础上,对失眠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肿瘤患者失眠发生率为50.0%;男性患者失眠数多于女性(P<0.05),失眠指数与患者对失眠的不良认知、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组的失眠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失眠发生率高,好发于男性。肿瘤患者的失眠质量与其对失眠的认知态度显著相关,护理干预模式可让失眠患者更好地认识自我,减少负性情绪,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4,(12):894-896
目的:探讨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脑梗死患者15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并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失眠的标准。分析卒中患者失眠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失眠在不同类型人群中发生率的差异,筛选影响因素;分析失眠患者与非失眠患者各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150例患者中,73例(48.67%)发生失眠,失眠的形式以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为主。失眠的发生率与性别、卒中部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关系密切。失眠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方面较非失眠患者严重(P<0.05),日常生活能力较低(P<0.05)。结论: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有性别、卒中的部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戴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3):17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我院169例骨科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的相关因素。结果 5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而入睡困难是骨科最常见类型。造成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很多,也是有规律的,如疼痛、家庭负担、担心病情加重、或病情预后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活动量减少、身体制动不适、环境改变等,骨科患者失眠因素有其特殊性。结论护理工作应针对这些相关的因素,采取了相关综合干预措施,使患者能够得以缓解。使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 相似文献
6.
戴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7)
目的 调查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我院169例骨科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的相关因素.结果 5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而入睡困难是骨科最常见类型.造成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很多,也是有规律的,如疼痛、家庭负担、担心病情加重、或病情预后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活动量减少、身体制动不适、环境改变等,骨科患者失眠因素有其特殊性.结论 护理工作应针对这些相关的因素,采取了相关综合干预措施,使患者能够得以缓解.使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我国80%的结核病患者来自农村[1],我国对肺结核病患者实施直接面视下的短期化疗(DOTS)策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不规则治疗仍是我国结核病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化疗致肺癌患者严重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找出与严重粒细胞减少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严重粒细胞减少与放疗史、化疗周期和粒细胞集落因子使用时机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疗史、粒细胞集落因子使用时机是肺癌患者严重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放疗史的患者,可选用细胞毒性小的化疗方案,或降低药物剂量,或预防使用集落刺激因子;合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减轻肺癌化疗引起的严重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DS(Sleep disorder after stroke,S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D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DS发病率为34.0%。SDS在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收入、文化程度及左右半球分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卒中部位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60岁及卒中位于其他部位。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腭咽成型术(UPPP)后睡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UPPP的OSAS患者147例,分为C组(n=70)和D组(n=77)。D组麻醉诱导完成后输注右美托咪定0.35μg.kg~(-1).h~(-1)并于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其余操作2组相同。记录观察期间相应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数据;术后第1~2晚用多导睡眠仪进行监测。结果:D组患者睁眼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和术中追加芬太尼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1);D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指数在气管插管时(T_1),置入口腔撑开器(T_2),手术开始后3min(T_3)、7min(T_4)和15min(T_5)显著低于C组(P<0.01);术后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D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下降,最低血氧饱和度提高,3~4期睡眠比例和快动眼睡眠比例提高(P<0.05或P<0.01)。结论:OSAS患者行UPPP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术中阿片类药(如芬太尼)用量,有利于OSAS患者术后呼吸管理,降低术后风险,改善睡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抗肿瘤药与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1698例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的感染事件发生风险比为1.010,住院时间的感染事件发生风险比为1.104,费别的感染事件发生风险比为0.607。抗肿瘤药的感染风险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抗肿瘤抗生素>其它化疗药>抗代谢药>金属络合物>烷化剂>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结论: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与感染发生呈正相关关系,所有抗肿瘤药均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比,特别是抗肿瘤抗生素是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医保"患者比自费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性低,应加大"医保"覆盖面。 相似文献
13.
14.
顺铂化疗中4种止吐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锦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11):843-844
目的:比较4种止吐方案对预防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成本-效果。方法:对140例接受合顺铂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4组,分别用甲氧氯普胺(A组)、昂丹司琼(B组)、格拉司琼(C组)、托烷司琼(D组)预防化疗所致呕吐,观察其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4组止吐方案有效率分别为47.6%、76.5%、78.2%、80.6%,每获得1个单位效果,4组方案所需成本分别为1.33元、8.94元、3.61元和11.20元,在A组方案的基础上,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B组、C组和D组所追加的成本分别为21.47元、7.14元和25.44元。结论:应用格拉司琼是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结核病耐药以后对肺结核统一化学治疗方案效果的影响,为结核病控制规划策略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收集2012—2013年间治疗管理的227例肺结核病人,依据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将其分为耐药组(95例)及敏感组(132例),对其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结核菌耐药组疗程结束后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阴转率为74.7%、抗结核药物敏感组痰中结核菌阴转率为91.7%,其病人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11.3%及3.31%。然后耐一种药者痰菌阴转率为87.0%;耐两种药及三种药者分别为71.4%和54.5%。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原发耐药,尤其是同时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是导致化学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临床用药时应认真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判断,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运动、睡眠与生活质量现状及其相关性,为患者实施居家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7月至9月,在武警宁夏总队医院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155例,采用运动感知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7.2%的患者能坚持规律运动,76.8%的患者运动知识相对缺乏,89.4%的患者有强烈的运动知识需求,89.4%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患者的运动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216,P<0.05),睡眠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350,P<0.05)。结论 MHD患者运动、睡眠和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差,医护人员应加大运动知识的宣传力度,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的睡眠障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ICU 收治的3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CU 脓毒症病死率为46.5%(172/37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59.2%)为主,合并多部位感染者占12.7%;革兰阴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62.7%(175/279)]。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 ICU 24 h APACHE II 评分、并发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P ﹤0.01)。结论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 ICU 脓毒症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4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低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进行对比以,分析各类因素对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影响。结果 340例患者中继发创伤性脑梗死6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CS、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糖尿病和低血压与发生TCI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脑疝和低血压,P<0.05。结论 TCI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GCS、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糖尿病和低血压,独立危险因素有脑疝和低血压。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279例(年龄≥48岁,病程≥5年),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下肢血管正常组和病变组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有下肢血管病变者占71.7%.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总量,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餐后2 h血糖(OR分别为1.164、1.066、5.693、1.214).结论: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感染临床特点。方法对110例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不同方案化疗后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MM患者发生化疗后感染57例,感染率51.82%,VMP方案组(TM+Melphalan+Dex)化疗后感染率低于VAD方案组(VCR+EPI+DEX)(P<0.05)。VMP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5.9d)与VAD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11.8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为主,致病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MM化疗后感染率高,不同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更新和优化,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较少,出现后感染均较严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感染率高,为预防和控制化疗后感染,应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治疗并发症或(和)继发疾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