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详细记述了广西博白和湖南长沙中泥盆世的大瓣鱼科化石,依其特征建立一新属——广西瓣甲鱼Guangxipetalichthysgennov,该属头甲骨片排列型式与澳大利亚的Shearsbyaspis较为接近。同时讨论了鱼化石动物群及相关的地层问题。  相似文献   

3.
川滇泥盆纪的多鳃鱼和大瓣鱼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的多鳃鱼化石系我所于1971年采自云南武定附近的翠峰山组;而大瓣鱼化石则分别于1966年采自四川江油雁门坝的平驿铺组,1971年采自云南昆明附近及宜良的海口组。多鳃鱼类就目前所知是中国特有的一类无颌类化石,最初发现于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刘玉海,1965)。武定的多鳃鱼与曲靖所产有较大差别,它代表一新科——华南鱼科(Huananaspidae fam.nov.)。四川和云南的大瓣鱼各自代表大瓣鱼类(Petalichthyida)的一新属;前者为新瓣鱼(Neopetalichthys gen.nov.),后者为拟瓣鱼(Quasipetalichthys gen.nov.)。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尚未有大瓣鱼的确切记载。四川、云南大瓣鱼的发现,对了解该鱼类的分布及对地层划分均有一定意义。关于翠峰山组和海口组地层,王俊卿和本文作者已在《滇东泥盆系地层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作过记述(刘玉海、王俊卿,1973)。这里将1966年刘时藩同志和作者在江油雁门坝所测平驿铺组剖面记述如下:剖面位置在雁门坝中学新建校舍至深道湾之间,沿雁门坝至杨家院公路测制。剖面记述由新到老。  相似文献   

4.
滇东北昭通早泥盆世盔甲鱼类一新属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滇东北昭通早泥盆世Pragian期坡松冲组中发现的盔甲鱼类一新属种,让氏昭通鱼(Zhaotongaspisjanvierigen.etsp.nov.),该属至少具有31对鳃穴,这是迄今为止记述过无颌类中的最高数目。基于昭通标本,建立了盔甲鱼类一新科,昭通鱼科(Zhao-tongaspidae),该科隶属于多鳃鱼目。箭甲鱼属(Antiquisagittaspis)是新科的可能成员。文章认为,昭通鱼科与都匀鱼科(Duyunasp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 外形相似, 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 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 PCR产物转化到质粒后测序, 最终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其全长为16 527 bp, 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 序列分析表明, 与鲇形目其他种属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拟鲿属的同源性最高(91%)。利用鲇形目共4科6属9种及3个外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鲿科鱼类及其在鲇形目的系统进化地位, 结果表明: 鲿科鱼类的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及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tokiensis)构成一单系群; 拟鲿属与黄颡鱼属的关系较近; 黄颡鱼属中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与光泽黄颡鱼(P.nitidus)的关系近于黄颡鱼(P. fulvidraco)。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保护区共有鱼类35种,隶属4目10科30属.该区的鱼类多数为适应于山区溪流生活的种类,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鱼类区系成分的主体.该区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包括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鲤(Cyprinus carpi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月鳢(Channa asiatica)等.通过实地调查,对保护区内两条主要水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物种相似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对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作了系统的描述;盔甲鱼类与异甲鱼类、骨甲鱼类和七鳃鳗在侧线系统方面可作相近的对比;盔甲鱼类众多的横行感觉管暗示在原始脊椎动物里,横行感觉管按节排列、由前而后分布整个头区;在盔甲鱼类中侧线系统存在多鳃鱼型和真盔甲鱼型,两者的分化至迟在早志留世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8.
记一新的无颌类化石兼论多鳃鱼类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云南宜良早泥盆世一新的无颌类化石,高棘四营鱼,新属、新种 (Siyingiu altuspinosa gen.et sp.nov)。在讨论中主要涉及鼻垂体凹的构造和多鳃鱼类的分类地位。笔者认为,多鳃鱼类和盔甲鱼类的鼻垂体孔位于鼻垂体凹的软骨成分中,它没有吸水的功能,只具感觉的功能。多鳃鱼目不应置于鳍甲鱼纲,而应放在头甲鱼纲的盔甲鱼亚纲中。在盔甲鱼亚纲中,南盘鱼不是接近于盔甲鱼目而是接近于多鳃鱼目。  相似文献   

9.
军曹鱼线粒体DNA全序列与鲹鱼宗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距PCR法测得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全长16758 bp的mtDNA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FJ154956和NC011219),结构组成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一致。Blast获取GenBank数据库的高相似度(score=10055—30213)全序列数据,运用最大简约法、邻位连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军曹鱼与其他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采样用松散分子钟(Uncorrected relaxed lognormal clock)对军曹鱼的起源时间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军曹鱼与鲯鳅科的亲缘关系较参与分析的其他鱼类更为密切(后验概率为0.997),推测军曹鱼大约起源于56百万年(Million years ago,Ma)前的古新世塔内特阶(Thanetian)时期;(2)军曹鱼科、鲯鳅科和印鱼科聚为一支,但其置信度较低(后验概率为0.593),且丝帆鱼科、鲹科分别与鲭科和鲀科鱼类聚为不同分支,因此不支持鲹鱼宗系(Carangoid lineage)为单系群。  相似文献   

10.
主要采用形态学与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山村组中的1件盔甲鱼类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建立了多鳃鱼类四营鱼属1新种:宽棘四营鱼(Siyingia perlatuspinosa sp.nov.),并据此修订了四营鱼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分支系统学对多鳃鱼类属一级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与探讨,确定了四营鱼在多鳃鱼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四营鱼(Siyingia)与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形成了一个单系类群,与宽甲鱼(Laxaspis)+坝鱼(Damaspis)组成的单系类群互为姊妹群。宽棘四营鱼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四营鱼在华南的时空分布范围,而且丰富了多鳃鱼类的多样性,并为多鳃鱼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化石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赵文金 《化石》2005,(2):2-6
早期脊椎动物主要是指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纪和泥盆纪)生活在水中的无颌及有颌的鱼类,主要类群包括无颌类、盾皮鱼类(包括胴甲鱼类、节甲鱼类与瓣甲鱼类等)、棘鱼类、软骨鱼类以及硬骨鱼类。在地质历史上,志留纪和泥盆纪是脊椎动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目前,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大量发现,已使我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  相似文献   

12.
(鱼匽)(鱼兆)鱼类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周边, 是一群适合于急流生活的(鱼兆)科鱼类. 在独龙江流域7个点共采集271号(鱼匽)(鱼兆)鱼类标本(隶属(鱼兆)属、(鱼匽)属和异齿(鱼匽)属), 结合各采集点数据绘制大鳍异齿(鱼匽)、藏(鱼匽)和扁头(鱼兆)的分布直方图, 结果显示, 藏(鱼匽)(E. labiatum)在流速较快的独龙江下游各采集点的种群数量较上游高, 更适应急流生境. 同时研究了这3种(鱼匽)(鱼兆)鱼类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参数b(W=aLb)的范围在2.8201和3.0131之间, 均为异速生长;藏(鱼匽)的生长类型最接近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胴甲鱼化石标本,采自广西象州大乐早泥盆世地层.化石系内、外模,但保存非常完整,包括自然连接的头部、躯干、胸鳍及躯甲后的尾部.头甲、躯甲的特征较为接近星鳞鱼 (Asterolepis) 的特征,而某些特征又与云南鱼 (Yunnanolepis) 类似.胸鳍分为近节和远节,鳍片排列近似欧洲的翼甲鱼 (Pterichthyodes) 型的胸鳍.根据头甲、躯甲及胸鳍的特征,笔者建立了一新属、新种——Liujiangolepis suni gen. et sp. nov.,代表胴甲鱼类中—新科——Liujiangolepidae fam. nov..文中对新属种的胸鳍结构和新属种在胴甲鱼类中的分类位置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坡松冲组华南鱼目一新属、新种——剑裂甲鱼(Rhegmaspis xiphoidea gen.et sp.nov.)。新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鱼雷形头甲,细长吻突,眶孔位于头甲腹侧位,鳃穴向头甲腹面弯曲,角、内角和腹环丢失。鉴于以上特征,新属被归到了包括鸭吻鱼和乌蒙山鱼在内的鸭吻鱼科。根据新材料提供的信息,修订了鸭吻鱼科,包括鸭吻鱼和乌蒙山鱼的鳃穴、腹环、角、内角等特征。裂甲鱼属是该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流线形体型的盔甲鱼类,指示了该地区一些盔甲鱼类可能开始了一种营上底栖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加主动的取食行为。新属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地区华南鱼目的多样性,而且提供了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通过占据新的生态位而发生的最后一次辐射演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六景节甲鱼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正> 1973年夏,笔者在横县六景镇北釆获若干节甲鱼化石碎片,其中两件保存不全的刺体,曾以系统位置未定的窄鳞鱼类(又称北极鱼)报道过(刘时藩,1980)。1980年5月,笔者又在原来采集化石的地点和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又采获了数十件鱼化石甲片。化石产于那高岭组的底部的黄绿色、灰色的泥岩和泥灰岩中。经初步观察,这些分离保存不全的甲片,几乎全属于节甲类,其中大多数还应隶属辐纹鱼科(Actinolepidae)。本文先将其可确认者作初步报道,同时对这些鱼化石的系统位置以及有关的地质问题也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上,可见其续骨前端很可能与关节骨相关节,并有确切无疑的单一辅上颌骨,表明意外裸鱼应为鲱亚部(Halecomorphi)鱼类。此外,意外裸鱼的体表无鳞、椎体未骨化、髓棘和髓弓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牙齿和尾脉棘的形状都与金尾鱼超科鱼类(caturoids)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意外裸鱼属于金尾鱼超科的基干类群。之前金尾鱼类主要见于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系,现在公认的金尾鱼超科鱼类主要包括Liodesmidae中的Liodesmus属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中的Caturus和Amblysemius两属。意外裸鱼的发现不仅使金尾鱼类的出现提前了40Ma,而且填补了我国相关材料的空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鮸鱼的系统发育地位,探索18S rRNA、COⅡ分子标记对石首鱼科系统分类的适用性,对鮸鱼的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和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扩增得到鮸鱼18S rRNA基因1305 bp,A+T含量为46.2%;COⅡ基因序列为854 bp,A+T含量为53.5%,有明显的反G偏倚(15.2%),含一个699 bp的ORF,编码233个氨基酸;基于18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鲈形目鱼类聚为一个紧密的簇,该目中各科鱼类间18S rRNA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97.8%,无法反映鮸鱼在石首鱼科中的系统发育情况。基于COⅡ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鲈形目鱼类分为2簇:包括鮸鱼在内的所有石首科鱼类聚为一个大簇,其他各科聚为另一个大簇;其中鮸鱼与黄唇鱼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序列相似性为97.4%。虽然石首科鱼类聚成的簇中有些分支的自展支持率较低(<50%),个别种类的聚类与传统分类有所差异,但大部分聚类是一致的。结果既能丰富鮸鱼的分子系统学资料,又可为研究鮸鱼的系统发育地位及石首鱼科鱼类的进化关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云南曲靖西山村组两个不同产地发现的新材料,对最大的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Nochelaspis maeandrine)进行了再描述。憨鱼属(Nochelaspis)与同一层位产出的云南盔甲鱼属(Yunnanogaleaspis)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明显不同的是,憨鱼属具有裂隙形的中背孔(长与宽之比大于6),更强壮的内角,粗大的星状纹饰,以及具锯齿的中背孔和头甲边缘。漫游憨鱼的新材料提供了头甲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口鳃窗被一个大的外骨骼腹片覆盖,该腹片上装饰着致密细小的瘤点,边缘排列有6对独立的圆形大鳃孔,这些鳃孔由腹片和腹环共同形成。盔甲鱼类的这种情况明显不同于骨甲鱼类,后者的口鳃窗被许多小嵌片或大一些的膜质小骨片覆盖,鳃孔呈裂隙状,并被小皮瓣覆盖,类似于现生的板鳃类。盔甲鱼类和骨甲鱼类的鳃孔与现生的鳐类一样,都开口于腹面,指示它们均为底栖鱼类,生活在具泥沙质基底的安静滨海环境中。  相似文献   

19.
多鳃鱼类一新属及该类鱼感觉沟系统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西山村段多鳃鱼类一新属种,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 gen.et sp.nov.)文中讨论了多鳃鱼类头甲背部感觉沟系统的基本模式,它的变化和变异。从这个基本模式出发笔者认为三岔鱼科和多鳃鱼科有许多重要的特征相近,似乎应把三岔鱼科和多鳃鱼科隶属于同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即多鳃鱼目,而不应把三岔鱼科置于“华南鱼目”。“华南鱼目”是根据了解还不多的华南鱼属建立的,有些勉强,建议暂不采用。文中首次指出多鳃鱼类的感觉沟系统存在变异现象并认为在确立新类型时,变异是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盔甲鱼亚纲(无颌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基于对53个形态学特征的讨论,首次开展了无颌类儒甲鱼亚纲的简约性分析,获得了3 个最简约的分支图,其步长为126,一致性指数为0.508,保留指数为0.801。在此基础上,修订了盔甲鱼亚纲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温洛克世的汉阳鱼类、修水鱼类和大庸鱼类属于盔甲鱼亚纲的基干类群。在其余盔甲鱼类中,识别出3个大的单系类群, 分别是真盔甲鱼目、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在盔甲鱼亚纲中,头甲背窗的起源至少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多鳃鱼目支系中,另一次在华南鱼目支系中。基于背窗特征而建立的大窗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盔甲鱼类的年代分布指示该类群的两次辐射演化,分别是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基干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目的辐射演化,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的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