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人接受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于1周内行胆道造影检查(cholangiography,CP).以CP结果为对照,分析多层CT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能力.CT对胆道系统的评价以动态增强门静脉晚期图像为基础,并结合胆道系统多平面重建进行分析.结果 CP证实肝外胆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狭窄23例,左、右肝管狭窄24例,肝内胆管狭窄27例.CT诊断肝外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3.3%、87.8%、87.5%、88.2%;诊断左、右肝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88.2%、85.4%、90.9%、78.9%;诊断肝内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92.7%、80.5%、95.2%、65.0%.CT发现4例肝内胆汁瘤及2例肝脓肿,而CP仅发现其中2例胆汁瘤,另4例因严重胆管狭窄和胆泥阻塞在CP上未能显影.CP证实3例吻合口胆漏,CT仅显示肝门区和腹腔积液,对漏口位置不能显示.CP证实3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或胆泥,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100.0%、78.1%、100.0%、47.6%.此外,CT检查正确诊断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病人的急性活动性胆道出血.结论 多层CT可作为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用检查方法,对诊断胆管狭窄、胆漏、胆管结石或胆泥以及肝实质病变、急性胆道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管变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本院接诊的72例考虑胆系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MRCP诊断,并以胆道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RCP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72例患者接受胆道造影检查结果显示61例存在胆管变异,MRCP检查结果显示63例存在胆管变异,MRCP诊断符合率为98.61%;MRCP诊断胆管变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6%、81.25%、95.08%、72.77%;MRCP诊断检出胆囊管低位汇入、胆囊管内侧插入的患者人数最多,分别占比53.97%、25.40%,剩余检出胆道变异类型还有迷走胆管、平行胆囊管、副胆管、双胆囊、胆总管囊肿等。结论应用MRCP技术实施胆管变异诊断具有良好敏感度,诊断符合率高,且胆道变异类型符合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胆道探查术中及术后纤维胆道镜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0例胆道探查术中、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5.1%;术后结石取净率为91.6%;其中有196例胆道探查术中及术后均应用了纤维胆道镜检查者,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使胆管残石发生率由34.9%(65/186)降至8.1%(15/186),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使胆管残石发生率下降为1.6%(3/186).结论:术中、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可降低胆管残石的发生率,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是治疗残余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胆道手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9年7月期间使用术中胆道镜处理的136例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和针对性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取净率为100%(85/85);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率(简称残石率)分别为0(0/85)和22.6%(7/31),总残石率为6.0%(7/116)。经胆道镜探查发现良性肝内胆管狭窄13例,恶性肝内、外胆管狭窄8例;通过胆道镜取活检,确诊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总管癌4例,胆总管下段息肉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左肝胆管内胆管癌3例;16例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得以证实。全部病例均无胆管撕裂、膈下脓肿、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胆道镜可大大降低胆管残石率,提高胆道疾病的确诊率,对其治疗方案起到合理的指导作用,术中胆道镜对明确黄疸病因有其独特的优势,胆道镜在胆道疾病诊治中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经下腔内超声(IDUS)及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72例临床可疑恶性胆管狭窄的患者先行ERCP,接着行术中IDUS,再行胆道细胞刷刷检送病理.对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胆管恶性狭窄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作对比分析.结果 与ERCP比较,IDUS在敏感性,阳、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而细胞刷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优势明显(P<0.05);IDUS与细胞刷相比,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IDUS与ERCP+细胞刷相比,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联合IDUS及细胞刷在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优势明显(P<0.05),在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过程中联合IDUS及细胞刷有助于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d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为251例经B超诊断为胆道结石、最终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前行MRCP,以了解胆道结石、胆道变异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CP诊断单纯性胆囊结石21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3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0例,胆囊癌、胰头癌各1例,其中胆道变异15例;以上病例均与手术结果、术后病理相符;2例仅提示胆总管扩张,未提示具体病因,经手术证实为化脓性胆管炎伴结石。MRCP对胆道结石、胆总管结石、胆道变异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7/249)、94%(33/35)、100%(15/15)。结论:MRCP对胆道结石及胆道变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腹腔镜胆道手术前常规行MRC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16例患者进行ERCP检查,并根据情况分别行鼻胆管引流(ENBD)和/或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EST)等治疗。结果ERCP确诊16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47%,其中胆道结石6例,胆道狭窄3例,吻合口漏2例,胆道结石伴左肝管狭窄1例,吻合口胆漏伴胆道结石3例,1例示供受体胆管比例不一致,供体胆管相对狭窄,所有患者都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内镜下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可作为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260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4年经术中术后胆道镜及胆道造影确诊的260例胆道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 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198例(76.2%),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取石(EPBD)11例,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EST)33例,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4例,胆肠Roux-Y吻合7例,肝左外侧叶切除术3例,保守治疗4例.其中1次结石取净112例,2次结石取净79例,3次以上结石取净51例,结石未取净18例(6.9%). 结论 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主要手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预防残余结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内镜超声(EUS)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可疑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术前腹部超声及CT均未能确诊的肝外胆管结石病人111例,对其EUS及MRCP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US对胆管结石的敏感度(89.2%)高于MRCP(75.7%)(P<0.05),而特异度及准确率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对胆管末端及直径≤0.5 cm的胆管结石阳性预测值(82.14%)亦高于MRC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敏感度为95.95%。结论 EUS对胆管结石诊断更有优势,对胆管末端结石敏感度较高;MRCP对胆道树成像良好,可提供客观影像以辅助手术治疗,对胆道结构紊乱的病例价值更高;对其他影像检查诊断不清的疑似病例,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CP在诊断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3例肝移植术后怀疑有胆道并发症患者的MRCP图像,并与手术、胆道造影、临床随访证实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高场强1.5T磁共振上进行。MRCP采用两种不同的成像方法:厚层块T2加权成像和薄层块多层T2加权成像。结果MRCP诊断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敏感性为95.3%(41/43),阳性预测值97.6(41/42),假阴性率为4.54%(2/44),假阳性率为2.27%(1/44)。总诊断准确率为95.2%(60/63)。MRCP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能为96.8%(61/63)的患者提供特异性诊断结果,仅2例患者需要ERCP和PTHC检查3.2%(2/63)。直接胆道造影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应用于22.2%(14/63)的患者中。结论MRCP是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成人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61次ERCP,根据ERCP结果实施内镜治疗。结果:60次ERCP成功,成功率为98.36%(60/61)。ERCP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后实施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胆管、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单纯胆管炎性狭窄7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10例;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2例;胆管吻合口瘘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受体胆管过长、扭曲3例,受体胆管轻度扩张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3例;T管脱落1例;胆道出血1例;ERCP插管失败1例。该组供体肝胆管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44.74%(17/38);其次为胆管吻合口并发症,为21.05%(8/38)。治疗方式:乳头括约肌切开(EST)24.59%(15/61),乳头柱状球囊扩张(EPBD)16.39%(10/61),EST+EPBD 13.12%(8/61),扩张器扩张胆管36.07%(22/61),鼻胆管引流(ENBD)52.46%(32/61),胆管支架引流(ERBD)32.79%(20/61),取胆管铸型、胆泥或结石19.67%(12/61),胆道冲洗24.59%(15/61)。结论:ERCP具有诊疗一体化优点,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杨立  董家鸿 《消化外科》2010,(3):230-231
CT技术的进步使胆管癌的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较大的进展。多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力有明显提高,辅助以三维重建技术,可将不规则的解剖关系简化,从而清楚显示病变征象,特别有助于观察胆管壁的全长,有利于观察包块与肝门部胆管分叉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求实用和有效的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61例肝门胆管癌及50例良性胆道疾病(肝门胆管结石伴肝管狭窄、肝门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右上腹痛。肝门胆管癌病人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血清CA19-9,CEA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6%,17.4%和68%,100%。B超,电脑彩超,CT,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0%,97%,71.9%,78.3%和95.7%,100%,90.9%,87.5%。所有4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行MRC均能明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的肝门胆管树。结论:血清CA19-9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彩超,MRI结合MRC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影技术。  相似文献   

14.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血氧三算子)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3月~9月对120例乳腺疾病进行血氧三算子、超声和乳腺钼靶检查(患者≤35岁不接受钼靶检查),3项检查至少有一项提示有手术指征,通过与术后病理对比,比较3种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血氧三算子与超声、乳腺钼靶的准确率分别为93.3%(112/120)、87.5%(105/120)、82.4%(70/85);敏感性分别为93.5%(29/31)、74.2%(23/31)、61.5%(16/26);特异性分别为93.2%(83/89)、92.1%(82/89)、91.5%(54/5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9%(29/35)、76.7%(23/30)、76.2%(16/21);阴性预测值为97.6%(83/85)、91.1%(82/90)、84.4%(54/64)。血氧三算子对乳腺病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优于乳腺钼靶(Z=2.212,P=0.027;Z=2.623,P=0.009;Z=2.735,P=0.006),但二者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Z=0.066,P=0.948;Z=0.395,P=0.693)。结论血氧三算子对乳腺病灶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胆管癌患者胆汁中肿瘤标志物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胆汁中肿瘤标志物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31例胆管癌患者和13例良性胆管疾病患者的胆汁中癌胚抗原(CEA)、甲胎球蛋白(AFP)、糖链抗原(CA19-9)的含量;确定具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分界值。结果良恶性组胆汁中AFP、CA19-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恶性组胆汁CEA水平高于良性组(P< 0.05)。取分界值为7.0ng/ml,根据胆汁CEA水平升高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100%。结论胆汁中CEA水平增高是诊断胆管癌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可行性与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64例临床资料,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5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4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6例,合并胰腺炎6例。结果64例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全组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8.5±15.6)min,取石时间10~65 min,平均(28.5±10.6)min,术中出血20~120 ml,平均(25.4±16.7)ml,肛门排气恢复时间6~52 h,平均(12.5±9.3)h。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8%(5/64):胆漏2例,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量20~80 ml/d,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切口感染2例,脐部切口疝1例,无腹腔内脏器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6~18 d,平均(7.2±2.1)d。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3±1.9)个月,经B超或MRCP检查均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结石57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烈  李志伟  王元喜  郑宇  陈进 《腹部外科》2011,24(3):181-18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方式的合理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为57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57例中,行肝部分切除33例(57.89%),附加T管引流术48例(84.21%),附加胆肠Roux-en-Y吻合术9例(15.79%).术后复查残留结石7例(12.2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结果38例病人中,胆总管结石36例,胆总管扩张未见结石2例。同时合并胆囊结石34例,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2例,合并肝囊肿2例。术前全部病人均行B超和MRCP检查。37例(97.4%)完成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1例因致密粘连中转开腹手术,36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例同时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14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手术时间为1~4h,平均1.5h。住院时间3~12d,平均5.5d。术后发生胆瘘2例,胆总管下端残余结石1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安全、微创、美观,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位胆管损伤的术区的显露,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80例因胆囊及胆管手术并发的高位胆管损伤病人资料。胆管损伤病人均为Strasberg—Bismuth分型中对应为E2、E3、E4型损伤。结果 术中发现并修复5例,治疗成功率60.0%;早期修复(≤2周)34例,治疗成功率79.4%;延期修复(>2周)41例,治疗成功率73.1%。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A组15例)与传统的胆管空肠吻合术(B组59例)相比较,A组与B组术后住院时间[(15.14±4.13)d vs.(20.22±9.27)d]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总例数(2例 vs. 32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胆漏例数(0 例vs. 1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远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55 344±12 890)元vs.(65 156±28 70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术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术前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肝酶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202.73±32.95)min vs.(190.26±39.32)min]、术中输血(4例 vs. 20例)、术中出血量[(212.00±226.66)mL vs.(225.42±238.33)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位胆管损伤病人,部分肝切除显露术区可增加手术中胆管缝合的可靠性,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这一术式较传统的胆管空肠吻合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胆漏的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