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股骨交锁髓内钉致股骨头坏死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报告 男,45岁.2002-06-03因车祸致右股骨中段短斜形骨折,于外地某医院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该院锁钉过程完全凭交锁针引导系统指导,固定远近各2根锁钉后未经C臂机透视后就下台.术后第2天拍片示:远端锁钉未在位,交锁针近端入路偏内,股骨骨折呈向内成角合并侧方移位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23例均为AO分型C型骨折,骨折复位后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对股骨髁及股骨近端支撑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6~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定,优7例,良10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73.9%。手术后1例出现膝关节外翻10°,膝关节僵直1例。结论:股骨髁间骨折应用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治疗,可达到解剖复位、提供牢固稳定的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采用牵引床C臂X射线机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头下骨折,可能有一定的误差。目的:模拟C臂X射线机下闭合复位透视分析骨折闭合复位的真实精确性。方法:直视下完全复位人工骨股骨颈头下骨折标本,使用克氏针固定。在股骨颈外侧,两个断端处分别使用克氏针打入,作为金属标志物。保持股骨颈标本、C臂X射线机位置不动,随后将股骨头分别顺时针、逆时针旋转15°,30°,再分别使用C臂机透视标准股骨颈正侧位,使用图像采集电脑工作站,采集图像。结果与结论:在股骨颈顺时针旋转15°、逆时针旋转15°时,股骨颈头下骨折两端皮质在正侧位透视下的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都有1mm左右移位。在股骨颈顺时针旋转30°、逆时针旋转30°时,股骨颈两端皮质在正侧位透视下的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都有2mm左右移位。表明使用C臂X射线机观察移位的股骨颈头下骨折,满足Garden指数复位要求,但不能判断出股骨头有无旋转,治疗移位的股骨颈头下骨折要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置入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常出现远端旋转畸形,利用C形臂X射线机并以健侧NH角(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作为参照物,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是组织构建修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应用技术。方法:实验于2003-11/2006-05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20例保存完好的人尸体股骨标本由河北北方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选取2003-11/2006-05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股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1~65岁。②实验分组:将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第1组26例,第2组30例。③实验过程:将20例股骨标本分别水平置于检查台上,观察股骨髁及股骨近端的C形臂X射线机侧位图像。股骨髁部X轴方向与股骨干长轴垂直,近端则与股骨干长轴呈30°、45°及60°的夹角。第1组患者,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的位置上;第2组患者,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④实验评估: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NH)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AV)比较评估其准确性。术后3d~2周CT扫描测量患者的双侧股骨前倾角,判断骨折远端旋转畸形的程度。结果:①股骨标本NH角与AV角数值测量结果: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NH角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高度一致(0°~5°,平均2°)。②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和旋转移位:第1组旋转移位<10°者占42%(11/26),>20°者占15%(4/26);第2组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10°。结论: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X射线透视设备可以客观地明确骨折远端的旋转角度,而以健侧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1方法介绍(1)牵引:成人采用骨牵引,12岁以下采用皮牵引。牵引部位:成人股骨上段骨折及中下1/3骨折,远端向后移位者,采用股骨髁上牵引。中下段骨折远端向前方移位者,采用胫骨结节牵引。6岁以下儿童一律采用双下肢垂直悬吊皮牵引。(2)手法整复:通过牵引,大部分骨折可自行复位达到较满意程度。如有侧方移位,可用端捺或提按手法复位。如为斜行或螺旋形骨折背向移位者,应分析应力机制,采取回旋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在牵引后24~48h内进行较适宜,但不超过伤后1周,此时肿胀疼痛与肌力紧张均有所缓解,重叠成角,旋转…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交锁髓内钉的广泛使用,使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钉断裂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一种锁孔和锁钉杆过渡配合交锁髓内钉应运而生。目的:观察新设计的锁孔和锁钉杆直径过渡配合交锁髓内钉和传统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稳定性的比较。方法:应用8具两侧股骨骨折标本,分别采用8根锁孔和锁钉杆直径过渡配合交锁髓内钉和传统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断端。实验组应用定制髓内钉远端瞄准微调装置配套安装器械锁钉,使用定制的直径4.3mm锁钉交锁固定;对照组应用常规的配套安装器械,常规的直径4.0mm锁钉交锁固定,给予两组股骨固定标本,分别记录测量两组股骨骨折断端左右、前后、旋转移位情况,来进行骨折固定稳定性比较。结果与结论:锁钉杆过渡配合髓内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在10N受力的情况下,股骨骨折断端平均有左右移位1.22mm、前后移位1.2mm、旋转移位0.33mm;传统交锁髓内钉锁孔在10N受力的情况下,股骨骨折断端平均有左右移位3.26mm、前后移位3.37mm、旋转移位2.15mm,锁钉杆过渡配合髓内钉固定股骨骨折,骨折断端左右、前后、旋转移位明显小于传统交锁髓内钉,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锁孔和锁钉杆直径过渡配合交锁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可明显提高骨折断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孙斌  卢斌  吕文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82-6782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是种常见骨折,其中大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手法复位不满意、骨折不稳定、开放性骨折、多段骨折或再骨折者,则需手术复位内固定。笔者收治1例女性右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行手术治疗,术后尺骨侧方成角畸形30°,术后0.5a自动矫形恢复,旋转功能亦恢复正常,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股骨远端骨折包括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应用Liss钢板,在骨科手术牵引床及C型臂X线机辅助下手术,采用闭合复位的方法。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12个月,膝关节功能良好,骨折愈合。结论Liss钢板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设计一种在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的医疗机器人。该系统主要由立体定位框架和计算机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利用由C型臂采集到的一幅含有各标记点和髓内钉锁孔两端中心的X射线图像,根据空间映射关系,计算出锁孔在定位框体坐标系中的实际坐标位置,并根据计算结果定位参考坐标面上的导向孔。电动牵引复位系统可以实现精确复位,通过Internet网络传输手术数据,可以实现远程遥控操作。在17例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医用机器人复位骨折和计算机辅助定位远端锁孔,其中4例采用远程遥控操作。均按照机器人及导航系统的预定程序,规划完成,所有远端锁钉均一次成功置入。提示医用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定位导航系统可以满足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在临床应用中骨折复位和远端锁钉置入,减少了术中X射线透视时间,远程遥控操作可靠方便,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0.
<正> 通过股骨远端骨骺的骨折最先系由Hutchinson于1894年介绍。Salter 和Harris 对累及骨骺的骨折进行分类时,给Ⅲ型骨折下的定义是:它位于关节之内,其范围由关节面延伸至骨骺的第三区亦即它的最薄弱区,然后沿此区域到达其边缘。他们指出,这种不常见的损伤通常发生于胫骨的近端或远端骨骺,系由关节内剪力所致,需给以精确的复位,恢复光滑的关节面,必要时需开放复位。Rogers 等认为,这种骨折是累及股骨远端骨骺的最常发生的无移位骨折。作者在本文中对1970~1978年间所治疗的6例Salter-Harris Ⅲ型骨折作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系男性中学生,年龄为14~16岁,损伤后随访3~10年,平均6.3年。患者均有膝和关节周围结构外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下行手法授动术治疗髋关节僵硬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01/2005-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术后关节僵硬患儿193例(226髋),男53例,女140例,年龄1~14岁:其中进行发育件髋脱位采用切开复位的患儿155例(188髋),由于化脓性髋关节炎和髋关节结核的髋关节而行囊切开引流术的患儿38例(38髋).所有患者均全麻后仰卧位于手术床上,助手用手掌固定住骨盆,术者分3步对髋关节进行授动:缓慢轻柔的屈曲髋关节至110°~120°:内收同时外旋髋关节;外展同时内旋髋关节.重复上述步骤至少1次.在患者于全麻状态彻底清醒过来之前,及时应用持续性被动训练机持续活动髋关节,之后每天增大髋关节活动范围.持续一二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后6~24个月进行随访,测量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曲后伸和内收外展的活动范围.结果:全部226个髋关节中186髋授动后恢复良好,成功率为82.3%,34髋关节授动失败,失败率为15%,6个髋关节发生股骨颈骨折(2.7%).在首次授动手术年龄≤6岁、授动开始时间≤术后12个月组中,授动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首次授动手术年龄>6岁、授动开始时间大>术后12个月组,而组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则明显降低.结论:全身麻醉下髋关节主动授动术是一种安全,无创伤和有效的髓关节僵硬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儿童≤6岁和首次授动时间≤12个月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股骨偏心距短缩会导致外展肌肌力下降,偏心距过大,则增加置换后股骨颈假体折断的风险及增加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骨鞘的压应力,使其易松动和下沉。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偏心距调整的重要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病例来自2004-01/2005-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2~90岁,平均73.8岁。方法:全部患者均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术前利用X-Caliper仪器,仔细测量骨盆正位片中健侧股骨头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颈干角、股骨的横向偏心距、外展力臂、重力力臂等,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准确计算。确定截骨平面的角度,选择合适假体以及术中对于偏心距的调整,比较置换后与健侧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偏心距的数值及置换后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术前健侧偏心距平均38.7mm(22~57mm),术后患侧偏心距平均39.2mm(21~59mm);健侧平均38.7mm。术后肢体不等长范围1.8~8.7mm,平均3.4mm,患侧肢体长者26例,占86.7%,短者4例,占13.3%。术后随访0.5~2.5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10例,良19例,可1例,优良率达97%。结论: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中偏心距的合适与否与置换后关节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股骨头坏死组(36例)和无股骨头坏死组(15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骨折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内固定物是否取出等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36例(18.8%)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时间为(1.1±0.4)年。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未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固定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易发生股骨头坏死,而骨折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干骨折对于儿童来说是较常见的骨折之一,根据年龄,骨折情况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运用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置入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骨一科收治的32例单一性股骨干骨折儿童,男20例,女12例;年龄5~8岁,平均6.7岁;均采用切开复位+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切口长度依据骨折类型尽量最短.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记录患者在置入前及置入后3d的主观疼痛情况.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年.所有骨折于术后一两个月临床愈合,术后4~8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出现患肢短缩3例,短缩0.6~1.5 cm,平均短缩1.1 cm.其余病例出现患肢不同程度过度生长,增长0.3~1.2 cm,全组29例平均增长(0.640±0.312)cm.术后3 d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测量值变小.患肢活动范围增加,全部病例疗效满意,无切口感染及骨感染,无钢板折断及再骨折.提示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适用于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多功能股骨板 (MFFP)生物力学性能 ,对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对 12具新鲜尸体股骨上端标本上应变片进行测定 ,临床应用MFF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3 6例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MFFP能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 ,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处骨的重建和骨折愈合的力学环境 ,较DHS、DCS、鹅头钉有显著优势 ;临床应用表明MFFP创伤小 ,复位效果好 ,固定牢靠稳定 ,抗旋性能好 ,愈合率高。结论 :MFFP结构合理、生物力学性能好 ,三维固定 ,防旋性能优越 ,操作简便 ,应用范围广泛 ,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腓骨带血管移植联合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高危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观察股骨颈骨折愈台及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在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取自体带血管腓骨移植于股骨颈骨折部及头部,吻合腓骨动静脉与旋股外动静脉。 结果: l6例经平均3.5年系统随访,根据Harris标准评分,总优良率为87.5%。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联合加压螺丝钉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有协同作用,可为高危型股骨颈骨折提供新的血供及支撑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预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及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日渐普及。目的:观察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心脏病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疗养院骨科中心收治合并心脏病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5例,其中合并心绞痛型冠心病1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8例,无症状冠心病8例,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3例。18例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17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除1例在术中死亡外,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置换过程中出现3例并发症均为骨水泥型组,其中1例在手术过程中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在置换过程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经过抢救后生命特征恢复正常。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生物型组中2例骨质疏松较严重的患者有部分假体下沉,生物型组优良率89%(16/18),骨水泥型组优良率94%(16/17),提示对于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适合运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而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适合运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8.
手术导航近年来是微创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世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外已有产品及相关应用, 国内仍处于研发阶段。文章简要介绍了手术导航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应用。针对股骨干骨折手术中交锁髓内钉定位的难点, 论述了应用骨折手术导航系统的必要性; 并针对股骨干骨折手术导航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和相关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对所研制的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和总结分析,结果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0.
Aim: This study aimed at establishing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surgical blood order equation (SBO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 Background: A blood ordering schedule defines the perioperative blood use in elective surgery. It lists the number of units of blood required for each procedure preoperatively.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performed among homogeneous groups of patients (n = 62 each) undergoing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femoral fractures. Correct prediction of blood use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using the SBOE was compared to the group whose blood orders were made without any guideline. Results: The surgical blood ordering equation was exactly correct in ordering blood for 46 (74·2%) of 62 patients (cases). The current unaided blood ordering method was exactly correct in ordering blood for 27 (43·5%) of 62 patients (controls). Use of the SBO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lower crossmatch‐to‐transfusion ratio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current ordering system (1·5 vs 2·3) and saved the hospital transfusion laboratory 465 US$ of crossmatch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costs in this cohort of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SBOE is a more accurate and cost‐saving tool in predicting blood use. It should replace the current unaided method of ordering for perioperative blood in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 at Mulago Hospital. However, its introduction to other hospitals should be preceded by more rigorous research to strengthen its external valid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