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怎样预防脑中风文/卢永兵卢灿辉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指挥中心,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司令部,祖国医学早有“脑主神明”之说。因此脑部一旦得病,对身体影响很大。脑中风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主要症状是猝然昏倒、不省...  相似文献   

2.
脑中风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分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是常见的高血压所致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一旦发生,重者丧失生命,轻者丧失正常生活能力.留下严重后遗症如瘫痪和痴呆等一治疗高血压最重要的目的即是预防脑中风的发生.那么,高血压病人怎样预防脑中风呢?  相似文献   

3.
《生活与健康》2013,(10):6-13
多少年来,人们一谈到脑中风马上联想到的是偏瘫、失明、智力低下和死亡,一个家庭如果和脑中风相遇则有可能和绝望联系在一起。即便是还有一点希望,那也是遥遥无期,康复不知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而为什/厶会得脑中风,如何预防,得了脑中风之后怎/厶办,很多人更是知之甚少。简单来说,防治脑中风主要有:预防,筛查,药物治疗和OEA手术等。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在感到疲劳时,常打几个哈欠,哈欠的深呼吸作用增加了氧气的吸入,可使人的疲劳暂时减轻。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频频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应提高警惕。大约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的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有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  相似文献   

5.
脑中风预报准不准迟吉茂仅凭一张中风预报汇报单,就可以先知您患脑中风的命运吗?脑中风是指人的脑血管发生的出血或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而言,可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暂时性脑缺血)两大类。脑血管疾病是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清总胆固醇在脑中风发病中作用。方法对5篇文献共7个有关高血清总胆固醇与脑中风关系的队列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暴露干高血清总胆固醇发生脑中风或缺血性脑中风的合并RR值分别1.1053(95%CI,1.0673~1.1446)、1.1979(95%CI,1.0643~1.3481)。结论高血清总胆固醇与脑中风或缺血性脑中风呈无或微弱的联系强度,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正中风的危险因子可分为不可改变与可改变两大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气候与遗传等;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抽烟、过量饮酒、颈动脉狭窄,以及肥胖、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脏疾病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年龄是脑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约2/3的脑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上者。一般来说,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年龄较出血性脑中风高。有资料显示,缺血性  相似文献   

9.
贾勇  蔡旭 《大众健康》2005,(11):56-56
资料表明,约1/3的脑中风病人出院后五年内又复发,1/2可出现疗效退步,因此脑中风病人出院后不可掉以轻心,要强化自我保健,以防复发及疗效退步。  相似文献   

10.
缺血型脑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以药物治疗较为常用。文章探讨了丹参的提取物丹参酮ⅡA在缺血性脑中风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应用现状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出丹参酮ⅡA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脑中风病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二大类。主要症状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失语,大小便失禁等,病情急骤且危重,又难以预测,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都很高。我国古代医学家喻昌说:“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且重,莫有过于此者。” 脑中风病对人类的危害突出表现“四高”。 发病率高:在我国一些城市统计,发病率为229/10万,全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多万,大多数是中老年人。 死亡率高:脑中风病的总死亡率约为40%,其中出血性脑中风的死亡率高达24%~81%,缺血性脑中风低些。全国每年约有60~100万人死于此病。脑中风病人经抢救存活的人,有一半人可在3~6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它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其中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指脑部血管病损、动脉系统闭塞所致的脑梗塞而言,临床特点为多数病人神志清醒呈渐进性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舌笨语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应用德国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对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0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CT扫描。并将CT对疗效的评价与临床对疗效的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脑中风),是颅内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在此主要讨论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小中风"、"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冬春季是脑中风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缺血性脑中风患者48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对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要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指标。结果:本次治疗的过程中、总有效率达到62.9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4.71%,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总的名称。最常见的一种脑中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2/3左右。还有出血性脑中风,即脑出血或脑溢血,症状重、死亡率高,脑中风是世界上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癌症,心血管和脑卒中)。 脑中风常发生在中年后期和老年人。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致。第一次得脑中风的人,一般症状和体征比较轻,经治疗后大部分病人能恢复自理生活,有的尚能继续从事一定的工作。但是在第一次脑中风之后,容易再次发生脑中风,再次脑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引起中风的原因很多,但您可知道,天热也能导致中风?  相似文献   

17.
一病多名 让患者很头晕 如今,有不少脑中风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名字搞不懂。对于“中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医生,有着不同的叫法,因此不少患者怀疑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比如在门诊或者刚刚入院时,医生在病历或入院通知单上写的是“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但是经过CT等检查.便有可能给出“出血性脑中风”或者“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到最后.出院诊断上又写的是“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这么多名称.把病人和家属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中风能预防吗?我母亲年过花甲,患有高血压病,数日前早晨起床时,突感左侧上下肢麻木,不久因左下肢无力而摔倒,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医院就诊,可是到医院之后,她感到左侧上下肢已不再麻木,经医生做脑CT,发现她右侧大脑前动脉有一小血栓而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栓塞,遂嘱她做颈动脉超声波检查,以了解是否有颈动脉狭窄,如有狭窄,可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以预防再次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请问,这手术能预防缺血性脑中风吗?上海吕杰  相似文献   

19.
脑中风 脑血栓和脑出血都属于脑中风。脑血栓是因血管阻塞而引起,又称缺血性中风;脑出血(脑溢血)却是脑血管破裂所致,又称出血性中风。治疗时,脑血栓需要用扩张血管药物,促使血流畅通;而脑出血则以止血药为主,防止再度出血。脑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脑中风是指一组急性脑血管病而言,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中风又可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致残率更是高居各种疾病之首,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也给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