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气相色谱—热能分析(GC—TEA)法测定了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四会县腌菜中亚硝胺含量。结果:在50份腌菜中二甲基亚硝胺平均含量为34.1ppb,二乙基亚硝胺为84.7ppb;50份腌菜的亚硝胺平均含量为119ppb。其结果大大超出国外学者提出低分子量亚硝胺在食品中的允许剂量(5~10ppb)。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食品中N—亚硝胺的测定方法。用5%KOH作样品预处理,并贮于一4℃冰箱中。样品分析步骤如下:矿物油真空蒸馏,蒸馏液中N—亚硝胺自碱性溶液中用二氯甲烷萃出,用K_D浓缩器蒸发二氯甲烷萃取液至10~15ml,加入1ml正已烷,通高纯氮浓缩至1ml,最后用GC—TEA法测定N—亚硝胺。紫外线(UV)照射法用作样品中N—亚硝胺的进一步确证,该法简单,可靠。在分析过程中N—亚硝胺的人为合成问题被讨论了,提出了几个预防措施。 本法检测限约为0.2ppb(对DMNA),回收率(X±SD)是:NDMA为80.2±3.32%,NDEA为82.9±3.19%,NDPA为90.0±4.27%。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步报道食管癌高发区民用、家制鱼露内含亚硝胺的情况:8种样品中7种阳性,6种能检出二乙基亚硝胺,有的高达6.83ppb。人服用高发区民用鱼露体内代谢尿中的亚硝胺亦有较大改变:眼前:3.16±0.972ppb,服后:5.75±12.72ppb。低剂量的维生素C尚无阻断作用。我们正在进一步寻找阻断的方法,为食管癌高发区提供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四会县醃菜二氯甲烷提取液的诱变性试验。醃菜样本提取液Ⅰ号引起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及微核(MN)率显著升高,醃菜样本提取液Ⅱ号亦引起SCE率明显升高,但MN率仅略有升高。化学分析表明,该两份醃菜的挥发性亚硝胺含量分别为37.83、33.38 ppb。醃菜提取液的诱变性似不能单用亚硝胺来解释。实验结果提示,鼻咽癌高发区四会县醃菜中可能含有除挥发性亚硝胺以外的其他诱变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澳县海产食品及米酒中的亚硝胺及其前体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玉  沈忠英 《癌症》1991,10(4):279-282
本文对食管癌高发区广东南澳县居民食用的鱼露,虾酱、干鱼及米酒类样品进行了亚硝胺及其前体物的测定,结果在所测样品中均含有硝酸盐(NO_3~-)、亚硝酸盐(NO_2),二级胺和亚硝胺,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7—55.4ppm、0.8—1.8ppm、3.5—7.0ppm和0.3—3.2ppb。二级胺和亚硝胺的种类则以二甲基胺(DMA)、二乙基胺(DEA)及相应的亚硝胺为主,在少数样品中含有吡咯烷(PYR)及吡咯烷亚硝胺(NPYR)。此外,我们在检测的样品中加入亚硝酸盐,体外可以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的水平可达5.5—11.5ppm,明显高于原样品亚硝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了鼻咽癌高发区四会县鼻咽癌病人与健康人血清及头发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50例鼻咽癌病人血清硒平均含量(0.084±0.016ppm)显著地低于56例健康人(0.096±0.029ppm);54例鼻咽癌病人头发硒平均含量(0.443±0.070ppm)显著地低于53例健康人(0.469±0.066ppm)。  相似文献   

7.
仲胺与亚硝酸(或亚硝酸盐)在动物或人体内、外,于适当的酸度下,均能合成强烈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在国内食管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物质在高发区某些食物内含量较高。近几年来我们在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的四会县、中山县及低发区五华县采集农民的食物及饮水等,进行亚硝酸盐、硝酸盐及仲胺的测定,以探讨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旦洋  蔡海英 《癌症》1991,10(4):308-311
本文应用双PAP法对二甲基亚硝胺(N-nitrosodjmethylamine,NDMA)诱导大鼠DNAO~6—甲基鸟嘌呤(O~5—methylguanine,O~6—mG)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大鼠一次腹腔注射NDMA 1,2,3,5,10,30,50mg/kg,5小时后大鼠产生O~6—mG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器官和细胞特异性。随着NDMA剂量的增加,产生O~6—mG的器官种类和细胞类型增加,阳性细胞形成O~6—mG的量也增加。小剂量(1—5mg/kg)NDMA仅见肝组织的细胞形成O~6—mG,NDMA剂量达50mg/kg时,肝、肾、肺、气管,食管和鼻咽组织的细胞均检出O~6—mG。  相似文献   

9.
胃癌高发区鱼露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长乐县是我国胃癌高发区,当地居民喜食大量由杂鱼加盐经浸泡日晒发酵而成的鱼露,认为不可缺少的佐餐食品。对17份长乐家制鱼露和4份外地市售的鱼露进行测定,检出7种挥发性亚硝胺(NDMA、NMEA、NDEA、NDPA、NPIP、NPYR及NMOR),其检出率皆为100%。挥发性亚硝胺总量范围为25.0~109.2μg/kg,几何均值为53.0μg/kg。家制鱼露NPYR和NMOR的含量明显高于市售鱼露,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家制鱼露的HPLC-TEA谱图上还出现3个未知峰,一个在NDEA峰前,与NDEA的相对保留时间为0.86,另两个出现在NPIP峰之后,与NPIP的相对保留时间为1.07和1.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骨肉瘤及其周围肌肉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与一氧化氮 (NO )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 37例骨肉瘤组织 ,分别测定其中NOS活性和NO含量 ,同时分别测定肿瘤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中NOS活性和NO含量 ,然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和肿瘤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中NOS活性分别为 ( 0 .15± 0 .0 5 )U /mg蛋白质和( 1.88± 0 .2 7)U /mg蛋白质 ,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NO含量平均分别为 ( 46.43± 2 5 .98) μmol/L和 ( 49.0 8±1.5 0 ) μmol/L ,两者差异不明显 ;转移性瘤组织与非转移性瘤组织中NOS活性分别为 ( 0 .16± 0 .0 4)U /mg蛋白质和 ( 0 .13±0 .0 6)U /mg蛋白质 ,两者差异不明显 ,NO含量分别为 ( 36.44± 2 7.2 1) μmol/L和( 5 6.43± 2 0 .82 ) μmol/L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转移性瘤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与非转移性瘤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中的NOS活性分别为 ( 1.2 3± 0 .34 )U /mg蛋白质和 ( 2 .5 4±0 .5 5 )U /mg蛋白质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NO含量分别为 ( 40 .72±1.5 4) μmol/L和 ( 5 7.46± 2 .18) μmol/L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的NO是由肿瘤组织及肿瘤周围组织共同产生  相似文献   

11.
化学预防在于阻遏体内的致癌作用。 一、预防剂 主要防止在生活环境和体内由前身物形成致癌剂。大多数亚硝胺和亚硝酰胺均对动物致癌。在酸性溶液或脂溶剂中,亚硝酸易与二级胺化合成亚硝胺,而维生素C和E(α-生育酚)能够分别阻止亚硝化反应。当将含150ppm(10~(-6))NaNO_2的熏猪肉经180℃油煎后,肉内出现100ppb(10~(-9))NPYR(亚硝基吡咯烷)和小量DMN(二甲亚硝胺)。而且已从油烟中挥发95% NPYR和75~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林县220份食物样品和109份饮用水进行了硝酸盐(NO_3~-)的测定,同时对204份食物样品和113份饮用水也作了亚硝酸盐(NO_2~-)的测定,结果表明NO_3~-和NO_2~-普遍存在于食物样品和饮用水中。主要食物中NO_3~-和NO_2~-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16±0.885到20334.924±4250.862mg/kg和0.13±0.099到52.084±35.003mg/kg(表1)。发现食物发霉和存放较长时间后,NO_2~-含量有增高的趋势,这可能是微生物还原NO_3~-为NO_2~-的结果。各种饮用水中NO_3~-和NO_2~-含量的平均值(mg/L)分别为:池水15.43±10.64和0.245±0.175;旱井水14.07±9.19和0.246±0.172;井水36.37±26.24和0.349±0.239(表2)。结果表明井水中NO_3~-和NO_2~-含量高于池水和旱井水,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P<0.01和P<0.05)。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作者改进的2、3—氨基萘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广东省鼻咽癌(NPC)高发区—佛山和肇庆,以及低发区—汕头和梅县健康人血液和头发中硒的含量,血硒含量分别为0.116±0.032,0.115±0.030PPm(±SD),发硒含量分别为0.466±0.069,0.556±0.313PPm,并未发现NPC高低发区健康人血硒含量或发硒含量有显著性差别。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NPC高低发区健康人血硒和发硒含鼠不受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居住地的影响。 几年以前,我们报道过NPC患者的血硒和发硒含量均显著性地低于健康人的血硒和发硒含量,本研究结果提示NPC患者的低血硒和低发硒状态可能是他们发病的结果而不是肿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市出售的海产鱼虾及其加工食品中,用GC—TEA检测到两种不挥发性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脯氨酸(NPRO)和亚硝基肌氨酸(NSAR)。在37份样品中,有12份含0.8—738.2PPb(平均74.4)水平的NPRO,2份样品含3及8.1PPb的NSAR。本文报道咸鱼、干鱼等食品中不挥发性亚硝基化合物的提取、净化及甲酯衍生化(甲醇和三氟化硼为酯化剂),并对方法学上的某些改进作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的磷酸糖蛋白,参与了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本文检测了 OPN基因在人肝细胞癌组织和大鼠肝癌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检测OPN基因表达,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并动态检测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OPN基因表达。结果在103例人肝细胞癌病例中69例(67%)肝癌组织中OPN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其中58例(56%)超过2倍以上,肝癌和癌旁组织中OPN平均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0.53±0.91和0.11±0.28,P<0.001)。大鼠肝癌模型中随着肝癌的发生和发展OPN表达水平逐渐上升。结论OPN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血清一氧化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2 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及 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亚硝酸盐水平间接反应血清NO的含量 ,前者与所测量瘤体最大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NO(12 .34± 3 .0 6 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9.6 6± 1.5 2 μmol/L) (P <0 .0 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NO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关系 (r =0 .5 132 ,P =0 .0 174)。结论 NO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肝癌患者血清NO水平测定对肝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和杀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纯化提取双歧杆菌基因组DNA ,并鉴定DNA制品CpG基序甲基化程度。收集双歧杆菌DNA(10μg/ml)体外诱导培养24h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 ,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 1β、IL 6的含量 ,用Griess试剂检测其NO的含量 ;采用MTT间接法观察了双歧杆菌DNA诱导的巨噬细胞体外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双歧杆菌DNA组)巨噬细胞产生IL 1β、IL 6及NO的水平分别为(270.12±31.51)pg/ml,(578.81±47.30)pg/ml和(11.12±1.01)μmol/L,其巨噬细胞杀伤活性为(31.02±1.91)% ;对照组(PBS组)分别为(138.12±9.24)pg/ml、(78.80±10.21)pg/ml、(2.14±0.82)μmol/L和(18.69±1.70) % ,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DNA能激活巨噬细胞 ,可增强巨噬细胞IL 1β、IL 6及NO产生的水平及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排除自身影响因素条件下(饮食、药物和吸烟)肺癌患者呼吸标志物进行了研究,探讨呼出气中特征性挥发性化合物对肺癌无创诊断的价值。[方法]本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0例初诊初治肺癌患者和11例健康志愿者空腹状态时呼出气体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对肺癌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的成分均值比较,筛选出二硫化碳(对照组24.21±19.94ppb,肺癌组1.28±3.95ppb)、正己烷(对照组16.75±16.93ppb,肺癌组0.46±1.18ppb)和乙苯(对照组6.30±2.27ppb,肺癌组1.46±2.12ppb)。3种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二硫化碳、正己烷和乙苯三种物质联合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的面积为0.932,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90.9%,P<0.01。[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在排除自身影响因素条件下(饮食、药物和吸烟)的肺癌呼吸特征标志物,为肺癌呼吸标志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血清IL-8和NO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Song CF  Sun LP  Dai WY  Yuan Y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3):258-260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 8)和NO浓度 ,探讨其与HP感染的关系 ,以及HP感染引起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导致胃癌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 8浓度 ,镀铜镉粒还原法检测血清NO浓度。结果 IL 8浓度在正常组织 (2 2 .5 0± 1.87pg ml)、浅表性胃炎 (34.99± 7.89pg ml)、萎缩性胃炎 (6 5 .2 7± 10 .6 0pg ml)及胃癌 (94 .84± 11.0 9pg 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萎缩性胃炎组NO浓度 (39.93± 5 .4 3μmol L)明显高于胃癌组 (37.0 2± 4 .13μmol L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P(+)组IL 8和NO浓度显著高于HP(- )组 (77.30± 2 0 .92pg ml,39.16± 14 .4 0pg ml,P <0 .0 1;39.77± 5 .5 7μmol L ,35 .35±5 .2 4 μmol L ,P <0 .0 1) ;CagA(+)HP组IL 8和NO浓度显著高于HP(- )组 (83.4 5± 16 .92pg ml,6 6 .2 4± 2 3.2 1pg ml,P <0 .0 1;4 0 .97± 4 .5 9μmol L ,37.6 2± 6 .5 8μmol L ,P <0 .0 5 )。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组的IL 8与NO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881和 0 .995 ) ,正常组和胃癌组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IL 8和NO浓度与CagA(+)HP菌株感染密切相关 ;血清IL 8和NO浓度测定与HP菌株CagA分型联合检测将有助  相似文献   

20.
杜喜群 《中国肿瘤》1992,1(11):23-24
(一)基础研究:陆士新报告河南林县食管癌年龄调整死亡率男性为151/10万人口,女性为115/10万。从3个县采取的103个食物样品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和二乙基亚硝胺占87%-100%;在林县的食样中含有N-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的比例高达78%,而在禹县则仅为15%。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证实在食物中含有NMBzA。并发现日摄入食物内亚硝胺及NMBzA总量和食管癌死亡率呈正相关。沈琼观察了70例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改变,以粘膜肥厚、粗糙或表浅溃疡最常见。系列大切片所见: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