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田野 《城市建筑》2014,(9):37-37
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实现,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城市生态规划。本文讲述了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下实现生态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3.
陈跃鸿 《福建建筑》2015,(2):14-17,42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漳州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也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绿色建筑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也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绿色建筑的比例也要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开始困扰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理论在质疑和辩驳声中不断自我修正与完善,催生了包含着潜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新型城镇化。本文以满足城镇化冠之以"新型"视角下的特定生态目标诉求为切入点,探讨了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云南省曲阜市麒沾马都市区规划为例将新型城镇化的生态规划路径落实于具体建设中,建构并彰显了一种生态维度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周建 《城乡建设》2014,(7):48-49
正习近平强调,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遵循发展规律,走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着力提升质量、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安徽省蚌埠市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当前城市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剖析,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模式的核心要素与策略,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剖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转型问题,介绍了深圳国际低碳城为生态城市转型提供的可复制模式。  相似文献   

9.
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意味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过生态关。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并且改变人们以往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同时,从城镇建设、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中。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城镇化模式"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歧义。是把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转化为城镇模式,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符合生态学的理念、符合生态学城市建设的城镇化模式?我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都离不开对城镇化和生态的反思。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除了因为我国城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外,还因为迅速扩张的城镇和大规模的城市居民需求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1999年,在做奥运申办选址论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与传统"城镇化"所不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相似文献   

12.
美丽源自精品。精品提升城市档次,张扬城市活力。城市建设的精品是城市风貌的窗口,是构成城市品质的核心要素。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茶。践行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承诺,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城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打造精品,是一种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一个充满活力、交通井然、生态宜居、空气清新、市容整洁、管理有序的城市,是政府之责、民心所向。各级干部一定要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真正担负起民生之责、时代之责和引领社会风气之责,多干好事,多干精品,多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事,不干次品,不干废品,不为子孙后代留下包袱和遗憾。  相似文献   

13.
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相关基础概念进行语义辨析、特征阐释,以及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比较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包括: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内涵及关系;建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体系;基于智慧的城镇化;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追求,并探讨了大地共同体、生态现代化和智慧城镇化对基于生态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萍乡市为例,研究其在转型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转型产业结构,重视生态文化保护,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段金沙 《中州建设》2011,(23):114-115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公共服务等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聚焦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探索城市停车钢结构住宅现代木结构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和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在新型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朋 《规划师》2013,29(4):27-31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转型,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各种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被相继提出,即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主要是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于一体的城镇化模式。传统城镇化被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空间分布不合理而带来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问题。珠江三角洲作为城镇化高度发展地区,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城镇化水平高达8 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耕地大量流失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为此,珠江三角洲从城市空间组织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空间最优组织模式,寻找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大背景下,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针对2000~2007年和2008~2014年两个阶段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现状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加强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小城镇城市设计、城市空间体验主体、城市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岚 《建筑学报》2015,1(2):13-17
聚焦讨论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应对,在分析比较城镇化的国际趋势和中国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从"紧凑城市""生态城市""有历史记忆的城市"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这4个角度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应对策略,以促进中国城镇化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9)
划定生态控制线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如何划定和管理城市生态控制线已经越来越受到规划界的关注。文章以肇庆市为例,从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两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新思路:首先是在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校核生态用地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分类—分级"的方法对市域生态控制线进行划定,将生态用地划分为四大类、两级管制区;其次是强调生态资源的复合利用,打造"一张图"的生态资源管控平台,并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以确保生态控制线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