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则民间传说:一个人特别贫穷,但他一生虔诚地供奉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吕洞宾。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而降,看见他家徒四壁,不禁十分怜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的一块石头,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吗?”那人说:“不想要。”“那你想要什么呢?”那人说:“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相似文献   

2.
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和尚寺,遇到一个和尚在练功。吕洞宾认为这个和尚“根器”很好,便有意度他。于是,吕洞宾拿了一块石头,用指头一点,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并拿这块金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为“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其中B项为:“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出题者把“一文不名”设置为干扰项,显然是把它错误地理解成“一钱不值”了。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5.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6.
细读本期文章,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孩子家里很穷。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对着路边的一颗小石头,点了一下,小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老人要把金子送给孩子,孩子却摇了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化成了大金块,要送给他,孩子还是摇头;老人又顺手把对面的一座山,点化成一座金山说要送给他,孩子仍然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你还不要,你想要什么?”小孩不慌不忙地说:“我想要您的指头。”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香菱是特殊而重要的一位。可以认为香菱是宝玉之外另一块“补天之石”,应从文本意蕴、文本结构、作者创作等方面来论述、把握这一人物。  相似文献   

8.
春节之际,吟诵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竟有一股酸楚袭上心头。记得去年春节期间,笔去拜访几家“空巢”老人,曾听他们说过这样的话:“青年时盼过年,中年时忙过年,老年时怕过年。”见我有些不解,老人们不无伤感地细说了这“怕”字背后的隐痛。  相似文献   

9.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习惯篇”是苏教版教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安排的教学内容。实际教学中,常有老师感慨此板块好似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对这一内容匆匆带过者有之,指导不得法者亦有之。就当前“习惯篇”的教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说吕洞宾用手一点石头 ,石头就成了金子 ,有个小伙子看了很羡慕。吕洞宾问他 :“你要金子吗 ?”小伙子摇摇头 :“不要金子。”他要什么呢 ?他要吕洞宾“点石成金”的魔法。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点石成金”的办法呢 ?我以为就是陶冶性原则。语文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很有必要重申陶冶性原则 ,倡导融美育于“文道”、点化感染学生的教法。应试教育着眼于“句读”之“知”与“忆” ,拘泥于程式化分析归纳与贴标签式简单判定 ,立足于“题海”训练的模式 ,由此产生种种“小学而大遗”的误区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乐学之…  相似文献   

12.
考之上古音韵、《诗经》韵脚用字及形声字与声符的音韵关系,“朕”与“身”、“石”与“担”完全符合假借的前提条件。“云”为“ ”之省形简体,象刚分娩而下的胎儿之形。用为构字部件,“云”所表之义多与水流有关;而“ ”所表之义则多与胎儿有关。“吕”乃“宫”之省形简体,上古语音中“宫/吕”曾以复辅音“gl-”为声母,故“吕”既可充“竆/窮(穷)”字的声符,又可充当“闾”字的声符。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第三版有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4.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5.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16.
年初,一位八旬老翁摔倒在福州市区道路旁,受伤后无法爬起,而众多围观者无一上前相扶,老人最终在"围观"中死去。事后,某网站推出"在街上看到老人出事,你是否会去帮忙”的调查,近七成网友选择了“不会给自己添麻烦”。老人在“围观”中猝死街头的悲剧,让人扼腕;此事件暴露的“明哲保身”意识,更让人警醒和深思。如何面对下一位“摔倒的老人”,是一道严肃的良心考题。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出土于楚国贵族墓葬的两件玉佩进行释读,院墙湾出土的“人物驭龙”是一块“神人操两龙形”玉佩,熊家冢出土的“人物驭龙”则是一块“神人操一龙形”玉佩,二者从造型到寓意,都属于同一文化概念的作品,它们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片有着相似的外形构造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无瑕”和“无暇”这对小兄弟啊,让朋朋同学特别头疼!怎么啦,老是弄混呗!也难怪,它们长得太像啦! 先说大哥“无瑕”。大家可要记住“瑕”字引以为豪的“王”字旁。在字典里,“瑕”字解释为“玉面上的斑点”。所以大家一写到它的“王”字旁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玉”字少了一点,不就正是一块无瑕的美玉吗?  相似文献   

19.
要哪天     
时间老人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摆在三个人面前,让他们挑选。 “我要昨天,”仍然捧着昨天表彰大会上得到的大奖杯的大Y对时间老人说.“昨天多么辉煌,多么快乐.多么难请您把昨天给我吧!”  相似文献   

20.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