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煤矿井下发生灾难时,井下原有供氧、供电、监控等设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向永久避难硐室内避险人员提供基本生存条件,西沙河煤矿通过地面钻孔向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提供供氧、供电、监控等系统;通过对地面钻孔系统的设计,提高永久避难硐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胡滨 《中州煤炭》2020,(2):1-5,9
为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分析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系统发展的基础上,以何家塔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构建设计与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分类、结构构成、功能需求和配套设施等,并通过紧急避险疏散时间的校验计算,提出避难硐室距离采掘工作面以不超过1 000 m为宜,且应按照“地面最安全,先逃生后避险”原则进行避险救援,为国内其他矿井避难硐室的构建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矿安全》2015,(7):225-227
目前我国煤矿发生灾变时,避险人员一旦进入避险设施,在危险排除前,只能被动等待救援。然而,井下避险设施能够提供的有效防护时间是有限的,存在救援时间超出避险设施有效防护时间的可能,有造成二次灾难的隐患。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险技术及应急救援经典案例,以王家岭煤矿2号永久避难硐室为实例,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研究,提出在避难硐室内部构建单人救援逃生钻孔,确定了逃生钻孔孔径、位置等相关参数及钻孔钻进施工工艺,并对钻孔稳定性作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钻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2015,(10):236-238
针对煤矿井工开采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井下工作人员避险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利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以救生舱、逃生指示绳、过渡站、避难硐室、硐室提升舱5项主要设施相互补充的避险系统模式。该系统模式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高,适合于大矿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多等特点,保障灾害发生时矿工安全避险逃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我国煤矿井下安全开采状况,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避险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探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原则,确定避险设施的类型,设计建设了"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过渡站+安全绳"的井下硐室紧急避险系统。该系统具有投资少,安全可靠,适合于我国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多等特点,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矿工安全避险需要。  相似文献   

6.
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作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以会泽分公司避难硐室建设为例,在对矿山紧急避难路线进行三维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额定人员及国家规范对避难硐室内部结构、尺寸及断面形状进行了设计,并对避难硐室内部关键子系统如供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等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规范、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可为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根据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结合天锡煤矿+260水平31采区井下的实际条件,确定构建一个容纳50人、生存室长25m、有效使用面积100m2的采区避难硐室。从硐室结构、地面钻孔压风系统、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讯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等方面,研究了3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的功能需求和配套设施,可为同类规模矿井永久避难硐室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军 《煤炭工程》2012,(Z1):88-90
文章以三道沟煤矿为例对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移动救生舱、中继站的位置、支护、设备等进行浅析,按照“逃生为主,避难为辅”的原则,提出针对性的逃生方案.  相似文献   

9.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选择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玉栋 《煤炭工程》2012,(Z1):103-105,108
文章采用列举法和比较法对煤矿井下巷道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井底车场是永久避难硐室的首选位置,并对井底车场范围内可供布置避难硐室的详细位置进行了选择和论证,另外,文章通过对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避险人员在避难硐室使用上的问题,消除了避险人员对避难硐室的心理障碍,使井下避难硐室真正发挥紧急避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7,(10):165-168
为防止煤矿井下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对井下进行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十分必要。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整体分析、优化,并结合矿井避灾路线,设计出合理的避难硐室以及避难硐室内的基础设施。结果表明:避难硐室的建设能够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在受到灾害时给予充分安全的避灾场所。紧急避难硐室的建设在煤矿安全高效生产上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对乌兰煤矿永久避难硐室供电系统进行研究,设计了双电源供电系统,使井下电源与地面钻孔电源可在5s内实现自动切换。通过分析井下瓦斯爆炸灾害提出了井下电缆采取深埋500mm的保护措施,在明确硐室内设备功率的基础上,计算电缆电压损失,确定地面及井下电缆引进避难硐室内的距离范围不超过1500m。同时提出了地面钻孔及其内部套管布置方案,并确定钻孔内电缆的下放方式及固定方式。硐室现场的安全供电证实了此套供电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井下工人的人身安全,井下需建设永久避难硐室。文章介绍了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的供电系统设计;避难硐室的电源设计;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的系统配置;接地与保护系统设计。实践证明: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设计可以更好的保证灾变发生时避难硐室内避险人员的生存,保证通信、监控、照明等设施的正常运转,为井上救援人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压风供氧系统能够为井下避难人员提供充足的氧气,维持避难硐室必要的生存条件。为保证供氧系统能够连续供氧,且维持在人体适宜的压力范围,设计了基于PLC的避难硐室地面压风供氧系统。该系统通过钻孔将地面气源输入井下,并利用PLC自动控制技术使呼吸管道内的空气压力维持在150~300Pa之间,实现系统的连续供氧功能。一旦自动控制系统出现问题,语音声光报警器会立刻发生警告,提醒逃生人员手动打开闸阀。如果无人操作则监控分站将自动切换到高压氧气瓶供氧系统,以保证避难硐室内的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14.
张军颖  尤飞  刘亚林 《采矿技术》2012,(6):15-16,40
根据乌兰煤矿目前井下人员分布及近期开采情况,为乌兰煤矿设计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选址、尺寸、避难硐室内保障系统。该避难硐室的设计和构建对乌兰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完善和应急救援技术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倪昊 《煤炭工程》2014,46(1):12-13
通过解读国家文件,了解专用钻孔和专用管路应用于避难硐室的发展轨迹,阐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对于避难硐室建设方式的调整,分析了对于该文件的解读误区,指出采用专用钻孔或者钻孔管路方式的避难硐室是否完全不再配置高压氧气瓶、有毒有害气体去除和温湿度调节装置,还需要根据矿山具体情况来确定。从地域方面划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对于避难硐室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建设走向。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型矿井,发生灾变后避险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到地面,只能躲在避难硐室内被动等待救援,无法及时逃到地面,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将避难硐室和直通地面的逃生通道相结合起来建设的思路。结合神东矿区布尔台煤矿的采掘特点及现有的条件,设计出了一套适用于该矿区煤矿小通道快速应急逃生系统,并对该系统中提升舱的基本参数、应急逃生通道的布置及尺寸、提升系统及主要设备的参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逃生系统将煤矿发生灾变后的被动救援转变为主动逃生,对减少避难硐室配套及降低矿难损失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塔西河煤矿实际情况为例,详细介绍了特殊地理位置情况下紧急避险系统布置方法,在分析矿井实际情况和人员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专用管路相结合的紧急避险设施布置方案,并介绍了避难硐室和专用管路设计细节和具体布置方式,为类似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开发 《煤炭工程》2014,46(6):10-11
通过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回采工作面现有避难硐室布置形式的分析,结合回采工作面巷道的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提出了将回采工作面的避难硐室布置在瓦斯抽采巷道与工作面巷道之间,避难硐室安全入口和安全逃生出口分别布置在工作面巷道和瓦斯抽采巷上,使用时更易与灾区环境隔离,增加了井下回采工作面采掘人员遇险紧急逃生系统,更有利于保障遇险矿工生命安全和井下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柏煤矿目前井下人员分布及近期开采情况,为新柏煤矿设计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选址、尺寸、避难硐室内保障系统等。该避难硐室的设计和构建对新柏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完善和应急救援技术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矿安全需要加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以国投煤炭郑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国投登封教学三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和建设为背景,提出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结构,介绍了永久避难硐室的结构和各子系统的功能,讨论了避难硐室与其他五大系统的关联性,以及避难硐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