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手术备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1月-12月分别对供血者和申请手术备血患者进行ABO/RhD血型检测以及抗体筛查。供血者血型正确,抗体筛查阴性,患者二次血型鉴定一致,抗体筛查阴性,按电子交叉配血规则进行配血,完成备血程序。同时用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方法为患者备血,确保血液的相容性并比较两种备血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7 721份患者血样中7 647份符合电子交叉配血规则,由计算机系统实施电子交叉配血未发现ABO/RhD血型不相容。平均用时3 min,占用血液为手术备血数的50%。用传统血清学方法对7 647份患者血样与供血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未发现血液不相容。平均用时10 min,占用血液为手术备血数的100%。结论电子交叉配血技术用于手术备血,能节约人力、物力,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与输血安全性,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红细胞输注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电子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IH-1000检测我院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下简称直抗试验),交叉配血同时采用电子交叉配血和微柱凝胶法配血。结果在对红细胞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发现,14 762例受血者中有3例2次血型结果不一致,占0.02%,有10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占0.68%,有26例交叉配血不合,占0.17%;29 608 U RBC供血者中有26单位RBC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占0.09%,出现次侧交叉配血不合。结论供血者直抗试验阳性不能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只有具备ABO/Rh D2次血型鉴定准确、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供者直接抗人球蛋白阴性的结果适合电子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 1 998年 9月起应用血型抗原抗体反应介质进行快速交叉配血及进行 Rh血型抗原的检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血型抗原抗体反应介质 (一步法 ,广州血液中心血型室提供 ) ;单克隆 Ig M+Ig G混合型抗 D血清 (美国Dominon生物公司提供 )。1 .2 血型抗原抗体反应介质配血法 制备 2 %~ 5 %红细胞悬液 ,主管加入供血者红细胞悬液及受血者血清 2滴 ,次管加供血者血清及受血者红细胞悬液 2滴 ,在主、次管各加血型抗原抗体反应介质各 3滴 ,混合后放水浴 1 min,2 5 0 0r/mim离心 3 0 s,观察结果 ,轻摇不散的凝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患者和献血者2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及抗筛试验结果阴性,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相符,模拟进行红细胞悬液出库。结果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相符的4435 U红细胞悬液模拟出库给2 330名患者输注,未观察到ABO/RhD血型不合的输血不良反应。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不相符,未模拟出库红细胞悬液65 U。主要原因为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抗-Mur;患者直接抗球蛋白C3试验阳性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直接抗球蛋白IgG试验阳性;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Ig G试验阳性。结论在完善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抗原谱和增加患者、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对不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应采用血清学交叉配血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全自动血型仪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随机将1台全自动血型仪检测出的交叉配血阳性患者和相应献血者标本,置另外2台全自动血型仪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共计80对交叉配血标本,用经典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进行交叉配血验证.分析不同仪器的假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达亚美、强生、戴安娜3种全自动血型仪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敏感性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8.97%、11.25%、10.13%,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全自动血型仪应用于临床交叉配血试验较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率.对于仪器交叉配血显示的弱阳性结果,需用经典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决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AIHA)患者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配血不合时的临床输血问题。方法建立流程,通过复查患者和供血者标本信息、ABO及Rh血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比DAT和次侧凝集强度、抗体筛查试验等措施,分析次侧配血不合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处理。结果应用该流程处理3 014例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问题,发现次侧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患者DAT阳性(占98.6%),该类患者输注次侧配血不合的悬浮红细胞,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和输血有效性(87.4%),与同期主、次侧配血均相合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48%)和有效性(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致次侧配血不合的原因分别为标本或血型错误(占0.8%)、供血者不规则抗体(占0.6%),此类情况可换血重配,输注主、次侧均相合的悬浮红细胞。结论该流程可快速、安全地解决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的临床输血问题,适用于采用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RTHO Auto 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仪对5 041例样本进行交叉配血,并与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试管法比较。结果 (1)200份抗体筛查阴性标本,三种方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完全相符;4 822份抗体筛查阴性标本,全自动血型仪和聚凝胺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完全相符;(2)19份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分别为:全自动血型仪法19例不相容,聚凝胺法15例不相容,抗人球蛋白试管17例不相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批量配血全自动血型仪耗时最短。结论 ORTHO Auto 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仪用于交叉配血可以捕捉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敏感性高、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对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型仪和传统试管法检测2300份标本的血型;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900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检测血型一次性判读准确率分别为99.87%、100.00%;在900例交叉配血试验中,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30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27例,将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标本用聚凝胺法检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3例。结论全自动血型仪用于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检测安全、快速、可靠、灵敏度高;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较敏感,但假凝集及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会导致配血困难,耗时较长;聚凝胺法简便、快速、假阳性较少,但有可能导致抗体漏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国产METIS 150全自动血型仪进行试验参数优化和性能验证。方法用已知血型标本,分别对标本红细胞稀释法、红细胞悬液加量、试剂红细胞加量、抗-A/抗-B/抗-D稀释倍数及加量、标本血浆加量等可选参数进行预选,以结果正确率最高为依据确定优化参数;优化血型仪参数后,用已知标本对ABO定型和Rh(D)筛查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和方法敏感性进行验证。结果离心条件、反应温度、振荡方式、吸液、注液、洗针等六项厂家推荐参数适当;标本红细胞12μl+300μl盐水制备悬液,25μl/孔红细胞悬液+25μl抗-A、抗-B原液,正定型结果正确率可达100%;25μl/孔红细胞悬液和1∶10稀释抗-D 25μl/孔,Rh(D)筛查结果正确率可达100%;血浆70μl/孔+试剂红细胞25μl/孔,反定型结果正确率可达100%。参数优化后,ABO定型和Rh(D)筛查结果准确率达100%,4份A2B亚型定型正确,4份疑难血型提示结果疑问,1年时间检测全部献血者标本30 694份血型结果无错误。结论参数优化后,METIS 150血型仪检测血型的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临床供血标本的血型检测。  相似文献   

10.
本科在盐水为介质的交叉配血中设置混合管,具体方法如下: 1. 抽取受血者静脉血3~4ml,待凝固后分离血清,并将红细胞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2%的红细胞盐水悬液;将供血者血样以同样方法分离血清,并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 2.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明主管、次管、混合管。 3. 按标记向主侧管中加入受血者血清3滴,供血者红细胞县液3滴;次侧管加入供血者血清3滴,受血者的红细胞县液3滴,混合管中加入受血者血清与红细胞悬液,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悬液各一滴,混匀,以2000r/min,离心1~  相似文献   

11.
杨慧  郑建新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1,26(10):694-697
目的探讨用新鲜全血监测血液分析仪日内质量,从而达到保证全程质量控制和随机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用正常新鲜血标本作为参考标本,用多次测定参考方式监控仪器的工作状态和判断当日测定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参考标本在室温条件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其参数8h内多次测定结果稳定,极差很小。白细胞分类中仅对相对数量较多的中性粒细胞(GR)和淋巴细胞(LY)进行监控,而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则因数量很少、稳定性差、变异大,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结论在当日质控合格的情况下,选择一份新鲜全血标本,多次、按一定时间或一定间隔连续测定,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是一种可行的室内、日内质量控制方法,可以间接证明仪器在当日每个测定时段是否都保持着良好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滤前、后有凝块献血者血液的质量变化。方法选取采血不畅血液,经白细胞过滤血袋过滤后,通过透明塑料直尺测量凝块大小并计算比例;检测并分析过滤前、后悬浮红细胞和冰冻血浆常规检测指标变化。结果2019年3-12月共采集血液39831袋,发现采血不畅230袋,发生率为0.58%,过滤后肉眼可见血液凝块与纤维蛋白析出共30袋,占13.04%;过滤前和过滤后悬浮红细胞容量无明显变化。过滤后发现血液凝块<20 mm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数据均符合要求,血液凝块≥20 mm的悬浮红细胞血细胞比容(Hct)不符合质量标准。过滤前血液凝块<20 mm与≥20 mm的悬浮红细胞Hct比较,过滤后血液凝块<20 mm与≥20 mm的悬浮红细胞Hct比较,过滤前血液凝块<20 mm与≥20 mm的悬浮红细胞Hb比较,过滤后血液凝块<20 mm与≥20 mm的悬浮红细胞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4、7.410、6.573、5.987,P<0.05)。过滤后血液凝块≥20 mm的悬浮红细胞经检测质量合格率为43.3%;血液凝块<20 mm悬浮红细胞贮存0~28 d过滤前和过滤后溶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35 d悬浮红细胞过滤前和过滤后溶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检测30袋发现血液凝块和纤维蛋白析出后的冰冻血浆,其中25袋检测合格,另外5袋为纤维蛋白析出血浆,血浆总蛋白为(46.62±2.93)g/L,均不合格,血浆纤维蛋白原为(181.00±21.63)mg/dL,与正常血浆结果比较略低。使用显微镜镜检发现过滤前个别悬浮红细胞标本出现明显红细胞聚集,过滤后没有发现明显红细胞聚集,且过滤后悬浮红细胞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结论血液凝块≥20 mm的悬浮红细胞质量不合格,可以直接报废,血液凝块<20 mm的悬浮红细胞质量合格,纤维蛋白析出的冰冻血浆质量不合格,可以直接报废。血液采集时,应避免血管异常献血者献血,减少血液凝块产生。  相似文献   

13.
A new computer-controlled seal less continuous flow blood cell separator has been developed to harvest platelets, plasma, or leukocytes and perform plasma exchange. One hundred seven platelet collect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sing an instrument prototype during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ly configured platelet collection chambers. An average of 3.6 (range 2.6-5.5) × 1011 platelets was collected during a 90-minute period (blood withdrawl rate, 32 ml/minute) with the best chamber. Only a small number of other cells, from 0.1 to 0.2 times 109 white blood cells and 0.7 to 1.0 times 109 red cells was collected with the platelets. Total procedure time averaged 115 to 120 minutes and included 5 minutes to install the blood processing pathway, 10 minutes to prime the system under computer control, 5 minutes to return donor erythrocytes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cedure, and 5 minutes to remove the processing set and resuspend the platelets. The average donor platelet count declined 48 times103per μ (19%) by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cedure, and,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decline in inorganic phosphorus from 3.4 to 2.5 mg per dl, no unexpected changes in serum chemistry levels were seen. Use of either of two larger separation chambers in a production version of the instrument permitted more rapid blood processing rates (?45 ml/minute); an average of 4.2 (range 2.1–7.8) × 1011 platelets was collected in 90 minutes using a larger chamber designed for platelet separation (n = 164). Platelets could also be collected using the chamber designed for white blood cell collection by omitting the use of hydroxyethyl starch and by selecting the platelet collection computer program rather than the white cell collection program. Using that chamber, an average of 4.3 ± 1.8 times 1011 platelets was collected in 90 minutes (56% collection efficiency; n = 31). Leukocyte contamination of platelets was greater using the larger chambers. Infusion of autologous platelets labeled with 51Cr demonstrated a 70 percent average recovery and a mean survival of 9.1 days (n = 10). Seven nonalloimmunized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were transfused with platelets collected using the prototype cell separator and an average of 86 percent of the expected number of platelets was present in the circulation 2 hours after transfusion with 63 percent of the cells remaining in the circulation at 24 hours. Template bleeding times were corrected in six of seven recipients following transfusion, and hemostasis was achieved in three bleeding recipients. Therapeutically useful numbers of functionally effective platelets can be collected using this blood processing instrument.  相似文献   

14.
刘晓  许岚  谢如锋  夏卫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23-224,228
目的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在保存期不同时间段溶血性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制定该制品溶血性指标在保存期末的内控标准,以保证提供临床合格的血液制品。方法用3家不同厂家的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对90例全血进行去白,制备成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分别在第0天、第7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3家不同厂家的去白滤器制备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其游离血红蛋白数值(g/L)在第0天、第7天和第35天分别为0.13±0.08、0.06±0.05、0.09±0.06;0.69±0.28、0.72±0.30、0.65±0.24和1.03±0.36、1.18±0.38、1.05±0.38。结论通过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在保存期不同时间段溶血性指标的检测,分析影响该制品溶血的因素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婴儿ABO血型的鉴定及应用于临床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6个月内婴儿ABO血型正确定型方法及影响因素,采用常规血清学法、凝胶柱法及PCR-SSP3种方法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婴儿ABO血型结果不符的33例中,常规血清学方法32例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1例是由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所致的假相合。凝胶柱法可正确定型27例,正确率84.4%。PCR-SSP法可对所有标本做出正确定型。凝胶柱法与PCR-SSP法有显性差异。结论: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ABO血型鉴定,推荐采用凝胶柱技术。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相符的婴儿输血采用同型输注,但若婴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到类B抗原引起的假相合。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的婴儿输血时使用O型洗涤红细胞等成分血,待PCR-SSP法分型结果做出后,改为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16.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拟行CAR-T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健康供者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的变化,探讨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因素以更好的提高采集效率。方法使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22例健康供者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于采集前,采集后即刻抽取血样,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 cell)、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血小板(PLT)计数,分析采集前后血细胞变化情况。同时将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采集时间、白膜泵出量、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单次循环量、总循环量等与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NC)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健康供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计数较采集前有所下降(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采集前MNC、单次收集量以及循环次数与终产品MNC密切相关(P均<0.05);而年龄、身高、体重、BMI、全身循环血量、流速与终产品MNC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为保障患者及供者的健康水平,针对不同的被采集者应制定个体化的采集方案;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以及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是影响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系统之间血糖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按照NCCLS EP9-A2文件的要求,以检测系统1(X):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1模块,迈克试剂,C.f.a.s.校准品和BIO-RAD质控品作为目标检测系统,检测系统2(Y1)和检测系统3(Y2)作为比较检测系统,在各检测系统中通过检测患者血葡萄糖水平来计算比较检测系统和目标检测系统之间的相对偏差(SE%),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各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各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明显相关(r2〉0.95),测定结果偏倚评估临床可接受。结论血糖检测结果在该院3套检测系统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56-60岁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安全实施推广高龄献血者的招募保留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者的资料,将18-55岁献血人群为对照组,56-6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献血次数、性别、献血频率、献血量选择、延迟献血率、献血不良反应率等特征。结果观察期间年龄在56-60岁之间献血者共4 134名参加登记献血,其中男2 692名,女1 442名,共计登记献血次数为5 916人次,登记献血频率(5 916/4 134,1.431)高于对照组的(1 220 889/1 176 193,1.038),且每年献血人次逐年增加;400 mL献血量比(3 937/1 979, 1.989)显著低于对照组(1 070 718/150 171, 7.130);延迟献血率和献血反应发生率与18-55岁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既往无献血反应的56-60周岁献血者继续献血是安全的,其献血量逐年增多,针对这部分人群的献血动员招募是我国献血人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该人群的献血行为特征,制定精准的献血招募保留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探讨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为全相合或1~3位点不合,其中ABO主要不合13例,次要不合7例,ABO血型相合9例。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的干细胞采集程序对ABO血型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结果 ABO血型主要不合、次要不合及血型相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品终体积为(59.11±1.19)ml,单个核细胞(MNC)采集物、MNC比例、CD34+细胞、RBC含量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仅对供者安全,而且采集产品中造血干细胞浓度较高,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污染较少,不需要去除红细胞和血浆,可安全地用于ABO血型不合的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