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金匱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說:“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給后世指出了一条治疗水肿的重要法则,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家所遵循着。为什么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而腰以下肿和腰以上肿又是指什么病?《金匱》,没有明确記載。作为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則,这一条有必要提出分析討論的。(一)  相似文献   

2.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治水宜理气     
水肿病,在其治法上,历代医家所论甚多。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及健脾利水,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水气》篇)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之训,已为千古不易之定论,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似乎不容怀疑。思之既久,反复诵读,体会再三,始觉并非如此。继而通过临床,细心体察,亦不尽然。现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对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前人治疗水肿,认为腰以上肿,发病急,病程短,肿势盛,多为阳水;而腰以下肿,起  相似文献   

5.
水肿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医者多以宣发、健脾、温阳、通利三焦为其证治之原则。《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总结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组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血证论》“淤血化水,亦发水  相似文献   

6.
发汗与利小便,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重要方法。《金匮·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笔者以为仲景此语,乃是示人以“因势利导”之意,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与“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据笔者实践体会,发汗与利小便二法并施,对急  相似文献   

7.
谈水肿证治     
<正> 治疗水肿,《内经》提出发汗攻下利小便三法,张仲景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后世增补了健脾、补肾、助阳、除湿及攻补兼施诸法。兹就临证分型治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匮》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仲景治疗水气病的一般原则。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这一治疗原则,只宜于水气病的实证。笔者认为,发汗、利小便不仅宜于水气病实证,亦适用于水气病虚证,理由如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责之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水湿,肾之气化不行等,以致人体水液输布、代谢失常,水停泛滥,而见水肿、尿少等证。其治疗当注重调理肺、脾、肾三脏,促使人体水液输布、代谢恢复正常。发汗、利小便即是为此而设。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肺失宣降者。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文君 《河南中医》2009,29(5):422-423
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的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仲景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发汗、利尿及攻下逐水的治则,即"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结合临床,本文提出仲景论治水气病的特色有:因势利导、不伤正气、养护脾胃、顾护阴液、重视温阳、兼顾脏腑特点、畅通气机、不忘理血。  相似文献   

12.
水肿一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风水、石水、涌水的症候和“平治权衡”、“开鬼门,洁净腑去苑陈莝”的治疗法则。用发汗、利小便,攻逐之法去治疗水肿。至汉张仲景则根据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并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元以前多以此为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水肿之大法。金元以后,对水肿的辨证有所发展,特别是朱丹溪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治水当审肺脾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锦海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3,18(1):F003-F004
水肿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肿胀》言之最详 ,其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故水肿皆责之于肺脾肾 ,以肺者多因感受外邪 ,失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者多因外感内伤 ,而运化失司不能制水。肾者多因劳倦内伤而失开阖。水肿的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 ,开鬼门 ,洁净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更为具体指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古籍也记有麻黄连…  相似文献   

14.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金匮》水气病的总治则。然而,《金匮》对水气病辨证施治所用药方,则几乎皆与此治则不合。一、上下悉肿但发其汗,黄汗病“四肢头面肿”,说明并非只腰以上肿,理当汗利兼施,但桂枝加黄芪汤方后云:“温服,取微汗”。可见,黄汗病服本方只欲使全身汗出。此外,越婢汤、杏子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及芪芍桂酒汤所主病证,几乎都是上下悉肿,但其作用皆与本方同。二、上下悉肿但利小便。皮水“胕肿”,即皮  相似文献   

15.
"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的经典之法。通过宣肺发汗,通利小便,停留于体的水分,能随汗排出或从小便排出。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具体准则。慢性肾功能衰竭本为脾肾虚衰,浊毒潴留,属水肿范畴。遵循开鬼门,洁净府这一准则,辨证施治时灵活运用宣肺发汗、通利小便及通腹泻浊等方法,使肺气升降正常,三焦气机通顺,邪毒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6.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17.
王立能  刘楠  赵有强  刘强  宁玲  陶抒媱  李青 《新中医》2017,49(2):169-170
<正>常见水气病的治疗大法有发汗法、利小便法、调血法等,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对发于气分的水气病却用一句话"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来点出其治疗大法。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气分水肿、饮病的另一种治法,即疏通气机,调理阴阳。同时,其又未局限于指导水气病气分的论治。临床上,常有对"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进行临证发微者。1肺胃通行,欲升先降,咳自平之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饮,在里偏上之支饮,在里偏下之痰饮,在里位于两胁之悬饮;水气病可分为:在表之风水、皮水,在里偏上之正水,在里偏下之石水,水阻气机兼有表虚之黄汗。痰饮病的治疗重在温化水饮,使邪气转化为正常津液;水气病的治疗重在祛除水邪,水去则正自安。同时也不应该拘泥,痰饮病与水气病可相兼存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为二者共同的治疗原则,只不过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9.
水肿一证,《金匮·水气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等,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以及“当下之”三项治疗常法。临床所见,多有久用常法而证不减者。笔者十余年来用常法治之不效者,则变法治之,每能应手。一、逐淤水肿之产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引起,在病变过程中亦常与淤血互为因果。《金匮·水气篇》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