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公众认知形象。其中纸质媒体以其时间偏向特质贡献了不同于新媒体的特征面向。本文从建筑批评核心区域的划定,场域特征,批评主体圈层等方面对纸质媒体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2)
文章以媒介场域视角切入,将建筑媒体理解为一种关系的构筑与文化生态的维持线索,以建筑师、建筑批评、国际交往与影响力构建这三个典型领域深入研究建筑媒体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关联式图景,以此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当代建筑专业场域的建立与动态发展的过程,提供了观察当代中国建筑的独特路径。之所以引入媒介场域的视角,一方面,是因为媒介传播与建筑师及其思想观念始终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媒介场域视角是考察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历程演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4.
曹海婴  杜春宇 《建筑师》2017,(4):111-114
本文通过辨析传媒和社会发展对建筑批评的影响,发现在当下通过建筑批评构建绝对的建筑准则和价值是困难的。进而借助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指出建筑批评的意义不只在于发现建筑价值,还在于其在建筑再生产的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当建筑批评以否定性的态度,寻求有别于惯常建筑认知的差异性,并运用图构建人们心智中的建筑"理念型",这时的建筑批评将能够开启新的建筑再生产进程。  相似文献   

5.
自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以来,与建筑理论一样.建筑批评经历了从历史批评、艺术批评到智性批评.又进入哲学和文化批评的阶段。建筑批评与建筑的历史演变十分密切.建筑批评反映了建筑的这种演变,尤其是反映重大的历史变化。20世纪的建筑经历了十分重大的转型.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随着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以来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  相似文献   

6.
王家浩 《新建筑》2009,(1):14-17
将建筑展出置于建筑学、建筑物、建筑师、艺术、市场、传媒等相互交织的场域中,并引发一些潜在的命题,以此论述了“展出之于建筑”的特殊性。兼而考察了近10年来在中国建筑展出的整体状况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以及建筑展出的意图、方法和意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批评三位一体,是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建筑批评学发展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且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土建筑批评体系的研究,指出其中不足,进而总结出建立本土化建筑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建筑批评有什么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现状,指出建筑批评在建筑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分析有价值的批评缺乏的原因,并得出"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系统梳理当前建筑与景观形态整合中的三种方法:意境同构、原型同构、场域同构,并进一步剖析其语汇特征加以例证。意境同构传达了当代建筑形态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原型同构则以对立统一为原型达成纪念性、象征性和神圣性,以极端差异化的形态对比获得富有张力的平衡。场域同构以地形学概念为前提将景观与建筑的形态进行一体化操作,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要素设计的双重突破。  相似文献   

10.
建筑批评的环境与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千里 《新建筑》2001,(1):53-55
建筑批评是建筑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国当代建筑批语产落后的原因既有理论与方法的,又有批评环境的。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离不开健康的批评环境和欢迎批评、尊重批评的氛围;而营造客中环境和氛围,又有赖于批评对自身功能与目标的正确定位。我们应当更广泛、更牢固地树立一种真正属于“建筑”的批评意识,以唤起整个社会对于建筑批评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12.
建筑批评在历史上主要源自美学,源自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同时,也从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理论得到借鉴。传统的建筑批评的风格分析、类型学研究和图像学方法已经受到挑战,当代建筑批评从哲学和其他学科领域汲取理论,借鉴并应用现象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后现代主义、解构等方面的理论作为范式。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建筑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有机建筑、地域创作等理论融入为寒地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由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多元统一。同时,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等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视角,该文以建筑形态地景化的设计趋势和当代寒地建筑创作为背景,将地景化及场域理论等与寒地建筑形态设计结合,应对寒地极端气候特殊的空间和景观环境,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寒地建筑体型消隐、模拟、混合的地景化重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筑场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场的物理、心理等方面效应的具体阐述,来加深对于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理解。从建筑场这一客观存在的层面,获得对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进一步认知。  相似文献   

15.
该文尝试解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中国都市中,建筑批评所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剖析当代建筑批评现象。并依据对于当代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的讨论将消费文化中建筑批评方法由表及里分为趣味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探讨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批评的不同方法,及其对当今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访谈由斯坦·艾伦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研究引入到对景观在建筑与城市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由此展开他近年关注的基础设施都市主义、地景建筑和场域建筑的理念,使景观成为衔接建筑与城市学的动态模型,同时结合当代城市复杂性和景观都市主义折射出的问题,提出将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宏观框架而建筑实体在这片场域中自然生长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刘海兵 《建筑结构》2021,51(15):后插1-后插2
建筑美术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美术院校专业课,但又因涉及到建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所以无法完全照搬.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审视建筑美术价值,对课程本身做出科学的定位.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场域,建筑美术课程主要存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提升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审美水平、鉴赏能力、人文素养等,促进美学价值在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施工等方面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石子滢  戴航  於振亚 《建筑学报》2023,(12):108-114
指出结构自性是结构形式产生的内在、生成性因素,并与结构内力场秩序直接关联;将这个思维拓展到建筑形态设计之中,提出了一种“内生外显”的设计策略:将外在的空间物理环境和建筑概念转化为受力场域,以场域内在的应力图像为图底,通过将内在的结构自性植入结构构件秩序,形成新的形态设计表达;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操作,展现了作为内在自性表达的结构应力图像与外部建筑形态的映射,验证了新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和诗歌构成了艺术体系的核心,在形象表达和图像作用的类比方面,当代建筑与艺术具有共性,建筑是社会、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在意识形态批评、价值批评、符号批评及方法论上具有相似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具有同一性。由于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扩展,建筑与诸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导致建筑批评必须从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20.
邢良坤陶艺馆实践式地探讨了风景区新建文化建筑对环境已有秩序的再梳理,以及对场所精神重心的再确定.邢良坤陶艺馆因为所处地域环境体系的多义关系.使得建筑师需要悬置建筑自身功能,对场域特征有所回应.通过对邢良坤陶艺馆建筑的分析,探讨建筑与环境、文脉的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形态和功能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