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一锅法自由基共聚分别制备了具有不同环氧含量的聚乙二醇化二元共聚物(PPG),探究了其作为有机预鞣剂与铝鞣剂之间的协同鞣制作用。结果表明,PPG与Al(Ⅲ)具有良好的结合鞣制效果,PPG预鞣能够有效提高铝鞣坯革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并且鞣制效果随共聚物环氧基含量的变大而增强。此外,环氧基可通过共价交联封闭胶原氨基,从而能够实现无盐浸酸作用。PPG-Al结合鞣制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使用铬鞣剂和中性盐,在清洁化制革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环氧蚕蛹油合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过氧醋酸溶液环氧化法和一步法相比,前者过程复杂,原料成本较高,操作安全性低;后者操作方便、成本降低,操作安全性高;特别是甲酸一步法不仅具有以上优点,而且克服了由于使用离子交换树脂而带来的种种问题;采用一步法制备的环氧蚕蛹油性质(碘价3.20左右,环氧值6.40%左右)能够满足聚氯乙烯增塑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1998年以前的研究中,报导了使用水溶性环氧化合物,可改善蚕丝染色性;用酸性染料得到浓染效果。同样,将环氧化物处理生丝和坯布,可以固着丝胶,这一事实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B酸离子液体1–(3–磺酸)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HSO3–(CH2)3–mim][HSO4])无溶剂条件下催化油酸甲酯环氧化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环氧油酸甲酯的环氧化率达到83.4%。热分析表明,此环氧油酸甲酯热氧化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可作为润滑油基础油。  相似文献   

5.
本发明是关于环氧化有机化合物,如脂肪酸酯和油脂的环氧化合物的制法,特别是在使用有机过酸的条件下经氧化而制造环氧化脂肪酸酯及油的方法,以及为实现本方法而设计的设备。环氧化脂肪酸酯及油现在是作为合成树脂(尤共是聚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而大量地使用了,这种环氧化酯及油不仅具有增塑  相似文献   

6.
韩卿  陈萍 《中国造纸》2003,22(5):5-7
绿液中Fe^2 的存在和绿液的澄清度对提高苛化后白泥的应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选择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对绿液进行氧化处理,可以降低Fe^2 的浓度,进而对提高苛化白泥的白度产生积极的影响;采用絮凝剂对绿液进行净化处理可除去其中的可絮凝性杂质,有利于改善苛化白泥的性能指标;苛化时使用的石灰质量及其粒度对苛化白泥的应用性能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阳离子化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阳离子化对棉织物喷墨印花质量的影响。棉织物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EPTAC)为处理剂,采用冷轧堆法进行预处理,使织物阳离子化。在未处理和阳离子他的两种棉织物上,使用四原色(CMYK)活性染料进行喷墨印花,研究增稠剂浓度、碱浓度和印花清晰度的效果。评定了织物得色量、轮廓清晰度、牢度性能、白地沾色程度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氧化菜籽油为原料,经废皮屑水解胶原改性制备皮革加脂剂.通过研究水解胶原用量、催化剂用量、三乙醇胺用量及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加脂剂加脂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为:胶原用量为环氧化油脂质量的10%;催化剂用量为环氧化油脂质量的3.0%左右;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控制在7.0~9.0 h之间;促进剂三乙醇胺用量为环氧化油脂质量的0.5%~1.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非极性、极性溶剂(包括质子型和非质子型)中环氧氯丙烷与三乙胺的反应,分析了溶剂类型和极性对反应速度和环氧值的影响,并考察了在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溶剂的作用.结果表明:非质子型极性溶剂的效果最好,质子型极性溶剂对环氧基的破坏作用最大;在非极性溶剂中反应缓慢,提高温度可以降低溶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环氧聚醚接枝于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制备环氧化聚苯乙烯微球,研究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溶胀时间、反应体系、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微球环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溶剂用二氧六环,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5 h,溶胀时间4 h,胺基担载量2.1 mmol NH2/g 时反应的环氧基固载量达到最大,最大环氧基担载量可达1.59 mmol/g.并用该环氧微球作为载体,对果胶酶进行固定化,研究微球吸附温度、吸附pH值、吸附时间对果胶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得到活力较高的固定化果胶酶,酶活力回收率约为56.4%,最适反应温度由游离酶的50℃上升至65℃,最适pH由游离酶的3.5升至4.5,Km值由游离酶的5.14 g/L降低为3.11g/L.操作稳定性很强,连续使用10批次,酶活仍为77%.  相似文献   

11.
硫酸铝催化玉米油环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氧植物油是一种新型无毒增塑剂;玉米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制备环氧植物油良好原料。该实验以硫酸铝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玉米油,研究反应时间、甲酸用量、双氧水用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玉米油30 g、甲酸用量11 ml、双氧水用量35 ml、硫酸铝用量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 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环氧值达6.3%。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过甲酸制备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甲酸浓度和过氧化氢用量对活性氧转化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过甲酸活性氧含量先升高,然后降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过甲酸的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同时提高;随甲酸浓度的增加,过甲酸活性氧含量升高;随过氧化氢用量的增加,过甲酸活性氧含量几乎成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油剂的抗氧化和热稳定性,运用烘箱加速氧化法模拟实际纤维生产过程中油酯使用的热温环境,通过酸值、过氧化值、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添加了5种酚类抗氧剂的季戊四醇油酸酯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剂的加入可改善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减少热分解发烟量,有效提高纺丝油剂的抗氧化性能;抗氧剂的添加可显著抑制油酯受热后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升高,且抗氧化剂A的效果最好。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表明:抗氧剂A在油酯中的添加量为0.4%∽1.0%时作用效果最佳,其热重曲线中质量损失50%的分解温度提高13.23℃,氧化诱导温度提高了39 ℃。  相似文献   

14.
以磷钨酸为催化剂,考察了乳化剂季铵盐的种类对合成环氧大豆油的影响。其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效果相对较好。结合磷钨酸的催化性能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乳化性能,实现大豆油的高效环氧化,且易溶于反应体系的磷钨酸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可原位生成不溶的磷钨酸季铵盐固体,易于与产物分离。此外,也考察了反应温度、甲酸用量、双氧水用量、磷钨酸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总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合成环氧大豆油的影响。在大豆油:甲酸:双氧水:磷钨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 0.12: 1.20: 0.0062: 0.002(以大豆油的质量为基准),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h的优化条件下,合成的环氧大豆油环氧值为6.15% ,碘值为2.46%。经FT-IR表征,大豆油的不饱和键已基本转化为环氧大豆油的环氧基团。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ce of iron(II) in beta-glucan in solution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which further oxidises the polysaccharide. This degrad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the presence of a reducing agent, such as ascorbic aci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the iron(II) concentration on the hydroxyl radical-mediated degradation of beta-glucan and identified the intermediate speci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An increase in the iron(II) concentration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grad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reducing agent (ascorbic acid), while in the mere presence of iron(II) it accelerates the degradation. The addition of catal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prevented the hydroxyl radical driven-degradation of beta-glucan induced by iron(II) or ascorbic acid/iron(II), demonstr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superoxide and hydrogen peroxide in the hydroxyl radical formation. SOD, which catalyses the dismutation of superoxide into hydrogen peroxide, should have stimulated the formation of radicals, since these radicals are generated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hydrogen peroxide and iron(II).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ypothesis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hibition of beta-glucan degradation by superoxide dismutase.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油橄榄果出油率、改善初榨橄榄油(VOO)品质,以甘肃陇南主栽的成熟度为7的莱星品种油橄榄鲜果为原料,考察压榨过程中新鲜橄榄叶(0、3%、5%)和复合果胶酶(0、0.01%、0.02%)添加量(以油橄榄果质量计)对油橄榄果出油率和VOO色泽、叶绿素含量、基本理化性质、总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新鲜橄榄叶可提高出油率及总酚含量,降低酸值,但色泽加深,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值升高;添加适量的复合果胶酶在提高出油率的同时,VOO的总酚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值降低,但酸值升高,色泽加深;压榨过程中添加新鲜橄榄叶和复合果胶酶对VOO脂肪酸组成没有影响,但对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棕榈烯酸等主要脂肪酸含量有一定影响。在压榨制取VOO时添加适量的新鲜橄榄叶与复合果胶酶可提高出油率,获得富含多酚的VOO。  相似文献   

17.
杨虎清  吴峰华 《食品科学》2010,31(12):274-278
研究不同温度(2、12、22、32℃)贮藏过程中山核桃过氧化值、酸价及感官品质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在Arrhenius 动力学方程基础上,建立过氧化值和酸价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和控制贮藏过程中山核桃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新鲜山核桃的过氧化值和酸价随着贮藏时间的延 长而增加,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迅速,其感官品质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一级化学反应模型和Arrhenius 方程对过氧化值和酸价变化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建立的山核桃货架期预测值准确率达到± 10% 以内,可根据过氧化值、酸价在2~32℃范围内,对山核桃的氧化货架寿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食用油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以及不同仪器间的模型共享,能够提高模型利用率,可以满足食用油行业的发展需要。针对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两个指标的模型转移问题,主要采用斜率截距校正算法,结合主仪器上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针对从仪器上的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进行了模型转移研究。研究表明,斜率截距校正算法在同为光纤探头扫描的实验仪器VERTEX 70和AntarisⅡ(光纤探头部件)间有较好线性度与效果,其酸值和过氧化值的预测均方差从54.675 6和1 912.219 4,分别下降到了0.441 9和6.752。斜率截距校正算法在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指标上对相同原理的仪器转移效果较好,并且食用油酸值的校正效果好于过氧化值校正效果。该研究结果对于食用油品质的快速分析模型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原松花粉为试材,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其杀菌效果、脂肪酶活力、脂质氧化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破壁松花粉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色泽、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可显著降低松花粉中微生物含量,且辐照剂量越大,杀菌效果越显著;菌落总数、霉菌酵母数和大肠菌群的D10值分别为2.20、1.95和1.84 kGy;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松花粉中脂肪酶活力、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当辐照剂量为8 kGy时,脂肪酶灭活率为53.52%,类胡萝卜素保留率为60.81%,游离脂肪酸含量为1.38 mg/kg,过氧化值为0.46 meq/kg;此外,8 kGy剂量辐照对松花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在加速氧化过程中,破壁松花粉的色泽无明显变化,过氧化值、己醛和己酸含量增幅不大。表明8 kGy电子束辐照对松花粉营养品质影响不大,并能有效杀灭微生物,抑制脂质氧化,提高产品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光度法测定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过氧化苯甲酰的氧化性,将Fe2+氧化成Fe3+,生成的Fe3+与硫氰酸盐在酸性乙醇介质中发生显色反应,建立小麦粉违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检测新方法.对该方法进行试验条件研究,包括光谱吸收曲线、反应介质、酸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Fe2浓度、KSCN浓度、共存干扰物质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最佳试验条件下,过氧化苯甲酰线性范围0.1~15 mg/L,相关系数R2=0.999 4,505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2.136 5×104 L·mol-1·cm-1,检出限0.025 mg/L.利用该方法对市售小麦粉样品进行测定,回收率在97.2%~104.4%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