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次引来能否进课堂的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本文是一篇写给教育部的建议信,也是一篇值得回味的文章,写于2006年,倡议珠算尽早回归课堂,这不仅是保护传承的需要,更是为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需要。也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坚定的支持者的配合下,2010年秋季出版的上海小学《数学》课本里增写了认识算盘一节,尽管这不是珠算界所希望的真正将珠算纳入课堂的涵义,但毕竞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走出了弘扬珠算文化的第一步,虽是一个不大的进步,也是一个重视珠算实际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严敦杰先生(1917—1988)是我国科学史界的老前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数学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珠算史学上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珠算界所瞩目;他的业绩和精神为中国珠算界所铭记。在我国第一部大型珠算工具书《中国珠算大全》中,严敦杰先生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位现代专家学者,赫然列入“历代珠算人物”门类中。作为他的学生,我欣慰和感动珠算界对严先生的推誉,谨以本文与珠算界朋友一道缅怀严敦杰先生。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们要来说说最有意思的关于算盘子的话题了,这个话题的提起是在一次极不经意的阅读中引发的,阅读的杂志名称叫做《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因为该期杂志上发表了我的一篇徽州文化方面的文章.因此看得更仔细一些,由此读到了张慧冲先生的《五、六月间齐云山有花果植物》,以一介门外汉的目光惊讶地获悉这么一个与珠算界与算盘子有关的信息:在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齐云山上.  相似文献   

4.
突然收到日本石川敬先生代表日本珠算史研究学会所发的“讣报”,使我顿时感到无限的悲哀。珠算史权威学者铃木久男先生于2005年9月12日上午5时47分(日本时间)与世长辞!我国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日本友人,我失去了一位挚友。这不仅是日本珠算界的一大损失,而且是国际珠算界的一大损失!我为珠算界失去一位权威学者而哭!  相似文献   

5.
珠算专家朱永远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珠算技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70年代后期与其胞兄、中国珠算协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朱永茂先生一起,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早期珠算活动,堪称"珠界二朱"。朱永远先生一直默默无闻承担着我国珠算界一些重大事件的文秘工作,被称为珠界"金笔杆子"。1979年10月,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之际,他作为大会秘书处人员,亲历了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的经过。在纪念中国珠算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本刊特刊登珠算专家朱永远先生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23日)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领导:去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珠算界和中国数学史界的大喜事。得到这个消息,我和各位同仁一样,十分振奋,在第一时间发出了贺信。珠算申遗成功,说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珠算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但是,弘扬珠算文化,让世界人民认识珠算,仍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铃木久男先生是中国珠算界的老朋友,他是知名的珠算史学者、专家,一生热爱教育与珠算事业,他治学严谨,待人诚恳,深得中日珠算人士的尊敬。  相似文献   

8.
王元 《数学通报》2002,(12):F002-F002,1
“中国图书商报”编辑部要我为刚出版的“陈省身文集”写一篇简短书评 .这实在不敢当 .但我还是乐于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我学习“文集”的体会 ,与读者共同交流讨论 .中国近代数学研究 ,起步还不到百年 ,从无到有 ,进步可观 ,应该认真研究与总结 ,尤其研究那些既对数学本身 ,又对中国数学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领袖数学家 ,更为重要 .陈先生无疑是其中之一 .为此我对陈先生的科普著作及讲话 ,一直非常关注并认真思考 .1 989年 ,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陈省身文选” ,使我们能系统了解他的经历与工作梗概 .这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比“…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8月16日是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珠算协会副会长、中国珠算协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珠算学家姜士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姜士贤先生是我父亲华印椿的挚友,共同的理想让他们在一起为中国珠算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抚今追昔,深切地怀念这位中国珠算界的先贤。  相似文献   

10.
正近读朱永远先生新作《永远的珠算》后,又有新的感悟和启发,道一句"辛苦了!"感叹曰"珠坛幸甚!"这是作者继《星光》之后的又一力作。中国珠算界恐怕无人不知"珠坛二朱"——朱永茂、朱永远兄弟。因为在中国珠算协会成立时,这兄弟俩便已成名,没想到的是他们兄弟俩成为了我在珠算界交往较多的挚友。  相似文献   

11.
倘若说,1986年9月18日在安徽省屯溪市隆重举办的有百位中外珠算界、数学界专家学者莅会的“纪念程大位逝世380周年学术讨论会”,还只是修缮了程大位故居、出版了《算法纂要校释》、翻开了“程大位和珠算文化研究”这篇大文章序言的话;那么,20年后的2006年9月18日,我们又将以更大的规模在安徽省黄山市来举办有400位中外珠算界、数学界专家学者和珠心算选手莅会的“纪念程大位逝世400周年国际珠算心算学术研讨会”及其系列纪念活动,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珠算与珠心算》杂志自2002年8月由《黑龙江珠算》改名创刊以来,秉承“传播启智科学,开发人脑功能”这一特殊使命,致力于珠算与珠心算的传播与发展,已经成为面向全球宣传珠算心算科学的专业期刊。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适应珠算心算事业的发展需要,2004年8月30日,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批准珠算与珠心算编辑部更名为杂志社,这是珠算界的幸事。值此杂志社成立和正式挂牌之际,我们借本刊向海内外读者和给予本刊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以及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3.
<正>"陶谷新村19号",冠名为"村",这与数不清的农村什么"村"毫无关系。这是什么地方?是中国珠算泰斗华印椿先生终生居住的地方;是珠算界名流学者常来常往的地方;是日后的中国珠算协会筹委会主任华印椿先生指导全国珠算事业从分散到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华印椿出发,不远千里奔赴桂林参加桂林珠算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眼已经三年。珠算申遗成功,是珠算界的大事件。借力东风,我们珠算界抓住这一次机遇,保护、传承、发展珠算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些,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刊《珠算与珠心算》中屡有报道。作为一位珠算爱好者,我愿对为珠算事业做出贡献的古今中外的知名的、无名的,以及致力于珠算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感戴之心。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是在一九九0年创办的。学校为办出特色,十分重视珠算教学,明确提出了“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字,做一篇好文章,记一本好帐”的要求,充分发挥珠算教师和班主任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便珠算教学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中国珠算教育问题研究会会长大谷茂义先生,给本刊发来一篇题为建议创建"中日珠算论坛"交流平台的文章。文中,大谷茂义先生对中国珠算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列举出该会成立以来与中国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诚恳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创建"中日珠算论坛"交流平台,促进珠算文化在两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以下是大谷茂义先生的稿件译文,现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上海珠算界教育界人士已就推进这个东方大都市的珠算式心算教学达成共识:摆正珠算式心算与其他文化知识学习的关系,坚决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试点的同时壮大教师骨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这是最近另开的上海市珠算界教育界人士座谈会上透露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一些国内资历较深的珠算专家,多半是打七珠大算盘起家的,因此对三指拨珠指法造诣很深,而对二指拨珠指法的研究不多。广览众多珠算专著,除了殷长生先生主编的《怎样打好算盘》等少数著作以外,几乎干篇一律,就那么几着。指法是与拨珠速度密切相关的,大有研究的必要。本文只是引玉之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毛胜利  杜淑娟 《珠算》2002,(4):22-22
常言道,“珠算好学,位难定。”对珠算加减算来说,数位是固定的,只要“数位对齐,同位相加减”就行了。这里所指的“位难定”,主要是指珠算乘除法。正是由于一般人对珠算乘除法的定位不得其法,才产生对珠算乘除算的畏难心理。其实,只要熟练掌握了珠算乘除法的定位规律,珠算乘除法就会变得象珠算加减算那样简单。实际上,珠算乘除法也就是变向的加减算,只不过须知道在算盘哪一档位上进行加减算,这就是珠算乘除法定位的问题。笔根据多年《珠算》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珠算乘除法定位这一教学难点,深入研究,现有一些教学心得,整理成,来与广大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与中国珠算界20多年来的交流体验中,使我认识到,对于珠算指导存在"无过错责任"这一课题。在日本的大辞典《广辞苑》中,对于"无过错责任"是这样定义的:"不论是否存有故意或者过错都要承担责任。"我想这如果应用到珠算指导的场面,情形应该是这样的:珠算指导者不能对学生的进步慢、记性不好,或是因为学生是智障儿童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推卸责任,这应归属于指导者指导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