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强  刘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1):2632-2634
文章对近年关于证结构研究的部分观点提出新的思考:①证的结构无"显"与"隐"之分,病的机与证也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②将证"分解"为"证素"、"机素"、"机元"等"最小单元",是由逻辑学错误产生的伪概念;③中医不应丢掉辨证谈"体质";中医证结构包括"体质","中医体质分类"实际上只是几种常见证的列举。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中医文献,对病机的定义、组成要素和分类进行了论证,认为病机是指病因与证候之间、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医理论解释,分别称为病因证候病机、证候证候病机和证候症状病机;病机是一个论证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3个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3.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贾海忠 《中医杂志》2011,(17):1441-1443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临床中自然状态下,存在多少种基本证候,每个证候具体包含哪些症,至今没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基本证候分类研究方法,致使有关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没有坚实可靠的标准作支撑。本文在探讨证的本质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中医"基本症"体系和中医"基本症集(基本证候)"体系的方法,以及如何比较不同证候体系优劣的方法。以期使中医研究从"松软根基"走上"坚实根基",作为发展中医的突破口,使中医研究从"证实中医"走向"发展中医"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证的特征及对证本质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 ,即证候 ,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 ,它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 ,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 ,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 ,是辨证论治的前提。探讨证的本质 ,首先要了解中医概念里“证”的几个基本特征。1 证的基本特征1.1 证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即可辨性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 ,病位都在肝 ,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现代中医对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了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6.
证候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上世纪50年代开启了证候研究的序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证本质研究、证规范化研究以及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其中以证本质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将证本质研究以时间为纵轴分为4个阶段来回顾与分析,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机体电磁辐射理论提出中医证候假说,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疾病的治疗上,辨证论治不是针对单一症施治,而是针对一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症"的整体施治,因而辨证论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候治疗。中医治病多采用复方,它兼顾了证候的内在联系即病机,在实践上就不仅针对了证候,而且也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理。所以,辨证论治就不但对证候有效,也会对疾病有效。时间与空间具有不可分性,故"证中有病,病中有证"。"方"的具体应用是根据"证"来确定的,而不是依据"症"和"病"确定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就可以选用相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反之亦然。《伤寒论》中的"病""证""症"的内涵之间存在交叉与独立,"方"的选择应用是依据"证"的不同而最终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质量量表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备受关注,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工具.中医的病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常见病、慢性病在病程进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元的病机、复杂的证候,而且其中的病机与证候也在不断地演变中.以往多元证候的固有量表很难满足临床病机演变的需求,不能灵活运用于临床.中医基本证候是组成临床复杂证候的最小单元,以...  相似文献   

9.
依从于传统辨证体系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难以达到规范化的目的,进而从病机的角度,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及其辨证思想。病机证素是指构成某种疾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它能概括、体现该证候的病理特征,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和辨证的核心,可使复杂证候简单化;通过病机证素的兼夹组合,以不变应多变,从而适应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复杂局面。病机证素源自"审证求机",审证求机的核心则是求病理因素,而病理因素数量有限,内容清晰,易于达到规范化要求。病机证素辨证思想为解决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证候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1],其中病性是由病因、病机总结而得来[2]。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证候”研究应首要继承的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理念[3-4],由此“证候要素”概念被提出,即“证候要素”是指组成“证”的主要元素,“证候要素”是支持辨证的基本单元,是辨证体系的核心。中医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临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将自然环境、患者正气强弱、疾病特点等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5]。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探索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法新体系。方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进行提取。结果: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结论: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的提取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文锋教授创立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中医辨证学的重大发展。"证素"即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每一证素都有一定的症状、体征等"证候",根据证候,可以辨别证素。明确了证素,便可组合成"证名",因而证素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为使证素辨证的方法与内容广为普及,特将其编成歌诀,使学者如同背诵方歌一样,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证候是辨证的依据,每个临床表现对多项证素或证型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对于某证素或证型的诊断,各证候所起的作用并不均等。根据病理信息的辨证意义,可将症状区分为必有症、特征症、常见症、一般症、或见症、否定症等。根据证候的不同属性,可拟定各证素所见证候的权重分配,确定各症状对各证型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4.
欲辨证准确,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整合成证名的思维规律。症状规范应明确证、症状、体征、证候等概念,认识中医获取证候的特色,正确诠释、理解症状。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于血分病证的论述内容详尽,理法方药俱全。张仲景从血分病证与六经传变的关系上,揭示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出血是血分病证的主症,针对邪热亢盛与虚寒不固的不同病机,张仲景确立了大力祛邪、温补里虚或正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症状与证候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症状在临床是疾病现象,是不依赖医生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与病人自身感受密切相关;在书面,是主体理论,从一般意义反映某种疾病性质。病机是疾病本质,临床疾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不是机械的线性关系,把握本质需要认知症状内涵的病机意义值,使症状从自然客观转化为带有主体认知逻辑的证候标识。证候标识是证候病机的证据,由病机要素标识、病标识有机构成。症状的病机要素标识意义是最基本的,根据其与病机的关系,可分为正值症状和负值症状。症状和证候标识存在主次关系、同异关系和多样关系、归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阳明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而言:阳明经以阳热燥气为用、多气多血,阳明从化以中见为常;从病机而论: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最盛的极期阶段,按证候性质来说多属于里热实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实热证和虚寒证两大类,而实热又分为邪热、湿热、血热三大类。  相似文献   

18.
阳明中寒证之固瘕是以泄泻为主并伴有全身寒性症状的长病程疾病,肠中必有硬便结滞;其病机为胃阳不足,中寒结聚,水谷的腐熟、传导失常,治以温阳导滞。提示辨治泄泻为主诉的疾病应先分清病位,对内有实邪者应采取"通因通用"法。  相似文献   

19.
辨证标准的基本要素与构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辨证标准的建立必须对辨证的基本要素和构成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辨证的依据是医师收集的辨证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精神状态和发病时间、发病诱因、病史等其他信息。症状包括单一性症状、复合性症状、概括性症状,以及反映症状的相互关系、特点、程度、病程等。这些症状所含的辨证信息和意义是不同的,不等价的。正确分解这些症状,准确界定,对于辨证论治规范化、标准化是必须的。症状具有辨证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单一的、多维的,或不明显的(潜值),一些具有潜值的症状共同出现时,可以形成具有明显辨证意义的“新值”。辨证主要由辨病邪、辨病性、辨病位等三个要素构成,辨证还要求辨标本缓急、辨病势和辨真伪。  相似文献   

20.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