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中医脉学的创始人,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盛誉.其医学思想至今仍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而他提出的"六不治"更为医学者所熟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兹以现代医学观点简单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代医学发展史中,由于声誉卓著、影响深广的医学宗师,具有不同的学术体系和临证治法专擅,习读中医古今临床名著,理解其学术流派的主旋律十分必要.人所共知的,如"金元四大家",指的是金元时期(1115-1368)最有代表性的四位医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  相似文献   

3.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六节藏象论》,发现教材对“肝为罢极之本”的解释颇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查阅古今有关文献,细审原文医旨与各家疏注,悟出新解,特撰此文以飨同仁。”《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相似文献   

4.
蒙药苏格木勒-7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蒙药苏格木勒-7的药效.方法:对蒙药苏格木勒-7进行耐缺氧实验、抗疲劳实验、抗脂质过氧化实验及利尿实验.结果:苏格木勒-7可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游泳时间;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明显增加大鼠尿量.结论:蒙药苏格木勒-7具有一定的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及抗自由基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归六黄汤作为中国传统经典名方之一,自金元以来被各大医学名家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当归六黄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梳理,发现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相关通路的激活等途径发挥抗炎及抗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减弱炎症信号以及细胞外基质聚集,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此外,关于当归六黄汤在呼吸系统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但对其机制并未进行深入探索。当归六黄汤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汗证,且在治疗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呼吸道等疾病上有明显疗效。故对其近年的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临床实践应用进行综述,为当归六黄汤后续发展提供具有价值性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在医学技术尚相当落后的春秋时代,经历坎坷的孔老夫子却能年过古稀?其原因就是他养生有法,健身有术。  相似文献   

7.
文竹  建宇 《光明中医》2009,24(1):116-116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系明·岳甫嘉所撰,其内有一病案:"一新安友人来谒,求治病,并求种子方.予见其年逾四十,形体孱弱如不胜衣,诊其脉,六部俱微缓无力……自言无医不投……,向服滋阴地黄丸,后服八味地黄丸,俱无效.  相似文献   

8.
"用寒远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详述了六气司天之政气化规律后,先后六次强调了"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足见其重要性,是一种不变应万变的原则,反映了无论流年运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应该以此原则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  相似文献   

9.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6,26(10):25-25
一般人所担忧的,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病有六种不易治的情况。骄横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把身体看得轻而把财物看得重,是二不治;对衣服食物不能调适,是三不治;气血错乱,脏气不安,是四不治;身体瘦弱不能用药,是五不治;迷信巫祝不信医道,是六不治。  相似文献   

10.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11.
浅述祖国医学"六淫"与医疗气象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 ,中医认为此气候顺之为六气 ,逆之为六淫 ,六淫能使人体产生多种疾病。医疗气象学是科学工作者在对健康和疾病本质认识深化的基础上 ,由医学和气象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也可以说 ,医疗气象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为了保护人体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 ,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从现代科学标准来看 ,医疗气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而从中医“六淫”致病理论的发展来看 ,可谓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2.
一 中国医学史,不是"中国医学"的历史,而是医学在中国的历史.自古至今,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中医学、少数民族创造的民族医学、传自西方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近现代医学、肇始于中国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亘古未绝的中外医学交流等,各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跨入21世纪的中国医学是多元的,强调"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国家根本大法,维持着中国多元医学的和谐,不同医学体系的互补和交融,体现着中国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道教医学是传统中华医学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道教医学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将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总结探讨:第一,精气理论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第二,“脏腑之神”对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规律;第三,“奇经八脉”理论在道教得以发展,是道教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道教医学中对于“邪气”认识不仅包括六淫邪气,也包括自然界中无形的不正之气,如“精灵鬼怪”“三尸九虫”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理论学说;第五,自然因果规律致病因素为道教病因理论根本因素。以上五方面致病因素,既有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似之处,又有典型宗教色彩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传统道教医学病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六棱菊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棱菊属植物在民间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我国有3种,分别为六棱菊Laggera alata、假六棱菊L.inter-media和翼齿六棱菊L.pterodonta。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显示翼齿六棱菊(臭灵丹)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10余年来,对本属化学成分的研究已鉴定100余种化合物。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本属植物,作者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古今研究成果,参酌中西医学有关衰老和抗衰老大量文献资料,笔者编创本法。经5年多来自身实践和教练数百人的体会,表明其确具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良好作用。中老年  相似文献   

16.
考察复方锁阳胶囊的温肾助阳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海莲  黄秀梅  王宁萍 《中成药》2005,27(1):103-105
目的:考察复方锁阳胶囊的温肾助阳作用.方法: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皮下注射,造成肾阳虚动物模型,观察复方锁阳胶囊对肾阳虚小鼠的体温、体重、自发活动和低温游泳时间的影响及抗缺氧的作用.结果:复方锁阳胶囊能改善氢化可的松所致肾阳虚小鼠的体温、体重下降、自发活动减少;提高肾阳虚小鼠的低温游泳时间.并有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结论:复方锁阳胶囊具有温补肾阳作用:能促进生长、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丛葳 《光明中医》2016,(23):3395-3396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研究,以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糖尿病防治应用。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辨证论治,以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糖尿病防治始终。  相似文献   

18.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9.
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自汉初就扮演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中原医学通过丝绸之璐对西域地区乃至西方地区的医学产生了影响,同时中医学也吸收了西域的医学思想素材,使用原产于西域的药物方剂.通过总结晋唐医籍史料所能见到的西域相关内容,从西域原产道地药材、方剂、医学理论和医学文化等方面来考察研究丝绸之路在晋唐时期对...  相似文献   

20.
从中风病防治论"治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即脑卒中,发病率高而治愈率低,常遗留神志、语言、肢体功能的残障,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风病的诊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其发病率却也逐年上升,出现了越治越多的怪圈.神奇的祖国医学似有先见之明,早已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治神"理论,为走出这一怪圈指点了迷津.《素问·宝命全形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病为真…….""治神"是针治疾病的第一法则,也是各科临床行之有效治病法则.中风病防治必须遵循"治神"理论,其内容有"明神"、"调神"、"全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