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对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进行开颅手术)和B组(进行微创引流术),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非常突出,通过微创引流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同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对比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100例,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进行开颅手术,观察组50例进行微创引流手术. 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再出血发生率以及颅脑缺损发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12.67± 1.92),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43±1.39),明显更短(P<0.05). 观察组患者的再出血率(4%)和颅脑缺损发生率(0%)均较对照组的(18%、10%)明显更低(P<0.05).结论 与开颅术相比,微创引流术应用于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出血和颅脑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微创引流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适应症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颅脑CT扫描的结果为32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实施头颅部钻孔配合尿激酶引流的治疗.结果:32例患者均在术后3~7天拔管.其中,25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消失,6例患者尚有少量血肿残留但无明显占位效应.1例患者的血肿量增加.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具有安全可靠、治疗时间短、损伤较轻、效果明王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硬脑膜外血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7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观察组(6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给予微创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观察组长,其创伤程度、住院费用则较观察组高,GCS 评分低于观察组评分(P <0.05);对照组并发症率为20.58%,高于观察组的(5.80%,P <0.05)。结论: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具脑科外科手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微创血肿引流术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治疗后第21天时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以及治疗后第90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ondex,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进行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21天的SS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第90天的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20例患者术后死亡1例,存活19例,ADL1级患者所占比率达52.63%,明显高于对照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有助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提高预后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钻孔冲洗引流术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确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锥颅引流术,观察组患者接受钻孔冲洗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术前及术... 相似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