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析二次剖宫产术中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与否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408例,双盲法分组做前瞻性观察,观察组204例,剖宫产手术中直接经由前次切口瘢痕进行切除,并结合子宫瘢痕特点采取个体化切口缝合处理;对照组204例,剖宫产术后在瘢痕切口点实施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效果,持续观察15个月,记录PCSD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3d内最高体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产后出血率、盆腔粘连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月经异常率与PCS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5个月PCSD残余子宫的肌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CSD容积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进行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并给予个体化切口缝合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切口不良愈合,减少PCSD的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憩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全层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6年于贵港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切口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患者60例为病例组,另选此期间行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良好者12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妊娠期合并症、胎膜早破、白细胞异常升高、子宫瘢痕情况、后位子宫、宫腔分离、手术时机、切口缝合方式,分析剖宫产切口憩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全层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病例组出现妊娠合并症(35.00%)、白细胞异常升高比例(76.67%)、瘢痕子宫(45.00%)、后位子宫(60.00%)及宫腔分离比例(28.33%)均高于对照组(7.50%、49.17%、24.17%、28.33%、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手术时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全层缝合比例(8.3%)低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症、术后白细胞升高、子宫位置、缝合方式为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而剖宫产次数、宫腔分离、产程程度对PCSD形成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把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同时选择较为稳妥的全层缝合技术是减少PCSD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子宫瘢痕切除对再次剖宫产产妇的治疗效果及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5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在剖宫产术后直接进行双层连续缝合子宫,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后先行子宫瘢痕切除,再行双层连续缝合子宫,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异常阴道流血、PCSD形成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异常阴道流血、PCSD发生率及瘢痕憩室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瘢痕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瘢痕切除对再次剖宫产产妇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术式不仅可降低产妇术后PCSD的形成风险,还可改善产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缝合方式对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365例择期行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产妇剖宫产切口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对照组产妇剖宫产切口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憩室肌层厚度、憩室形成例数、憩室容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憩室形成率(3.83%)与憩室容积[(0.36±0.12)mL]低于对照组[9.34%,(0.49±0.09)mL],憩室肌层厚度[(7.63±1.92)mm]高于对照组[(5.48±2.5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连续缝合有利于剖宫产切口愈合,瘢痕憩室程度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术时修剪子宫切口瘢痕对术后子宫瘢痕缺损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6年在温州市人民医院产科因前次剖宫产要求再次行剖宫产且子宫下段厚度≤2.5mm的单胎妊娠产妇187例。按照剖宫产术时是否修剪子宫切口瘢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2例行子宫切口瘢痕修剪后双层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95例常规双层缝合子宫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产后出血率、住院天数等围术期相关指标,分析修剪瘢痕病理情况。术后9个月应用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产后出血率、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33±34.05)ml和(214.95±26.97)ml,手术时间分别为(33.25±2.64)min和(27.02±3.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剪瘢痕病理报告除瘢痕组织外,6例炎性细胞浸润,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术后9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形成例数分别为2例(2.17%)和9例(9.47%),异常子宫出血例数分别为1例(1.09%)和8例(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术时,尤其术中见下段肌层菲薄者,修剪子宫切口瘢痕后再双层缝合子宫切口,有利于降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孕产妇425例,其中49例发生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记为观察组,37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愈合良好,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感染情况;对比两组基本情况,相关因素。其中包括剖宫产史、引、流产史,阴道炎、孕前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疾病、胎位异常、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方式及感染(胎膜感染、切口感染等)情况。对剖宫产产妇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羊膜腔感染、切口感染、羊水污染及横切口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72.26±6.52)min、术中出血量(384.28±14.25)ml、羊膜腔感染率(40.82%)、切口感染率(4.08%)、羊水污染率(61.22%)明显偏高,横切口方式构成比(30.61%)明显偏低。两组患者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2.66%,4.08%)、双层连续缝合方式(97.07%,93.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既往剖宫产史、急诊手术、妊娠并发症、合并基础疾病、引产、流产史、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有既往剖宫产史(81.63%)、急诊手术(65.31%)、有妊娠并发症(77.55%)、合并基础疾病(61.22%)、引产、流产史(38.78%)、体质量指数(29.14±5.86)kg/m2明显偏高。两组胎位异常(27.39%,26.53%)、多胎妊娠(5.85%,6.12%)、引产流产史水平(27.39%,3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羊水污染、既往剖宫产史、急诊手术、妊娠并发症及合并基础疾病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包括感染、羊水污染、既往剖宫产史、急诊手术、妊娠并发症及合并基础疾病,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控制,促进产妇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PCS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阴式手术切除术组(阴式术组)30例及宫腔镜下瘢痕缺陷矫形术(宫腔镜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术后经期情况及超声诊断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术后经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宫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阴式术组(P0.05),但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阴式术组(P0.05)。宫腔镜组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率低于阴式术组(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PCSD疗效与阴式手术相当,但宫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阴式手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诊治的40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瘢痕子宫宫内正常妊娠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伴有子宫下段剖宫产既往史。对两组患者年龄、孕产史、前次剖宫产指征、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的缝合方式、剖宫产时机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与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发病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产程停滞、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子宫切口缝合方式、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剖宫产、脐带绕颈、距离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时机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子宫切口缝合方式、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剖宫产、脐带绕颈、距离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时机与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相关(P0.05)。结论多次人工流产及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剖宫产、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时机是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具备上述因素的患者需进行及早干预,减少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中原子宫瘢痕修剪对子宫瘢痕憩室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收治的择期二次剖宫产妇4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0例,对照组产妇在术中直接应用双层连续缝合法将子宫缝合,研究组产妇在术中下推膀胱后修剪原子宫瘢痕后应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并在缝合子宫前于左侧角先单独缝合一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瘢痕憩室发生率、瘢痕憩室容积、瘢痕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结果研究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3 d最高体温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缩短,产后出血、盆腔粘连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产妇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疤痕憩室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疤痕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产妇产后42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子宫愈合良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月经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月经复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剖宫产中原子宫瘢痕修剪可有效降低子宫瘢痕憩室的发生率,促进子宫切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针缝合器闭合妇科手术切口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开腹妇科手术(子宫全切术、附件区良性肿瘤手术、开腹探察术等)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无针缝合器闭合手术切口皮肤,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线缝合切口皮肤,两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麻醉方式基本相同,比较两组两组缝合切口皮肤时间、皮肤伤口平均瘢痕宽度(术后2月)、术后住院天数、切口一期愈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无针缝合器缝合切口皮肤时间、住院天数、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2.56±0.87)s、(5.11±0.28)d、(0.22±0.13)cm,传统针线缝合切口皮肤时间、住院天数、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5.91±1.78)s、(6.13±1.82)d、(1.36±1.4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一期愈合率均为99.0%,相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7.65±1.55)分及满意人数57(57.0%),对照组满意度评分(6.33±1.54)分及满意人数35(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不满意人数25(25.0%)高于观察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针缝合器闭合妇产科开腹手术切口能缩短缝合切口皮肤时间;明显减少皮肤伤口瘢痕宽度,且伤口一期甲级愈合率高,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因社会因素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058例,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缝合子宫切口,术后随访阴道彩超,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术后2年再次妊娠剖宫产者腹部B超子宫切口肌层厚度。结果:两种方法在子宫切口愈合及子宫肌层厚度测量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子宫切口愈合程度及再次妊娠子宫切口肌层厚度比较,采用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缝合子宫切口方法优于连续锁边缝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切口负压治疗预防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116例肥胖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妇术后切口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对手术切口进行常规缝合,观察组对伤口置简易负压引流管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临床表现的差异及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总愈合率(93. 1%)高于对照组(70. 69%),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1. 21±0. 38) d]、住院时间[(6. 03±1. 04) d]、脂肪液化率(1. 72%)、切口感染率(1. 72%)均少于对照组[(2. 24±0. 52) d、(10. 26±1. 35) d、79. 31%、15. 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切口负压治疗装置的应用,可降低肥胖产妇剖宫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切口与身体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纵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产科138例剖宫产纵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产妇作为观察组,以同期648例剖宫产纵切口皮下脂肪层缝合术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24 h切口疼痛感、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住院时间、切口软化度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切口疼痛感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分别为98.55%、98.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42±1.09)d和(4.56±1.35)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自诉切口软者分别为70.29%和54.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纵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与缝合术比较,可减轻产妇术后24 h切口疼痛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经济成本、改善出院时切口软化度,且对切口甲级愈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钦萍  周宏 《现代保健》2014,(26):29-31
目的:比较连续单层缝合、连续套锁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VI缝合的效果,选择更好的子宫切VI缝合方法。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子宫切121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连续单层缝合组(单层组)和连续套锁缝合组(套锁组)各150例。单层组采用连续单层子宫切口缝合法;套锁组采用连续套锁子宫切171缝合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产后出血率、术后恶露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并随访1年,记录两组月经复潮时间、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结果:单层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分别为(48.46±7.35)111in、(32.8±5.9)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分别为(263.6±112.4)mL、(36.74±0.83)℃、3.33%和(3.7±0.6)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均随访1年。单层组术后1年内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分为2.67%和8.67%,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单层组月经复潮时间为(4.46±2.18)个月,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相比于连续套锁缝合,连续单层缝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恶露时间,并且降低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Bakri球囊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后出血原因及止血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Bakri球囊填塞(球囊组)和B-lynch缝合法(缝合组)各3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血流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等。结果:球囊组手术时间(63.7±13.2min)、术中出血量(314.3±50.2ml)、输血量(1.5±0.3U)、术后2h出血量(124.7±20.1ml)、术后24h出血量(867.5±78.9 ml)及住院时间(5.0±1.5d)均低于缝合组(P0.05),止血成功率球囊组与缝合组(93.3%、86.7%)无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球囊组(10.0%)低于缝合组(36.8%)(P0.05);术后两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等血流指标均高于术前但球囊组低于缝合组,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术前且球囊组变化幅度高于缝合组(均P0.05)。结论:Bakri球囊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优于B-lynch缝合法,Bakri球囊填塞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更利于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止血效率以及改善产妇血流指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本院经超声诊断为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103例及同期行剖宫产术后检查无憩室形成的100例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术后恶露时间(OR=16.230,95%CI 3.936~66.929)、术后贫血<100g/L(OR=7.071,95%CI 2.651~18.862)、切口感染(OR=6.441,95%CI 1.316~31.527)、切口血肿形成(OR=22.084,95%CI 1.517~321.413)是P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形成以及术后恶露时间延长是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科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1-0 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和对照组(采用1-0普通可吸收线VCP345)各32例,均采用棒球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后瘤腔及创面缝合时间、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缝合瘤腔时间[(11±4.1)min]、手术总时间[(5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5)mL]均少于对照组([(27±3.8) min、(82±11) min、(60±6)mL],(P<0.05);术后住院天数[(3.0±0.5)d、(3.2±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中采用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关闭瘤腔和缝合创面,能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和总的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3月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237例、阴道分娩组83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发热例数、住院时间及总费用。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感染情况。比较首次剖宫产与再次剖宫产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时出血量及术后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总费用[(359.8±19.7)ml、(7.5±2.0)d、(6 037±872)元]均高于阴道分娩组[(226.2±18.0)ml、(4.3±1.2)d、(2 557±189)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剖宫产组产后发热发生率为6.33%,高于阴道分娩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再次剖宫产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时出血量[(15.0±2.7)min、(351±21)ml]均高于首次剖宫产[(10.4±1.7)min、(279±1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剖宫产严重粘连发生率为0.31%;再次剖宫产为17.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非有剖宫产指征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应选择阴道分娩,以减少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少切口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二期缝合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二期缝合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分为两组:二期缝合组及单纯换药组,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愈合时间进行比较,二期缝合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创面平整,可达到一期愈合效果,无瘢痕挛缩,在美观上明显优于单纯换药组。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进行二期缝合,既可缩短愈合时间,又减轻产妇痛苦,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二期切口缝合负压引流管放置在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腹壁刀口脂肪液化需二期缝合的妇科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二期缝合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期切口缝合法。观察两组行二期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的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均愈合良好。观察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25~30 ml,术后第3天引流量5~10 ml,第5~6天引流管中无液体引出。观察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拆线时间[(15.8±3.9)、(8.9±1.7)、(9.6±1.8)d]与对照组[(27.8±4.8)、(11.7±2.3)、(14.1±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二期切口缝合手术时表面放置负压引流管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