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先心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125例患儿,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4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30例。结果麻醉成功率100%,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有效的监测和正确的麻醉管理是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用于先天性心脏病(CH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先天性心脏病应用Amplatzer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A组)及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每组各43例。结果A组6例(14.0%)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一度出现轻度上呼吸道梗阻,经吸痰加给氧后缓解;16例(37.2%)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65±1.85)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45.4±15.2)min。B组2例(4.7%)患儿术中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经减轻麻醉后梗阻缓解,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34.9%)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58±1.74)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50.2±17.3)min,后三者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律变异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和SDAN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8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ASD介入封堵术全部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SD介入封堵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0例患儿常规术前给予东莨菪碱0.008mg/kg或者阿托品0.01~0.02mg/kg,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1mg/kg、氯胺酮1~2mg/kg,维持给予氯胺酮10—30μg(kg·min)、丙泊酚20~60斗g/(kg·min)泵注。手术结束时停氯胺酮,穿刺点按压10min后停丙泊酚。术中常规监测NIBP、HR、SpO2、ECG、RR。结果2例患儿出现一过性SpO2下降;4例患儿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自行恢复或经处理后恢复);余患儿生命体征均较平稳。30例患儿术后均安返ICU,苏醒完全,痊愈出院。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行介入治疗,采取咪达唑仑、氯胺酮诱导,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的方式施行麻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营养风险筛查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营养风险发生率及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80例(室间隔缺损522例、房间隔缺损133例、法洛四联症70例、动脉导管未闭55例),运用儿童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评分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不同年龄段营养风险的差异,研究肺动脉高压、营养不良与临床营养风险是否具有协同关系,以及营养风险程度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780例,中、重度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3.3% (260/780),其中<1岁年龄段中、重度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9.2% (187/380),1~3岁为26.2% (60/229),>3岁为7.6% (13/171),<1岁患儿中、重度营养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1~3岁组(x2=25.174,P<0.001)和>3岁组(x2=36.029,P<0.001).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31.6% (247/780),所有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具中、重度营养风险,而中、重度营养风险患儿肺动脉高压比例高达95% (247/260),肺动脉高压和营养风险具有协同关系.营养不良与先天性心脏病营养风险的关系密切相关,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中营养不良发生率30.3% (237/780).所有合并营养不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具中、重度营养风险,而所有中、重度营养风险患儿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91%(237/260),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具有协同关系.结论 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能有效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营养风险,为良好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劲松  韦华  张日英 《现代保健》2014,(20):142-143
目的:研究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对患儿进行麻醉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体温、尿量等),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并对患儿的麻醉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手术总时长、住院时间等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患儿在麻醉维持期间,可适当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并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儿的经食管超声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手术总时长为62-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5 d,平均(3.2±0.8)d。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患儿在封堵伞释放的过程中脱落,封堵手术失败,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1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为4 mm左右,引导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上述2例患儿二次手术修补成功,且均在7d内出院。结论: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方法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加强患儿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监控,保证围手术期患儿的生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229-123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的原因以及防治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术后发热情况分为发热组与未发热组,其中发热组80例,未发热组9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手术类型、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对术后发热的影响。结果 VSD、ASD与PDA三组手术与发热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患儿在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可能与全麻、麻醉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术后发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O.7%~1.0%,估计我国每年有10万~15万各种类型的先心病患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部分患者可经导管封堵术治愈。本文旨在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40例。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20例。实验组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控制通气,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1%利多卡因8mg/kg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结束停麻醉药。对照组静脉给予咪唑安定和氯胺酮,术中微量泵人咪唑安定加氯胺酮,术中根据需要调整输注速度,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比较两组患儿的镇静镇痛效果、术中SpO:、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两组患儿术中Sp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对气道的控制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实验组(P〈0.01)。结论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一种很好的快通道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右侧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的体会。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经右侧腋下直切口,第3、4肋间进胸体外循环下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患儿年龄(3.02±1.35)(7个月至6岁)岁,体重(14.24±2+39)(6~35)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06例,房问隔缺损(ASD)94例,法洛四联症(TOF)35例,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O)2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5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21例。结果术后1例死亡,死因为低心排。其余患儿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2例,右肺膨胀不全8例,肺部感染5例,右膈神经麻痹1例。结论右侧腋下直切口在治疗某些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不破坏胸骨连续性,胸骨畸形发生率低,瘢痕隐蔽,美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总结8例静脉诱导麻醉下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8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例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1例穿刺点局部渗血,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认为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恰当的麻醉方式,术中、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患儿手术顺利,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用于先天性心脏病(CH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86例先天性心脏病应用Amplatzer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A组)及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每组各43例.结果 A组6例(14.0%)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一度出现轻度上呼吸道梗阻,经吸痰加给氧后缓解;16例(37.2%)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65±1.85)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4S.4±15.2)min.B组2例(4.7%)患儿术中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经减轻麻醉后梗阻缓解,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34.9%)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58±1.74)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50.2±17.3)min,后三者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6.
邹洪 《现代保健》2009,(30):26-2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患者经心脏彩超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继发孔型ASD13例,PDA8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心脏缩小,心功能改善,3例ASD有少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已无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临床路径确定区域内贫困人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救治的费用的支付标准,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法:专家制订病种临床路径,依据临床路径对搜集的病历进行筛选,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并确定病种救治费用的付费标准。结果:采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支付标准为27 784元/例、拟定区间为(207 705,27 862),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支付标准为28 702元/例、拟定区间为(28 405,29 000)。结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的开展仍需加强;科学的病种付费标准的实施能够助推微创手术(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麻醉方法与呼吸管理.方法 小儿先心病患儿95例,均采用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即盐酸氯胺酮联合普鲁泊福.结果 95例患儿87例麻醉效果满意,8例出现不同程度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中等程度氯胺酮过敏反应,经抢救后基本康复.结论 小儿先心病经皮介入封堵术时采用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即盐酸氯胺酮联合普鲁泊福,操作简便,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小,镇痛完善,麻醉效果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1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资料,对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 ,优生、优育有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病例中室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64例,房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28例,法洛四联症11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主动脉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于右肺动脉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1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中,手术时机选择较重要,早期治疗是关键.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 多样,必须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徐斌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3):405-406
目的 探讨高浓度七氟醚吸入作基础麻醉在婴幼儿先天性非发绀型心脏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寻找合适的麻醉方式.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先天性非发绀型心脏病患儿120例,按照患儿床位的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60例,甲组为氯胺酮肌内注射基础麻醉组,乙组为高浓度七氟醚吸入基础麻醉组.甲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后注射氯胺酮6~8 mg/kg作基础麻醉;乙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后行O25 L/min和七氟醚6%~8%吸入作基础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术后患儿呕吐、心率失常、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麻醉后患儿哭闹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结果 甲组患儿哭闹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均长于乙组(P<0.01).甲组术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有所下降(P<0.01),而乙组较术前有所上升(P<0.01).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婴幼儿先天性非发绀型心脏病手术中,高浓度七氟醚吸人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