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置管操作简单、穿刺痛苦小、留置时间长、保护血管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近年来,Seldinger技术在疑难置管患者PICC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2]。我院烧伤科收治1例全身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因全身瘢痕增生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在超声引导下MST穿刺成功置入PICC导管并顺利完成治疗,先将PICC置管及维护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谷金玲  谭晓骏  王倩  赵志菲 《河北医药》2013,(21):3352-3353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为患者提供了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保护了外周血管,提高了生活质量。但置管静脉经过穿刺鞘和导管对血管内膜及静脉瓣的摩擦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血管内膜可产生应激性增生[1],表现为机械性静脉炎。据文献报道,PICC常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可达15.15%[2]。临床上治疗静脉炎的方法有很多,有局部封闭疗法,中西药局部湿敷疗法,物理疗法等[3,4]。我科采用水胶体敷料舒康博G防治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护理措施和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袁会平  陆艳萍  张翠勉 《河北医药》2013,(22):3468-3468
近年来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痛苦,使无痛注射变成了现实,在为化疗患者保护血管方面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PICC 导管头端不位于上腔静脉时,称之为导管异位。导管异位是 PICC置管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发生率为34.2%[1]。我院对不同体位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管通路是行血液透析(HD)治疗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 HD治疗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中心静脉置管(CVC )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并发症少、血流量大等特点[1],是建立HD血管通路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合并心、肺疾病患者增多,选择不同体位行CVC成为置管是否成功,患者是否耐受的关键。现将我院不同体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长期导管病人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季秋敏 《海峡药学》2010,22(10):169-17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在中心静脉导管完全性血栓堵塞中的疗效。方法对52例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的老年患者,发生导管完全性血栓堵塞后,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A组26例组采用尿激酶2000μ.mL^-1溶栓,B组26例采用尿激酶6000μ.mL^-1溶栓,观察两组导管的再通率、并发症。结果两组导管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导管完全性血栓堵塞尿激酶6000μ.mL^-1的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2000μ.mL^-1。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 klipple-tre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少见的,复杂的先天性静脉血管发育异常疾病[1-3],表现为:毛细血管畸形、浅静脉曲张或畸形、骨和软组织增生三联征[4-6],极易被诊断为单纯的下肢静脉曲张。我院2013年至今收治2例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的 KTS患者,现将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采取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护理效果。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化疗的102例恶性肿瘤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55.72±2.10)岁,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55.67±2.13)岁,实施基于FMEA的护理干预,持续护理2个月。比较两组置管期间并发症、舒适度、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两组护理前舒适状况量表(GCQ)、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3.92%(2/51),低于对照组的15.69%(8/51)(χ2=3.991,P=0.046)。观察组护理后GCQ中生理[(22.59±3.61)分]、心理[(23.69±4.59)分]、精神[(19.67±4.27)分]、社会文化评分[(13.79±3.2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8、5.254、3.462、4.790,均P<0.001)。观察组护理后SF-36中躯体功能[(86.39±3.72)分]、生理职能[(83.37±3.59)分]、躯体疼痛[(85.45±3.70)分]、情感职能[(85.70±4.12)分]、生命活力[(85.57±3.80)分]、社会功能[(82.22±3.66)分]、心理健康[(83.40±3.68)分]、总体健康评分[(83.41±3.69)分]均高于对照组(t=15.252、9.320、9.026、9.346、13.559、7.717、8.968、6.082,均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健康教育[(82.86±3.28)分]、并发症预防[(83.95±3.42)分]、操作技能[(82.87±3.38)分]、沟通方式[(82.96±3.73)分]、导管维护效果评分[(82.89±3.84)分]均高于对照组(t=2.928、3.297、2.905、3.303、3.157,均P<0.01)。结论 恶性肿瘤PICC置管化疗患者接受基于FMEA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促进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线静脉置管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置管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针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形式):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39~75岁;中线组(采用中线静脉置管形式):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6~72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情况、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情况、使用成本、患者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91.52%(54/59)]较高(χ2=5.081,P<0.05),导管/留置针滑脱[5.09%(3/59)]、意外拔管率[1.70%(1/59)]均较低(χ2=4.236、11.670,均P<0.05);中线组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穿刺次数短于留置针组(t=133.261、50.935,均P<0.05);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患者满意度为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使用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05)。结论 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线静脉置管可增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9.
曹文霞 《河北医药》2013,(22):3517-3518
静脉留置针避免了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痛苦,并且可以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1],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是当前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而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2]。为了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将护理干预应用于留置针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已广泛应用,而导管堵塞常常是困扰医护人员的一个严重问题,其发生率可达21.3%[1],故保持其留置期间的通畅性能尤为重要。为此临床普遍采用冲管液进行冲封管,以保持导管通畅,但对冲管液的选择并未达成一致意见[2]。而常规应用0.9%氯化钠溶液、肝素溶液封管笔者所见报道较多,但对其效果报道不一,且是否有更好封管方式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笔者对肝素钠尿激酶混合溶液、肝素钠溶液两种方式封管对中心静脉置管导管保持通畅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桂梅 《河北医药》2013,(21):3331-3332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表现为胸腔积液,严重时可压迫机体肺脏,限制膈肌的正常活动,造成肺活量减少和呼吸面积降低,伴有胸膜增厚和呼吸困难,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有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起效快且疗效确切,对患者创伤小[4-6]。治疗过程中,护理是保证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成功的关键环节,可影响患者的预后[7-9]。本文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联合便携式化疗泵大剂量静脉化疗患者60例,观察其留置PICC导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出现静脉炎3例(5%),感染1例(1.67%),导管堵塞4例(6.67%),导管脱出2例(3.33%)。结论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提高了患者对PICC置管的信任,同时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杜红杰  王树辉  孙向宁 《河北医药》2013,(18):2791-2792
糖尿病足( DF)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合并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而引发的足部感染,形成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的后果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1];C肽( CP)在保护糖尿病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2]。本文旨在了解糖尿病足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和CP水平,分析其相关性,为糖尿病足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是指通过外周静脉,将导管插入到锁骨下静脉,或者上腔静脉的置管方法,也称之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1].由于高龄患者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住院时间长,疾病反复发作,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部麻醉及缝线等优点为其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输液管道,有效保护了血管.但也出现一些并发症,据国外文献报道置管后堵管发生率10%以上,做好护理尤其重要.本科室自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有35例高龄患者使用PICC导管进行输液,有11例出现导管不同程度堵塞.本文对这些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及术后出现导管堵塞的处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胸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临 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94例原发性肺大疱继 发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CVC组)和28 F聚氯乙烯引流管组(28 F组)各97例。比较2组 临床效果、胸腔引流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CVC组住院时间[(3.4±1.1)d vs.(5.9±1.7)d]、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 [(4.7±0.7)h vs(. 11.5±2.5)h]、带管时间[(34.9±5.4)h vs.(72.3±9.8)h]较 28 F 组时间短,疼痛评分(3.1±1.4 vs. 7.0± 2.5)、引流管口愈合不良发生率(100% vs. 93.8%)较 28 F 组低(均 P<0.05);2 组肺感染(1.0% vs.3.1%)、皮下气肿 (4.1% vs.2.1%)、持续漏气(1.0% vs. 3.1%)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 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效果优于传统胸腔引流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肿瘤科应用PICC置管的476例患者,研究导管堵塞与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置管静脉、留置时间的关系。结果476例患者中导管堵塞63例(13.2%),经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置管静脉、留置时间与导管堵塞发生率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正确选择置管静脉,在保证治疗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特定患者的护理指导,可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杨晓宁 《安徽医药》2014,18(3):578-579
目的 探索微导丝碎栓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堵塞疏通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47例PICC导管堵塞的患者,应用微导丝(0.014 cm)进行机械性疏通,加注入50~100 U·mL-1肝素盐水20 mL,冲洗回吸,反复多次(一般3~5次),直到滴注通畅为止.结果 完全通畅78%,部分通畅22%.全部有效,通畅率100%.无1例出现异位栓塞和其他并发症,无1例需要拔管或重新置管.结论 PICC导管血栓堵塞,用微导丝粉碎血栓,疏通导管,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作为PICC导管血栓堵塞的常规护理方法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静脉单针双腔导管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当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肾移植过渡期以及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内瘘重建困难患者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工作中血液透析静脉导管堵塞发生率很高,影响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文献报道高达25%~38%~[1],血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血液透析静脉导管堵塞最为常见的原因~[2]。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血液净化中心采用普通肝素(SH)进行封管,也有学者报道了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高压氧治疗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 PICC)输液导管堵塞的预防及处理经验。方法对重型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经PICC输液治疗的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输液时间最短60 d,最长365 d(其中超过60 d 56例),平均(156±15)d。发生并发症6例(8.8%),其中意外拔管1例(1.5%),导管堵塞5例(7.4%)。结论 PICC术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患者输液,具有操作方便、输液安全和留针时间长等优点。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高压氧并发症、合理调序输液成分、规范导管护理、脉冲式正压封管和尿激酶冲洗导管等是预防和处理导管堵塞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吴志娟  徐文藻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96-319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要中长期(5d至1年)静脉输液的患者。但PICC置管在长期留置过程中易出现导管堵塞、机械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