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特色街区作为城市名片传承和彰显着某个时代的精华,也常常因"特色不足""建设老化""业态杂乱"等问题面临更新难题。文章以成都市琴台路街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复兴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路径,即发掘片区特色在于它现存着成都历史演进过程中各个时期典型的文化载体,是凝聚历史的片区。因而确定"一步千年,琴台艺术园"总体定位,将文化资源梳理成脉络,并据此重塑空间格局,升级产业业态,形成"文化资源挖掘—产业业态延伸—城市空间支撑"的系统性城市更新思路,以期为类似城市更新规划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挑战下,许多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往往因为短视和局部私利,大规模拆旧建新,这无疑加速了地域历史文化的灭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现以山东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及其规划设计为案例研究基础,并引入、应用和发展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层层深入的分析路径,探讨了下列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和城市更新规划中根本的价值取向、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如何激活和利用城市历史空间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本,以及如何运用规划作为有效手段,通过文化资本的激活实现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及其向经济资本等其他形态资本的转化,并最终促成理性的城市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存量语境下的城市更新——关于规划转型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以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后,我国城市进入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的发展阶段。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未来应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城乡建设活动。以相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和非单一的资金来源,达到更高的城镇化质量,这是转型背景下基于存量空间资源的城镇化模式,可称为存量发展模式。当前在存量语境下的城市更新应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城市建设的质量与人的需求的匹配程度为标准,对于现有建成区,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质")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存量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增效"。从现阶段城市更新的背景入手,剖析存量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机制和目标,提出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在价值观、工作方法方面的误区,进而探讨未来规划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7,(2)
城市更新几乎伴随城市发展全过程,利用旧城现有资源实现旧城复兴,必须在现有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资源"挖掘、渗透与融合"的更新方法,立足于旧城资源挖掘,针对资源节点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实现资源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将资源价值引入城市生活。再通过整体设计将资源价僮融合到城市更新总体布局、历史文化延续和产业功能提升中,从根本上提升旧城经济、社会、文化活力。将这一更新方法结合重庆北碚区滨江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从增量规划逐步向存量规划转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保护实践。随着大数据、云智能、虚拟技术的普及,智慧化、数字化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新途径。智慧化城市建设在为城市更新、发展建设上提供了多元主体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更好地在城市设计领域构建使用群体与空间的多维度互动。这种数字化建设模式将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与保护,形成城市更新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城市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滨水空间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引擎与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公众的重视。如何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挖掘、保护、传承和激活滨水文化,是当代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议题。文章以北京市延庆新城滨水空间为例,针对其资源本底、空间现状、发展困境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提出沿岸空间活力再生与用地模式优化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滨水空间活力复兴与文化提升提供相应关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不应是静态的保护,而应该是动态的、发展中的传承。群体空间的组合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成都大慈寺片区更新中对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空间的传承与创新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对于城市中机能衰退、活力丧失的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环境改善、活力保持与文脉传承兼顾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要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地方文脉的传承载体。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能够延续城市文脉,提升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该文以城市微更新为基础,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盛泽银行街历史街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合适的后期改造措施。最后得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策略:提升人居环境、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这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以及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州亚运会已成为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战略工具,荔湾区是广州市核心城区之一,亚运会的举办为这一城市次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五区一街"城市更新规划以激活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及提升旧城区宜居环境为目标,采取文化休闲荔湾、商埠荔湾、生态荔湾等发展策略,通过平衡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为后亚运时期的城市次区域发展及"广佛同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规划针对存量规划提出新策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诉求。通过相关的概念解析,分析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可行性。文章将规划区内的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资本和景观文化资本3类,从格局引导、活力复苏、自主再生3个层面提出合肥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策略,促成并指导城市的理性更新。以期为此类文化资源丰富的老城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旧城CBD的东华门遗址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再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解析《成都市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的内核,发现在"东华门遗址—东华门遗址公园—CBD中央公园"的概念转化过程中,空间生产被隐藏在"地方建构"的话语之下,并藉由"概念的模糊、话语的垄断、城市意象的分化、历史文化的符号化"等手段,仍继续强化着原旧城CBD谋求土地财政的城市更新的诉求,并未因天府新城CBD的规划建设而切实转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解决城市更新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被割裂及城市记忆消失等问题,研究提出应当重视城市的文化诉求,而不是用简单的大拆大建来稀释城市生活的本质。同时,结合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周边街区的改造实践,研究从街区脉络构成的文化主因及规划原则方面出发,探寻在城市更新与开发的过程中应如何确定其文化身份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作为指导街区更新改造的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构建出延续地域文脉、保存邻里关系和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新街区。  相似文献   

13.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力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共识。由于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在社区层面的长期缺位,社区空间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识别与系统利用,随着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呈现"表象营造"状态而有逐渐丧失社区整体价值与内在深层结构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传承之势。文章在作者2010年提出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概念基础上,结合十年社区实践,进一步建构"城市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基本概念,同时建立"社区空间文化要素一社区空间文化场景单元—社区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框架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探讨社区空间文化结构思想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运用,以期丰富和深化中国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滨水工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类独特的空间类型和资源,在城市更新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是城市更新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城市历史滨水工业区的更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杭州大城北示范区为例,从综合交通优化、地下空间统筹、品质环境提升、管理运营模式四个角度阐述了在历史滨水工业区更新中地下空间的规划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街区的城市更新,通常伴随着突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矛盾,尤其是开发过程中对于经济平衡的诉求,往往以破坏甚至淹没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特色为结果。该文以武汉市归元片区的城市更新为例,自2013年片区实施改造以来,以规划到实施的各个层面的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如何以文化复兴的视角,制定片区更新的相关产业、功能、空间等规划策略,同时结合规划实施,将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复兴,作为主导片区开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背景:今年2月,成都拉开北城改造工程(以下简称北改)的序幕,成都市委市政府倡导综合运用现代城市更新中的改旧、建新和更新的方式,对城市更新单元提出"四态合一"的要求,融入到成都本地精神中去,改变成都北城的都市形象、内涵与品质,塑造全新的城市空间。在此过程中,系统地梳理"北改"片区内文态、业态、生态和形态的地域现象,综合听取跨界的意见和诉求,能使更新后的城市空间更加科学合理。历史文化遗迹作为城区内的重要地域现象,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彰显的脉络,因此,在发掘地域元素时,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西宁城市"绿芯"位于西宁环状核心发展区的核心,具有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增加城市休闲游憩空间及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多重功能。该规划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点线面结合综合修复棕地、水系沟道、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导,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障"绿芯"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保护现状,从梳理历史脉络、塑造场所精神、规划空间形态、活化街区空间等方面,探寻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避免文化流失的途径与方法,以平衡商业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双修的内容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部分,本文主要从城市双修的角度,重点解析在城市双修指引下的城市更新设计内涵,通过分析多个研究区块的更新规划,总结城市更新设计手法,从理论和当前政策层面提出城市双修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设计体系总体框架,并针对具体规划内容讨论城市设计用于城市更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此同时,在当前国家推进文化传承的理念下,城市逐渐展开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如何将城市修补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具体落实到更新区域,整合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各种资源,探讨适合精明城市发展的创新型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竞争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资源,城市空间的演进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转向"。通过厘清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资源的概念,归纳出空间、活动、产业三类城市文化资源,并指出其具体的文化形态。提出文化资源推动历史街区更新的分析框架,从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和机制。以上海音乐谷地区为研究案例,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并根据分析框架,具体阐述了文化资源对音乐谷地区空间品质、经济发展、社会更新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最后指出,城市更新发展应当更加关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政府施行的文化政策和更新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