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mpC酶和ESBLs在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纸片扩散法测定1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9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单纯高产AmpC酶者,单纯产ESBLs者,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者分别为17.4%、8.7%、10.7%.产酶菌株仅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非产酶菌株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唑林高度耐药,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结论 产ESBLs和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阳性率较高,产酶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院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方法614株临床分离的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ESBLs,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株,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p内酰胺酶;KB纸片法检测产酶株对11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单产ESBLs的检出率为31.8%,单产AmpC酶的检出率为2.6%,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为1.1%,未检出产金属肛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非产酶株显著升高;产AmpC酶菌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比产ESBLs菌高;同时产ESBLs和AmpC酶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三种酶型均未见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酶株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梅  郄会卿  杜士卜 《临床荟萃》2007,22(20):1460-1462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AmpC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及产酶株的耐药性。方法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β-内酰胺酶;用K-B纸片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36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三维试验阳性菌株29株;17株(7.2%)单产AmpC酶,8株(3.4%)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0.8%)同时产AmpC酶和ESBLs,2株(0.8%)为非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共检出产AmpC酶菌株19株,检出率为8.1%;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除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外,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本院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检出率为8.1%;产酶菌呈多重耐药特性,治疗产酶菌感染首选第四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璞  黄长武 《检验医学》2005,20(4):317-318
目的 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分别进行AmpC酶和ESBLs测定。结果 30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3.7%(11/300)、24.7%(74/300),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为2.3%(7/300)。产酶菌株对17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济南地区耐第三代头泡菌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并对18种抗菌药物作药敏试验,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头泡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npC酶。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对AmpC阳性进行质粒接合试验。结果:在受检的25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53株(21.2%)产AmpC酶,98株(39.2%)产ESBLs,6株(2.4%)同时高产AmpC ESBLs酶。53株AmpC酶阳性菌中,6株临床分离菌的耐药质粒接合转移成功。产酶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在7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其他喹诺酮类低。结论:济南地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产生AnpC酶和ES-BLs引起的,以ESBLs为主。AmpC酶既可以染色体介导也可以质粒介导,以染色体介导为主。治疗产2种β内酰胺酶的细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阿米卡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阴沟肠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分析细菌产酶与药物耐药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非重复阴沟肠杆菌共174株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底物协同-拮抗法(MSSAT)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174株阴沟肠杆菌中,单产AmpC酶92株(52.87%),其中高诱导型25株,部分去阻遏型33株,完全去阻遏型22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 54株(31.03%);单产ESBLs 1株(0.57%);AmpC酶和ESBLs均不产有27株(15.52%);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株的耐药率(P0.05),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耐药率高于单产AmpC酶株的耐药率(P0.05);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92.0%,对氨曲南耐药率高达88.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4.8%),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阴沟肠杆菌以产AmpC酶为主,单产ESBLs菌株少,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青霉素类具有高度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依然是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铜陵地区产ESBLs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铜陵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70株,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 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27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或(和)高产AmpC酶68株,检出率25.2%,其中单产ESBLs 49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1.6%和31.0%:单产AmpC酶3株,均为阴沟肠杆菌,同时产AmpC酶和ESBLs16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8株.产酶株对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ESBLs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0%以上,对亚胺培南敏感性好.结论ESBLs和高产AmpC酶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两类酶,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8.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11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和三维试验检测鲍曼不动杆菌ESBLs、AmpC酶产酶情况与变化。结果临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严重,ESBLs与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8%和71.4%,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9.8%。结论邢台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主要是产AmpC酶,且呈多重耐药性,应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分别进行AmpC酶和ESBLs测定。结果30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3.7%(11/300)、24.7%(74/300),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为2.3%(7/300)。产酶菌株对17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该院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情况,以及其对常用抗菌剂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做体外药敏实验,并同时进行AmpC酶及ESBLs的检测。结果 91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检出产酶菌株39株(42.8%),其中产AmpC酶21株(23.1%),产ESBLs 13株(14.3%),同时产AmpC酶及ESBLs 5株(5.5%)。产酶菌株感染分布以老年病科及ICU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抗菌剂耐药性严重,除亚胺培南100.0%敏感外,产酶菌株对其他抗菌剂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P<0.05)。结论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剂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剂,加强对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监测,碳青霉烯类抗菌剂可作为阴沟肠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抗菌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近两年武汉地区四家教学医院院内感染阴沟肠杆菌耐药现状,以及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武汉地区四家医院558株医院内感染阴沟肠杆菌,用Kirby-Bauer法对15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改良双纸片法检测ESBLs。结果 阴沟肠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显示较好的敏感性。三维试验和表型筛选试验表明,558株实验菌中,65(11.6%)株持续高产AmpC酶,135(24.2%)株产ESBLs,28(5.0%)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结论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较严重,耐药性呈上升趋势。高产AmpC酶和ESBLs的阴沟肠杆菌在四家教学医院的分离率较高。对阴沟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及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检测,能较好了解该地区细菌耐药的现状,为当地临床医生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情况,及其与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地区12家医院2009~2010年分离自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呼吸道标本的肠杆菌科细菌1 612株,双纸片增效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K-B纸片法检测菌株耐药性,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612株细菌中,产ESBLs和AmpC酶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5.0%(726/1 612)和11.6%(187/1 612),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株;未检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结论 分离自该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标本的产ESBLs和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多药耐药性,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高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情况及其耐药谱。方法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按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按表型筛选法检测高产AmpC酶。结果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内科、神经外科,以痰或咽拭子、创面或伤口分泌物、尿3类标本多见,检测到15株(16.1%)产高产AmpC酶菌株,10株(10.8%)产ESBLs菌株,产酶株均呈多重耐药,对第3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及氨曲南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产高产AmpC酶、产ESBLs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原因之一,应加强对产酶株的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本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耐药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无重复大肠埃希菌共116株,利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利用3-氨基苯酚硼酸对AmpC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检测表型AmpC酶。K-B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116株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43株(37.1%),ESBLs与AmpC酶同时阳性10株(8.6%),表型未检出AmpC酶单独阳性株。大肠埃希菌的产酶株及非产酶株对碳青霉烯类100%敏感,但产酶株(尤其是同时产ESBLs与AmpC酶)比非产酶株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性更常见。结论从本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AmpC酶,应引起临床重视。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治疗产酶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情况并分析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出物三维试验法对186株阴沟肠杆菌进行AmpC酶和ESBLs检测,用K-B法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86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的菌株63株,占33.9%;产ESBI_s的菌株有28株,占15.1%;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有18株,占9.7%。药敏结果显示,186株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舒普深的耐药率较低。结论阴沟肠杆菌已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阻遏高产AmpC酶、产ESBLs,也可表现为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等多种耐药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该院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β-内酰胺酶的表达状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院内感染监测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离的黏液型PA 82株,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分别检测其4种β-内酰胺酶,产酶组与非产酶组间药敏差异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82株黏液型PA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12种抗菌药物中敏感率最高的是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均为92.7%),最低的是左氧氟沙星(51.2%)。β-内酰胺酶阳性的黏液型PA一共19株,占23.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2株,占14.6%,产C类头孢菌素酶(AmpC)5株,占6.1%,产A类碳青霉烯酶2株,占2.4%,产B类碳青霉烯酶即金属酶(MBLs)4株,占4.9%,其中有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3株同时产ESBLs和MBLs。产酶与非产酶组之间的药敏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庆大霉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黏液型PA产β-内酰胺酶以ESBLs为主,产酶株比非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表型.[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临床检出菌,用天地人200B系统鉴定及药敏分析,并用三维法对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AmpC酶检测,同时用双纸片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64株,其中检出AmpC阳性菌株18株,产酶率为28.13%;产ESBLs菌株16株,产酶率为25.00%;产AmpC+ESBLs菌株8株,产酶率为12.50%.在14种抗生素中,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结论]住院病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人群.亚胺培南是治疗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试验阳性现象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发生率及其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386株PA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对D-试验阳性及阴性株分别检测AmpC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结果 386株PA分离株中,有132株为D-试验阳性株,D-试验阳性的PA发生率为34.2%,总产酶率为73.5%,其中MBLs占40.1%,AmpC酶占30.3%,混合酶占3.0%。D-试验阴性株总产酶率为9.0%,其中MBLs占3.0%,AmpC酶占6.0%。两者在总产酶率、产MBLs和产AmpC酶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6.4,14.7,均P0.01)。其中98株(74.2%)菌株为D1型(亚胺培南耐药),34株(25.8%)菌株为D2型(亚胺培南敏感),D1型与D2型相比较,在产MBLs和产AmpC酶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9,均P0.05)。结论实验室应高度重视D-试验阳性的PA株的检测。推测PA株D-试验阳性现象的产生可能与MBLs和AmpC酶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都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类型及耐药状况,并比较不同产酶茵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利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规定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筛查AmpC酶并做三维确证试验。结果在16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41株产ESBLs(24.9%),22株产AmpC酶(13.3%),8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9%)。不同产酶菌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不同,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次之。结论治疗产ESBLs和(或)Am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为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为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对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及不同产酶模式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法国BioMerieux 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纸片表型确证试验。头孢菌素酶(AmpC)的检测,采用头孢西丁纸片琼脂法筛选,筛选阳性菌株再经改良三维试验确证为AmpC阳性菌株。结果13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的阳性率为37.2%和8.8%,其中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的阳性率为58.3%。产ESBLs的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及安曲南的耐药率均为100%,此外,AmpC阳性菌株对头孢替坦的耐药率为41.7%。二者对亚胺培南及厄它培南耐药率最低,均为0%。结论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然是产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