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保留髌骨并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后对膝前区疼痛及髌骨运动轨迹影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9-1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并在术中保留髌骨去神经患者182例(304膝),其中男41例,女141例,年龄45~81岁,骨关节炎19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08膝。髌骨周围去神经处理包括:去除髌骨周围所有骨赘,磨平边缘,恢复髌骨原有解剖形态,用电刀切除髌骨周围软组织,部分去除髌骨神经支配,修整髌骨关节面使其光整平滑,试模复位后无拇指试验nothumbtest阳性者松解髌骨支持带。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结果: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分别为(38.3±16.7)和(86.3±11.3)分;髌骨评分分别为(15.6±5.7)和(25.8±3.0)分;膝前痛评分分别为(6.5±4.6)和(12.3±2.7)分;髌骨功能评分分别为(5.6±2.8)和(8.6±1.4)分;股胫角FTA分别为(179.3±7.6)°和(180.2±2.6)°。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相似文献   

2.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髌骨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12例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对常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训练方法的耐受情况,探索术后ROM和肌力训练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再依此方案对22例患膝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并以同期手术的14例患膝作对照。结果:①通过12例患者对常用康复方法的耐受情况的观察发现,ROM的阶段目标第6周90&;#176;~100&;#176;,第8周&;gt;120&;#176;。术后5周耐受直腿抬高,8周双拐负重步行,10周能实现单拐步行。②12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分别是(125、6&;#177;10.5)&;#176;,(109.2&;#177;14.1)&;#176;,膝关节LKSS评分分别为(93、83&;#177;5.41)和(81.00&;#177;11.47)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6&;#177;0、29)和(7.70&;#177;1.4_4)分(P&;lt;0.05)。结论:该阶段目标和康复方案能成功应用于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骨与行髌骨置换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3/2004-03东莞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1例(55膝)。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置换髌骨21膝,置换髌骨34膝。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抬高患肢休息。②术后第1天.做患肢股四头肌、胭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和距小腿关节主动活动。③术后第2天,患肢行持续被动活动,自40&;#176;起.术后2周增加至120&;#176;。直腿抬高练习训练股四头肌肌力。④术后第3天,开始主动活动范围练习。⑤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部分负重练习。⑥术后第1周,活动范围0-90&;#176;以上。⑦术后第2周,活动范围肌110&;#176;以上,增强本体感觉训练,协调性练习,步态训练,增加下蹲练习。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优:≥85分,良17肌84分.中:60-69分,差:〈60分)。结果:纳入患者45例(55膝),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膝关节评分:未置换髌骨组优9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5.7%(18/21);置换髌骨组优17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88.2%(30/34)。两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置换髌骨组21膝术后3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其中1例疼痛症状重.行髌骨置换术后疼痛缓解;置换髌骨组34膝,术后1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未置换髌骨组术后髌骨半脱位3例,置换髌骨组5例。两组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选择性地行髌骨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亦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0—84分为良),髌骨评分采用Fellef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176;,90&;#176;轴位X射线片。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行保留髌骨的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试验组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照组未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86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33例,对照组429例。分析表明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少保留髌骨的TKA术患者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P<0.000 1)。然而WOMAC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系统的膝评分、Feller髌骨评分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33;P=0.06;P=0.12;P=0.77)。结论保留髌骨的TKA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低膝前痛的发生,对关节功能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复训练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8例患者(25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功能与术后康复训练25d后膝关节评分标准(HSS-KS)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组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HSS—KS评分结果,术前为39.37&;#177;6.32;术后为77.36&;#177;12.68,P&;lt;0.01。结论: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 HENRI 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176;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176;(内翻13&;#176;~外翻13&;#176;),3.33&;#176;(内翻12&;#176;~外翻10&;#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176;(内翻2&;#176;~内翻20&;#176;),3.63&;#176;(内翻7&;#176;~外翻12&;#176;),6.47&;#176;(内翻0&;#176;~内翻24&;#176;),4.32&;#176;(内翻8&;#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176;(内翻2&;#176;~外翻3&;#176;),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176;(内翻3.5&;#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176;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炎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如何降低假体返修率、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设计: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前后对照观察,以对比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骨与行髌骨置换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3/2004-03东莞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1例(55膝)。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置换髌骨21膝,置换髌骨34膝。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抬高患肢休息。②术后第1天,做患肢股四头肌、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和距小腿关节主动活动。③术后第2天,患肢行持续被动活动,自40°起,术后2周增加至120°。直腿抬高练习训练股四头肌肌力。④术后第3天,开始主动活动范围练习。⑤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部分负重练习。⑥术后第1周,活动范围0~90°以上。⑦术后第2周,活动范围0~110°以上,增强本体感觉训练,协调性练习,步态训练,增加下蹲练习。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60分)。结果:纳入患者45例(55膝),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膝关节评分:未置换髌骨组优9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5.7%(18/21);置换髌骨组优17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88.2%(30/34)。两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置换髌骨组21膝术后3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其中1例疼痛症状重,行髌骨置换术后疼痛缓解;置换髌骨组34膝,术后1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未置换髌骨组术后髌骨半脱位3例,置换髌骨组5例。两组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选择性地行髌骨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亦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壳聚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评估壳聚糖关节腔注射对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4-10遂宁市人民医院骨科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6膝,其中男7例9膝,女13例17膝;年龄35~72岁;病程6个月~30年。患者均经X射线片证实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自愿参加研究。给予患者关节腔注射10g/L壳聚糖,1个月内2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2周。1年内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个月。观察膝关节的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肿胀和关节功能,以上评定结果(计分)之和为关节功能指数。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差。测定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改变。结果:①治疗后4,7,12个月的关节功能指数[(8.6&;#177;1.8),(7.3&;#177;1.7),(5.6&;#177;1.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0.5&;#177;2.1)分,t=3.256,4.590,5278,P&;lt;0.01]。②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水平[(345.9&;#177;60.4),(311.7&;#177;30.5).(2735&;#177;20.6),(223.5&;#177;31.6)ng/L]明显低于治疗前[(425.3&;#177;56.3)ng/L](t=2.956~6.321,P&;lt;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440.7&;#177;61.2).(3807&;#177;51.4),(310.8&;#177;36.9),(240.8&;#177;29.9)ng/L]明显低于治疗前[(515.3&;#177;45.7)ng/L,t=3.125~5.236,P&;lt;0.01]。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2.68&;#177;0.40),(3.68&;#177;0.51),(4.71&;#177;0.54),(5.21&;#177;0.60)μkat/L]明显高于治疗前[(1.71&;#177;0.59)μkat/L](t=3.025~5.786,P&;lt;0.01)。④丙二醛水平[(23.8&;#177;2.6),(19.6&;#177;2.6),(16.2&;#177;2.5).(13.2&;#177;2.5)m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30.5&;#177;3.4)mmol/L,t=3.287~5.642,P&;lt;0.011。结论:壳聚糖关节腔注射可减少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及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有效地缓解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感觉传导测定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毛思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62-2762
目的 通过检测感觉传导,了解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受损害的情况。方法 对在本院就诊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周围神经(一侧肢体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检查。结果 正常人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52、3&;#177;5.0),(50.0&;#177;3.7),(56.9&;#177;3.4)和(31.1&;#177;2.8)m/s。糖尿病有症状组上述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34.5&;#177;4.9),(37.7&;#177;5.2),(41.0&;#177;7.3)和(20.5&;#177;4.6)m/s。糖尿病无症状组上述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45.8&;#177;4.1).(45.6&;#177;3.2),(49.3&;#177;4.6)和(25.8&;#177;4.0)m/s。糖尿病患者4个部位的感觉传导速度与正常人比较显著性减慢;糖尿病患者两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有症状组的感觉传导速度慢于无症状组。糖尿病患者各部位的指标与糖尿病病程及患者年龄有显著性相关,与血糖无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传导受损很常见,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感觉传导速度也可减慢;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传导受损的范围较广泛,上下肢的神经均可受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骨胶囊对绝经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妇女膝关节有效活动度的影响,并与雌激素干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01/2003在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或体检的原发性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绝经妇女120例。设为愿接受实验观察的妇女30例为对照组,年龄41~60岁,绝经时间1—8年,膝关节有效活动度60&;#176;-95&;#176;。将其余90例妇女随机分为3组,中药+激素组(n=30):采用中药强骨胶囊联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治疗;中药组(n=30):单纯用中药强骨胶囊治疗;激素组(n=30):单纯用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周期序贯治疗。年龄40~59岁,绝经时间1,7年,膝关节有效活动度57&;#176;~100&;#176;。各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患者下肢膝关节的有效活动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0例完成了实验过程。中药+激素组、中药组、激素组双下肢膝关节的有效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增高幅值分别为【(30.13&;#177;10.99)%,(18.99&;#177;6.15)%,(19.31&;#177;6.89)%,(t=-4.018,-3.165,-3.274,P&;lt;0.01)】,其中中药+激素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激素组【t=2.981,2.712。P&;lt;0.01);激素组略高于中药组(P&;gt;0.05)】;对照组膝关节的有效活动范围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下降幅值为【(9.67&;#177;3.97)%,(t=2.863。P&;lt;0.01)】。结论:中药强骨胶囊能改善绝经妇女膝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的有效活动度,其效果与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相仿,两药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六指六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杜宁手法对比。方法:选择2002-06/2004-10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62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使用六指六穴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对照组使用杜宁手法(点揉痛点、推髌骨、髌股关节按压摩擦、屈伸膝关节及放松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治疗后15d)3个观测时点进行疗效评估:①膝关节功能评分(总分100分):100分即膝关节无静止痛和运动痛,膝关节主动屈膝蹲下立起≥135&;#176;,膝关节主动伸直,屈曲挛缩≤10&;#176;;0分即因疼痛不能步行,膝关节主动屈膝蹲下立起〈35&;#176;,膝关节主动伸直,屈曲挛缩〉10&;#176;。②疼痛程度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0无痛;5剧痛。疗效判定标准:①优: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90%,评分≥90分;膝关节疼痛评分减少≥3分。②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80%,评分80-89分;膝关节疼痛评分减少2分。结果:16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间治疗后15d随访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疗效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62.50%;68.29%.37.80%(χ^2=4.396,9.878,P〈0.05)]。结论:六指六穴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对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治疗效果优于杜宁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字平行松解方法治疗膝关节强直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各种原因的膝关节强直患者20例,采用作者设计的平行松解法,在关节镜下关节内清理后,股直肌底面松解的基础上,重点松解髌骨两旁的支持带,解除软组织对髌骨的横向束缚,保证膝关节屈曲的条件。结果:手术前膝关节评均活动范围20.6&;#176;,平均随访时间41.3个月(3.68个月)。手术后平均106.5&;#176;,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不稳或伸膝滞后等。术中发生髌骨下极骨折1例。结论:膝关节平行松解法能够解除髌骨两旁支持带和关节囊的横向限制,有利于膝关节屈曲的完成,同时避免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延长所造成的伸膝功能后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及全部去极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TKA患者66例(80膝)分为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组(A组,42膝)和全部去极化组(B组,38膝)。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进行膝关节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术前膝关节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疼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所有评分均改善(P0.05);但两组间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髌骨周围神经部分去极化技术可减少术后膝前痛等,其效果与全部去极化技术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基葡萄糖筋骨素片对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晨僵,关节屈曲及行走能力等骨关节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的效果。方法:2003—12/2004—0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伤科门诊收治骨性关节炎患者101例,按性别、年龄、关节炎病程和X射线分级分为试食组51例,对照组50例,试食组服用氨基葡萄糖筋骨素片,2片/次,2次/d,对照组服用外观与氨基葡萄糖筋骨素片相同的淀粉安慰剂,服用方法与试食组一致。观察试食组试前后症状积分中(膝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晨僵、膝关节屈曲、行走能力)7个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试食前两组的症状积分没有差异【试食组(6.20&;#177;3.23)分,对照组(6.06&;#177;2.95)分(P&;gt;0.05)】,经过2个月的试食之后,两组的症状积分降低程度不同【试食组(2.88&;#177;3.12)分,对照组(4.50&;#177;3.09)分,(P&;lt;0.05)】,试食组降低更加明显。治疗前后两次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显著【试食组(3.31&;#177;2.67)分,对照组(1.59&;#177;2.37)分,(P&;lt;0.001)】。结论:氨基葡萄糖筋骨素片能降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积分,同时又具有改善膝关节骨关节屈曲功能和行走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