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但由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经济客观条件所决定,在我国剥削关系和剥削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不过,剥削关系的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剥削关系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能形成剥削制度,也不可能产生剥削阶级;同时,允许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的存在,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剥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不是高度发达,因而允许并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剥削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不同于历史上的阶级剥削,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允许剥削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行政策,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长期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消灭剥削,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剥削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过度剥削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在现实生活中,要把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区别开来;合法剥削利大于弊,应允许存在,非法剥削殃民,必须消灭。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长期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消灭剥削.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剥削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过度剥削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在现实生活中,要把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区别开来;合法剥削利大于弊,应允许存在;非法剥削祸国殃民,必须消灭.  相似文献   

5.
剥削源于劳动内部的矛盾运动;我国现阶段由劳动的社会形式决定,剥削现象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现象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剥削形式,揭示了剥削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生产力不发达,在此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生产力成为主送剥削功过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的运行轨道。只有当生产力充分发展,剥削现象和行为才会补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雇佣性质的劳资、分配关系是一种历史进步,应勇敢地承认剥削存在的合理性,应在极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共生.应通过健全法制和规范政府行为来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权益并规范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通过健全劳动监督检查机制,保护私营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应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机制为私营企业员工提供医疗和生活保障.逐步完善私营企业的劳资分配关系,促进私营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建陵 《全国商情》2008,3(2):131-133
剥削既是经济概念,也是政治概念.经济上的剥削是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政治上的剥削是指人对人的压迫、奴役的思想和行为.无论哪种形式的剥削都是不合理的.消灭剥削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倡、支持和鼓励剥削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反对、限制、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根据长期的认识和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严谨的科学的概括。他在1992年2月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新的概括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1.
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探讨。首先,按劳分配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必须清除平均主义思想影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其次,高级管理劳动是一种稀缺资源,优秀管理人才应当高薪聘用。第三,资本参与分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发晨过程是从允许剥削让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消灭剥削的过程。第四,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统一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二关系对于理顺分配关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琼·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现象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剥削的存在性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逻辑本身内含了剥削的存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无法否认剥削的存在,除非我们另创一个与马克思相区别的剥削概念.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时,应该坚持生产力标准高于生产关系标准,即坚持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出消灭剥削的正确判断:当剥削的存在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我们应该容忍之;当剥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消灭它则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不断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劳动者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劳动者所有制反映了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位的经济学立场和观点。收入高低不断简单作为剥削的依据,“剥削”的依据只能根据雇主是否是劳动者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悖论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逻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表现:中国现代化需要利用资本的力量,但由此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阻碍现代化的因素。这种现代化悖论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克服矛盾中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路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力量主导的资本形态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中限制与消灭剥削,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罗默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在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根据财产关系重新定义剥削。在这一定义的框架下,罗默对剥削的演进形式、剥削的不公正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其剥削理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罗默的剥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他所设计的诸多标准和方案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剥削关系或剥削现象与马克思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呈现出了某些新的特征。但是,尽管如此,剥削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变,其生成的客观条件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剥削是某要素所有者对其他要素所有者应得的部分要素收益的无偿占有,其存在的基础是要素私有权。要素私有权是剥削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剥削的充分条件。私营经济,有可能产生剥削,但不一定存在剥削。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剥削。我国现阶段,要有区别地采取措施,消除超经济剥削和残酷剥削,限制经济剥削,利用剥削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消除剥削。  相似文献   

19.
平均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上它曾经是号召农民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社会本应以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原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平均主义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却有增无减,并成为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和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克服平均主义观念,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虽有剥削的成份,但相当部分不属于剥削收入,其剥削的收入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应正视当前私营业主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