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常见几种上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几种常见上胃疾病的内镜检查病例,分别取胃镜活检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Hp感染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起先导作用。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起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χ2=6.703,P<0.05;胃癌组χ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 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与胃癌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庆宪  严格  陈忆诺 《上海医学》2002,25(9):572-57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伴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患者 ,其Hp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表达。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取得的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 ,根据所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完全型 /不完全型、大肠 /小肠化生为癌前状态组 (82例 )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组 (2 5例 ) ,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 (3 0例 )。用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测定Hp的CagA、VacA因子。结果 癌前状态组和癌前病变组中 ,CagA、VacA因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CagA、VacA因子与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6.703,P〈0.05;胃癌组x^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VacA、C2gA抗体,探讨其对指导Hp感染的诊断治疗及免疫等方面的价值。方法:经内镜确认为上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250例(均未进行过Hp根除治疗)。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中Hp抗体。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相比较,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HpⅠ型阳性亚型占Hp百分率随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排列次序呈逐渐增高趋势,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与感染Hp的毒力菌株相关,VacA与CagA是致慢性上消化道疾病重要的毒力因素;血清免疫印迹法可以对Hp的菌株毒力进行分型,这对疾病程度的估计、预后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10例具有反流症状的患及20名健康志愿进行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其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结果 反流性胃炎患幽门螺杆菌的最高检出率为70.2%,反流性胃炎患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为59.9%、58.1%。结论 本试验通过对反流性胃炎患幽门螺杆菌及其抗体的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分为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3例和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53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并加以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差异不大,而观察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明显较阴性患者大,可将其作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93-119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通过胃镜活检方法对5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77例肠化生组织,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53例异型增生组织,61例胃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活检组织中分别为13.8%,70.9%,46.2%,45.5%,28.3%和21.3%,其中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感染率最高。结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能参与胃黏膜早期病变过程,可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参与胃黏膜的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淮南朝阳医院诊治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临床资料,各45例,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方法对标本进行研究,观察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结果胃癌组中,真菌检出26例,占57.8%,幽门螺杆菌检出34例,占75.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真菌检出0例,幽门螺杆菌检出12例,占26.7%。两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诱发胃癌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观察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萎缩性胃炎(P<0.005),各级异型增生间的感染率无差别(P>0.05),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茎缩性胃炎(P<0.005)。认为: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其感染引起胃癌发生的可能过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正常胃粘膜→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11.
蔡莉  王文富  陈菊平 《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目的探讨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一组(B组),46例健康人为对照二组(C组),分别采用内镜对三组胃液pH值进行研究统计,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A组胃液pH值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且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回顾了 1995年 3月— 2 0 0 0年 3月行胃镜检查患者741例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胃粘膜炎症活动的关系 ,并发现了萎缩性胃炎的特点。1 方法741例患者均经胃镜活检及病理检查。胃粘膜疾病的诊断根据 1981年全国胃癌协作组所制订的标准。HP阳性判定 :将被检胃粘膜组织放于检测器内 ,检测液 5min内由黄色变为红色 ,即判定为阳性 ,不变色者为阴性。数据处理 :计算各病变的HP阳性率 ,相互之间的比较用 χ2 检验。2 结果慢性非活动性胃炎HP阳性率 2 9.9% ,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6 5 .5 % ,慢性萎缩性胃炎 70 .2 % ,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临床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接受病理活检的患者360例纳入研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和血清HP抗体检测,对比不同症型胃病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在苏木精-伊红染色、血清HP抗体检测阳性率上,胃癌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且晚期胃癌均高于早期胃癌,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临床诊断中,幽门螺杆菌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采纳使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4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3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两组,试验组44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试验开始前均行14C呼气试验及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试验组每天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于试验6、12、24个月分别行14C呼气试验及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试验组0、6、12、24个月幽门螺杆菌阳性分别为19、5、3、12例,对照组分别为10、2、2、5例,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0、6、12、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于6个月发现肠上皮化生7例,萎缩性胃炎1例,12个月发现肠上皮化生9例,萎缩性胃炎1例,24个月发现肠上皮化生15例,萎缩性胃炎2例。对照组6个月发现肠上皮化生2例,12个月发生肠上皮化生2例,24个月发现肠上皮化生4例,萎缩性胃炎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6、12、24个月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肠上皮化生及萎缩性胃炎发生无统计学意义上相关性,但有导致肠上皮化生倾向,仍建议密切内镜随访,定期监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热休克蛋白HSP60的变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探讨HsP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HSP60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30例胃癌患者HSP60表达(76.67%)显著高于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30%)(P〈0.01)与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67%)(P〈0.01)。与3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不典型增生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菌株HSP60表达(55.77%)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菌株(26.09%)(P〈0.005)。结论HSP60的过度表达与胃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HSP60的过度表达可能发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推断可以通过对HSP60表达的检测,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预测,把握胃癌分化的程度的判定,对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抗体,观察不同菌株对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39例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CagA和VacA抗体.这些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均经胃镜证实。观察不同毒力的HP菌株对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CagA及VacA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CagA抗体阳性组患者胃黏膜炎症活动及萎缩的程度较CagA抗体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肠上皮化生方面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具有CagA及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在诱导胃黏膜炎症及萎缩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黏膜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全县经胃镜检查的316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作病理诊断及幽门螺杆菌染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肠上皮化生、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异性增生组中Hp检出率较高,以上4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胃癌组Hp检出率较低,和胃溃疡、单纯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肠疾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4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3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消化系疾病中很常见,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密切关系。我院在2007年6月至12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61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