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爽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152-153
发热(fever)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它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一般而言,当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37.3℃和37.6℃,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称为发热。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37.3℃-38℃(99.1F~100.4F);中等热38.1℃-39℃(100,6F~102.2F);高热39.1℃-41℃(102.4-105.8F);超高热41℃(105.8F)以上。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F-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相似文献   

2.
发热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比较恒定,口腔温度平均为36.5℃左右,直肠温度比口腔的高出0.℃,腋下温度比口腔的低于0.5℃1天之内,清晨的体温较低,下午4—5时较变动范围约为0.6℃。体温还有年龄、性别与心理状况的差异变化。发热,是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而致的高于常温的现象。临床上,依发热的高低程度不同可分为高热(体温就在39℃以上)、中等热(体温在38—39℃之间)和低热(体温37℃-38℃之间)三类。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等四型。  相似文献   

3.
直面发热     
<正>2016年2月5日周五阴在药物咨询室,接到了一位小患者父亲的电话:我儿子徐某某,出生45天,前天晚上21:00时不明原因高热39.1℃(腋下),应该怎么办?我们经常面对小儿家长类似的电话,因此我耐心的告诉他:人的正常体温各部位不尽相同,当腋下超过37.0℃、口腔超过37.3℃、直肠超过37.6℃,且昼夜间波动超过1℃者为发热。按体温(口腔温度)状况,发热又分为:低热(37.3~38.0℃)、中热(38.1~39.0℃)、高热(39.1~41.0℃)及超高热(41.1℃以上)。  相似文献   

4.
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正常人体的温度为37℃左右,发热是指人体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当口腔温度超过37.3℃或直肠温度超过37.6℃,昼夜间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是患病时的一种临床症状,其原因可以是感染的结果,也可以是组织损伤、炎症、移植排斥反应和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5.
正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老年人发现感染性疾病时,发热可不明显或不发热,因此易漏诊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高。老年人发热的定义是:口腔温度持续37.2℃,肛门温度持续37.5℃(老年人的平均清晨口腔温度36.7℃,肛门温度37.3℃)。不论用任何温度计在任何部位(如腋下体温)测量,只要温度比基础体  相似文献   

6.
发热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腋窝温度在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可认为在发热。小儿、老年人、妇女月经期、排卵期与妊娠期、饮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  相似文献   

7.
测量病人体温准确与否,关系到对病人病情的观察。一般认为:口腔与腋下体温之差数为0.3——0.5℃,为核对此种折算方法是否可靠,我们做了510人次同一人体的口腔与腋下体温的测量比较。方法与结果:受试者为五官科病人。在安静休息情况下,每天下午2:30——3:00测温。采用一人同一支表、先测口腔后测腋下,口腔3分钟,腋下5分钟,其结果见表。本组口腔高于腋下者占总数74%。但有12%口  相似文献   

8.
王沁 《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30-130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之间,舌下体温比肛温低0.3℃~0.5℃,腋下正常温度为36℃~37℃,个体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C可认为发热,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现将尼舒利颗粒治疗感染性发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每个小儿一天中体温都会发生些许变化,但平均正常体温(腋下温度)一般在37℃左右。小儿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即为发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特点,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患者全身状况、面部症状、就诊时间、体温及血常规化验进行观察。结果发病到就诊的平均病程为10.39d,就诊时平均体温为(37.09±0.63)℃,白细胞的总数平均为(7.23±2.28)×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为(70.71±8.99)%。结论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因局部症状不典型,发热反应轻,血常规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等往往诊治不及时。  相似文献   

11.
《医药保健杂志》2009,(20):14-17
发热(发烧)正常人的体温(口腔)在38℃。一般说来,超过39℃为高烧。发热是人体保护、抵御感染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生儿背部与腋下测体温法的差异,探讨一种新生儿测体温的新方法。方法:对100例出生7d内的新生儿,同时测腋温和背部体温进行观察。结果:背部肩胛间体温与腋下体温误差小于或等于0.1℃,无临床意义。结论:背部肩胛间测量体温的方法是最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测量时间长短对腋下体温测量值准确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准确地测量体温。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0年11月~12月宁德市某三级医院消化内科病房患者60位,每位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测量三次腋下体温,测量时间分别为5rain、7min、10min。结果测量5rain的体温值与7min、10min的体温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min与10min的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保证准确的测量体温,腋下体温测量时闻应为7min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苏州市1063名正常儿童体温波动范围的测温调查,确定口腔温度为36.9~37.5℃,直肠温度为37.2~37.9℃,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对250批药品热原检查中家兔降温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药品内毒素含量与家兔降温的内在关系。建议将3只家兔中有2只或2只以上降温0.6℃或超过0.6℃判定的不符合规定。方法按照目前国内尚不统一的家兔降温判断标准,将有降温的检验结果与重做后的结果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引起家免降温的检品有19批,占检品总数7.6%,其中体温下降超过0.6℃为6%,下降在0.45-0.55℃的为0.16%。对于体温下降超过0.6℃的检品,按照药典规定取了3只家免重做后有62%判定为不符合规定,有38%检品仍有体温下降超过0.6℃,需要再次重做,或由于3只家免体温升高总和超过1.4℃,而需另取5只家免重做。体温下降在0.45-0.55℃范围的栓品,重做后符合规定。结论测试分析表明,热原检查中家兔降温有其体质的自身因素、实验环境温度变化和技术操作等外界因素。但降温的主要原因还是药品中超热限剂量的内毒素引起的热限形成造成的。家免降温的幅度及降温家免的数量与重做后判断为不符合规定的几率相关。参照国家生物制品热原检查判断标准,为减少过多的重做或复试,确保药品的质量,建议将3只家免中的2只或2只以上降温0.6℃即不符合规定的条款加入热原判断标准中。  相似文献   

16.
当体温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按发热的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0°C,中等度热:38.0-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C以上。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常见有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等现象,甚至常伴有皮肤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体温测量是临床重要的常规检查,是人的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意义重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腋温常用测量时间是5min,而《护理学基础》认为腋温测量时间为8min~10min。为此笔者对242例住院患者进行不同时间测量腋温,旨在探索腋下体温最佳的测量时间。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5年1月~2001年1月采用低温游离皮瓣治乳癌术后皮瓣坏死12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例男性,余均为女性,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50.2岁,均作了乳癌切除手术。乳癌根治术10例,扩大根治术2例,单纯乳腺切除加腋下淋巴结清扫96例,单纯乳腺切除12例。1.2 手术方法:本组病人术中全部采用电刀游离皮瓣,术前测腋下体温37℃以下定为基础体温,游离皮瓣前先用冰盐水术野皮肤降温10分钟,使局部皮温快速降至10℃以下,此后快速游离部分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腋下温度≥39.O℃)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各40例。服药后0.5、1、1.5、2、4、6h各测腋下体温1次,比较2组不同时段的体温和退热例数。结果用药前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0.5、1、1.5、2、4h和6h体温均低于用药前(P〈0.01),且布洛芬组用药1、1.5、2、4h和6h体温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用药后0.5h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组用药后2、4h和6h退热例数明显多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对小儿呼吸道感染高热安全有效,布洛芬的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  相似文献   

20.
卢轶欧 《黑龙江医药》2009,22(3):377-378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1)低热:〈38℃;(2)中热:38~39℃;(3)高热:39-40℃:(4)极热:〉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