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茶如悟禅     
<正>茶自古是和佛联系在一起的,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禅机需要用心去"悟",而茶味,则要靠"品"而得。"品"虽然离不开"口",但关键之处,还得和悟禅一样,要有一片洁净的心灵。一盏清茶,一颗净心,哪怕身处闹市,心中也自有一片太平。所以茶可清心,可以消解心头的积郁。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曰:"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心中即便有烦恼万千,只一盏清茶,便可轻轻化解。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它吸收了儒、佛、道的思想精华。其中佛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茶中体味苦寂,在茶中注入禅机,以茶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最高的哲理境界。我对茶的喜好要追溯到童年,在我对童年的记忆里,似乎家里的饮用水只有茶,不仅仅是因为当年物质的稀缺,也在于父母是爱茶之人。当时对茶并没有好坏的概念,家里的茶缸总是放在离炉子不远的地  相似文献   

3.
卞霁 《健康天地》2011,(11):22-23
<正>嶙峋起伏的奇峰,意趣无穷的怪石,变化莫测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黄山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印象里的黄山是如此的旖旎多姿。但是她的美远不止此,就像武夷山盛产好茶一样,这里也是一座浸润在茶香中的名山,好茶俯拾皆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绿茶……茶季来此,便可见识"春风走几  相似文献   

4.
一盈 《健康天地》2011,(9):66-67
<正>茶想,就是想茶。由茶而想就是思想,我以为这就是禅。禅道里渗透着茶道,茶道里盈满了禅机,禅的善在茶的味道里每天都由国人品味着……不知从何时起,生活中已经渐渐离不开茶。每天清晨,洗漱完毕,我会为自己煮开一壶水,然后,徐徐注入那个加了茶叶的绿  相似文献   

5.
<正>取一味或几味中药,置于杯中,添入开水,盖上盖子,浸泡几分钟,就可以象平时喝茶那样饮用,这种被称作"代茶饮"的中药用法确实比煎煮中药方便得多。但中药泡茶也有学问,你不可不知。中药代茶饮优点多中药代茶饮,是指用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或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  相似文献   

6.
<正>"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前一句是物质,后一句是精神。如果这两者都搞好了,可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了,两手抓就两手都要硬。业内人士说,喝茶是一种境界。更有大内高手云,茶是一种禅,随便不得。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好像也借谁谁之口说过:一杯为品,两杯为喝,三杯则为饮(饮驴的饮)。若以此标准,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1、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酒气醉诗情,茶香催禅心。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五灯会元》卷九说有一僧人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佛教僧侣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正襟危坐,可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  相似文献   

8.
《健康天地》2010,(11):18-19
<正>从喧闹的杭州南山路就这样拐个弯,时间仿佛就慢了下来:听得见翠鸟的鸣叫,风竹的禅动,鱼儿的游走。灵隐寺高僧题写的"喝茶来"的匾额引领你走进这家杭州最早的普洱茶乌龙茶体验馆——恒庐清茶馆。在一个崇尚快速的社会里,必然需要存在一些隐域——就像城市需要绿肺一样——它坚守着一些微小的古典价值:慢就是美。让时间慢下来、让心灵慢  相似文献   

9.
梦玲 《健康天地》2009,(5):53-53
<正>张爱玲一生好茶,她笔下的"茶"范围不但广,且细致有韵。从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里,我们不难找到她对茶的依恋与喝茶主张。通过曼桢、娇蕊、银娣、敦风和白流苏若干女人的眼里心里,你会发现张爱玲比任何一位茶人更像茶人。  相似文献   

10.
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一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期间,与三宝堂等几位画家小聚北京密云碧波轩茶楼,见到了山水画大师白雪石先生去年夏为茶楼单洪林总经理题写的书法"茶禅一味",颇为震撼。端庄平和的字体、凝重苍劲的笔墨,十分精妙。这大概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一幅茶书法了。听说当时白老先生已经96岁了,难以想象,他老人家这样高龄写起书法来竟是挥洒自如,笔笔精到,如此从容。说起白老先生的故事,三宝堂的杜铁宝、刘宝泉、王龙  相似文献   

12.
尤今 《健康天地》2010,(12):40-41
<正>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人像伊朗人一样,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泡茶的全神贯注,喝茶的心无旁骛,好茶好水因此未被辜负。  相似文献   

13.
茶禅一味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禅的福地。只要读一读茶诗,就会和无数寺庙禅院蓦然相遇,眼前便会有许多高僧禅师飘然而过。不用查史书,也能恍悟茶与禅的渊源是多么深长。  相似文献   

14.
杨秀梅 《健康天地》2010,4(3):63-63
<正>父亲每天一杯茶是多年的习惯了,怎样对喝茶感兴趣的,里面有一小段典故。父亲第一次登母亲家的门,母亲为父亲泡了一杯茶,父亲由于紧张,咕咚咕咚几口便喝下了,那时还不明白茶应该是慢慢的品,喝完随口说了句:"是龙井吧!"其实父亲在这之前从不喝茶,只凉开水解渴,  相似文献   

15.
<正>厦门自古就是中国第一输出茶口岸,当地民众酷爱喝茶,称茶叶为"茶米",意谓在生活中,茶和米是同样重要的。在厦门喝茶是件很天经地义的事,就如吃饭睡觉一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走进厦门大街小巷,你会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缕缕茶香。在炎热的夏季,在热闹的中山街,几乎家家店铺都摆放着茶台茶杯。除茶叶店、茶社外,有些店铺的茶是自己喝不出售的,这也是厦门一景。不过,如果远道而来,大汗淋漓的客人口渴得不行,进门讨一杯茶喝,好客的厦门人是不会拒之门外的。因此,若要到厦门游玩,喝茶是不容错过的事。  相似文献   

16.
白露 《健康天地》2011,(4):19-19
<正>来到我的老家,如果主人说要为你倒一杯"茶",你可千万不要信以为真,他们端出来的一定会是一杯白开水,如果真有茶给你喝,他们会说是给你"泡"一杯"茶叶水"。老家不产茶,老家人穷,时鲜的青菜都舍不得吃,更买不起茶。老家的人也喝"茶"的,喝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茶。最常喝的是"清明茶",茶色深青,茶味微苦。这是最讲究的一种土茶了,几乎可以用来招待贵客。茶叶由好几种鲜嫩的植物晒干制成,像小杨叶、小柳叶、嫩竹叶等,最重要的是一种叫做"猫猫眼"的漂亮的植  相似文献   

17.
<正>对中国茶叶来说,正确看待茶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茶文化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茶叶行业过度重视茶文化,以致茶文化像"瘟疫"一样影响了茶叶行业的健康,阻碍了茶叶行业的发展,茶文化逐渐变异成了"茶瘟化"。例如,不少茶企目前在做的,还是拼命地给  相似文献   

18.
正茶是仅次于咖啡的大众饮品。如果你喝茶,一定会注意到杯子、茶壶壁上留下的深褐色茶垢。爱喝茶的人将之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无茶三分香"。但有传言茶垢里面有很多重金属,还有亚硝酸盐,如果不清洗掉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有"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说法。这是真的吗?茶垢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有害健康呢?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欧阳修《尝新茶》诗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这首诗中描绘了新茶、甘泉、洁器以及好天气,再有二三佳客,这已是具备品茶的上好时机。而苏东坡的西塔寺品茶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这是品茶的好环境,在花木幽深的禅房,外面是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既有好茶、洁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这就是品茶的好空间。事实  相似文献   

20.
童童 《婚育与健康》2009,(14):58-59
<正>有这样一类男性,他们的性欲就像发热的人体一样,随着体温的升高而不断高涨,这让女人们难以接受,认为他们只会想着满足自己,太过自私。但是,一旦女性拒绝,又会令这类男性很是困惑,不做爱,女人会讽刺自己"无能",而努力付出,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