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GE1对各种不同肝损伤因子引起的肝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疗效显著[1-5].但对肝硬变细胞因子的影响尚未查见报道.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肝硬变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6-10],已被引起广泛的重视,为探讨PGE1对肝硬变患者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影响,达到防止肝细胞损伤,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及实验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肝硬变的发病机制及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与TNF-α, IL-6及IL-1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L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所共有的细胞病理过程,其特征为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在Disse间隙沉积[1-5].近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研究领域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6-10].各种细胞因子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在肝纤维化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11-15],从而使对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IL-6和SIL-6R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关系及其致病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白介素6(IL-6)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肝脏的免疫生理和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1-11].而IL-6的生物学作用是通过白介素6受体(IL-6R)完成的.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具有膜受体的功能.IL-6R的表达及调节在某些IL-6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2-19].但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报道较少.我们对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6活性和SIL-6R水平进行检测,对它们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探讨IL-6和SIL-6R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为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TNF-〆、IL-6和IL-8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白细胞介素 - 6( IL - 6)和白细胞介素 - 8( IL - 8)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分别用 RIA和 EL ISA法检测 94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TNF-α和 IL - 8含量 ,同时用免疫组化 ABC法观察其中 2 5例患者 (慢迁肝 3例 ,慢活肝 5例 ,肝硬变 17例 )肝组织内 TNF-α,IL - 8和 IL - 6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 :慢活肝和肝硬变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增加 ( P<0 .0 5~0 .0 1) ,且分别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和肝组织炎症活动指数密切相关 ( P<0 .0 5~ 0 .0 1)。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相互影响 ,并在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修复和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患者反复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参与了AECOPD的发生、发展[1,2].本实验观察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加重期COPD( AECOPD)患者血清中TNF-α、IL-8、IL-6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为AECOP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stitis,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止血、补液等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氧化苦参碱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第4天和治疗第7天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的变化。同时评价2组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第4天时2组TNF-α、IL1和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7天时,以上3项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1.13~2.58d。[结论]氧化苦参碱能早期抑制AP患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I,1和II,6的水平,从而控制炎症的发展,尽早减轻AP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6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早期发现、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目前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已受到重视[1].为此,我们对8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同时检测了血清IL-6活性、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含量,并与其中27例肝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IL-6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发病的炎症学说备受关注,为其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增多是原发性高血压(EH)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本研究探讨盐酸贝那普利对EH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治疗EH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与sIL-2R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我们对40例HCC患者的IL-6,IL-2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进行了检测,并与肝硬变患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发病及康复期,可以明显观察到患者情绪及心理的变化[1.2].研究显示伴有焦虑情绪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可以出现明显的变化[3].本实验通过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分析,并关注血清中IL-12和IL-18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陈茜  刘华  蒋佳露 《传染病信息》2019,32(2):142-144,147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sIL-2R)、IL-6、IL-17、IL-23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1—8 月收治的 142 例 MPP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奇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各 71 例,2 组基础治疗保持一致;对比 2 组患儿的临床效果,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阿奇霉素组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红霉素组(P 均< 0.05);治疗前,2 组患儿的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治疗 7 d 后,阿奇霉素组患儿的 sIL-2R、IL-6、IL-17及 IL-23 水平均低于红霉素组(P 均< 0.05);治疗 10 d 后,阿奇霉素组的临床效果优于红霉素组(P < 0.05);阿奇霉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63%低于红霉素组的 16.90%(P < 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 MPP 患儿效果优于红霉素,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并降低 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陈辉  周亚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61-2362
研究认为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1〕。本研究观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患者血清IL-1β、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持续血液超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和CRP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6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CRP均明显降低,以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CRRT治疗脓毒症疗效明显,并能有效调节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中 TNF-α,IL-1及 IL -6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 42例服用培哚普利的 CHF患者、42例常规治疗 CHF患者治疗前后及 3 0例健康人血清中TNF-α,IL-1及 IL-6的水平。结果 :184例 CHF患者较健康人血清中 TNF-α,IL-1及 IL-6显著增高 (P<0 .0 1) ,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 2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中 TNF-α,IL -1及 IL -6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且培哚普利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 TNF-α,IL -1及 IL -6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CHF患者TNF-α,IL-1及 IL-6水平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培哚普利比常规治疗具有较明显降低 TNF-α,IL-1及 IL-6的水平的作用 ,可减缓心脏损伤的进程 ,达到保护和改善 C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以Ranson和APACHE-Ⅱ评分为标准,把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成轻症胰腺炎组(MAP)及重症胰腺炎组(SAP)两组,选择年龄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on);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静脉血并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三种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均为SAP组最高,Con组最低,其中IL-6水平在三组之间、两两之间均有显著差异,IL-8和TNF-α水平在Con组与SAP组之间、MAP组与SAP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Con组与MA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IL-6、IL-8、TNF-α对早期诊断鉴别轻症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IL-12及IL-10在桥本甲状腺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辅助性T细胞(Th)1占优势。 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表达增加,在该病的诱发及慢性迁延中起重要作用,Th2类细胞因子IL-10表达的下调也与该病有关,且随病情变化二者表达水平有所不同。因此,这些细胞因子可作为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并且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使失衡的Th1/Th2细胞趋于平衡。这可能为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开拓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机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尚无报道.为研究TNF-α、IL-2和IL-6分泌水平在我国HIV感染者的异常,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的艾滋病(AIDS)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32例进行了血清TNF-α,IL-2和IL-6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18(IL-18)和IL-18结合蛋白(IL-18B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诊断、临床分期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43例PLC患者(包括I期12例、II期16例和III期15例)、24例良性肝肿瘤患者、23例肝硬化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8和IL-18BP水平。结果 PLC患者血清IL-6水平为(144.4±7.8) 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41.9±4.5)pg/ml,P<0.05]、肝硬化患者[(67.8±5.3)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72.0±5.8)pg/ml,P<0.05];PLC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47.7±4.8)pg/ml,显著低于正常人[(80.8±5.7)pg/ml,P<0.05]、肝硬化患者[(107.8±6.8)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120.0±7.5)pg/ml,P<0.05];PLC患者血清IL-18BP水平为(235.7±13.7)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76.5±7.4)pg/ml,P<0.05]、肝硬化患者[(147.848.5)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163.4±11.0)pg/ml,P<0.05];III期PLC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II期和I期(P<0.05),III期PLC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II期和I期 (P<0.0),III期PLC患者血清IL-18BP水平显著高于II期和I期(P<0.05);PLC患者手术后IL-6和IL-18BP水平降低,IL-18水平升高(P<0.05)。结论 血清IL-6、IL-18和IL-18B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分期及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西药在药物治疗上有局限性[1,2].有研究显示生脉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能有效地增加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加,改善心功能.同时生脉注射液可以改善机体抗氧化及抗损伤的能力[3].本实验关注生脉注射液佐治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8、IL-12和IL-18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克-雅氏病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IL-6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克-雅氏病(CJD)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在CJD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分为CJD组、脑炎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脑脊液中IL-6的浓度.结果 CJD患者脑脊液中IL-6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在CID患者脑脊液中含量增加,在其神经变性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