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了88例原发性肝癌、40例肝硬化、4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及20例正常对照者尿中TGF-β1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尿TGF-β1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正常对照组患者尿TGF-β1含量x±2 s为阈值,尿TGF-β1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65.9%,特异性为74.8%.肿块数目≥3个、直径≥3cm、AFP≤400μg/L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尿TGF-β1水平明显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尿TGF-β1水平与血清AFP相关性分析发现,r值为-0.22,P<0.05,提示尿TGF-β1水平与血清AFP存在一定的负相关.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或手术治疗后尿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尿TGF-β1可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指标用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和近期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四种血清肿瘤标记物对肝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AFP)、速率法检测岩藻糖苷酶(AFU)、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原发性肝癌50例、肝硬化患者5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50例、健康体检患者60例血清。结果:原发性肝癌各项指标与其他恶性瘤组、肝硬化组比较除β2-MG无差异(P>0.05)外,其他三项都有显著差别。分别(P<0.01)或有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单项AFP、AFU、β2-MG、γ-GT。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78%、80%、82%。AFP、AFU、γ-GT,诊断符合率分别是81%、84%、79%。联合检测敏感性达98%,比单项AFP(66%)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联合测定AFP、AFU、γ-GT,可提高对肝癌阳性诊断率,并可提高对肝病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影响甲胎蛋白下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响甲胎蛋白(AFP)下降的有关因素,本文对40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 AFP 浓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多结节型肝癌以及 TACE 后肿块不变或增大者,出现肝内及肝外转移者、血清蛋白增高者,病情加重者,其 AFP 值不易下降。上述指标在TACE 后 AFP 仍≥400ng/ml 组与 TACE 后 AFP≤250ng/ml 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TACE 后检测 AFP 有助于肝癌临床过程的观察随诊和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4.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114例,并与正常对照组24例进行了比较。发现急肝、慢迁肝,慢活肝患者血清β_2MG含量均升高,其中以GAH最为显著(P<0.0001)。血清中β_2MG含量变化不依赖于SGPT、胆红质、γ-球蛋白、AFP与感染的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结果提示测定血清β_2MG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病变活动程度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ISA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10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肝硬化、72例乙型肝炎、30例肝良性肿瘤、90例HBV携带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P73、AFP和GGT-Ⅱ含量,分析GP73联合AFP、GGT-Ⅱ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P73、AFP含量及GGT—Ⅱ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GP73、AFP和GGT-Ⅱ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分别为75.2%、84.8%和89.1%,敏感性分别为79.0%、57.1%、62.9%,联合检测GP73、AFP和GGT—Ⅱ可显著提高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97.1%)。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联合检测GP73、AFP和GGT—Ⅱ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早期肝癌患者血清AFU与AF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AFU与AFP对诊断早期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2例原发性肝癌、17例慢性乙肝性肝硬化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AFU与AFP。结果AFU与AFP阳性率,肝癌组分别为68.2%与77.3%,而乙肝性肝硬化组分别为11.7%与5.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弥漫性肝癌与<3 cm的肝癌AFU的阳性率(分别为66.7%与75.0%)明显高于AFP的阳性率(分别为33.3%与50.0%,P<0.05)。结论AFU与AFP的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特别是对早期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8-2010年间经综合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早晨空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速率法测定AFU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5例血清AFU活性增高,异常率为83.3%;20例AFP增高,异常率为66.7%;AFU和AFP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为93.3%。30例健康对照组AFU和AFP的结果均在参考区间内,无异常。结论:血清AFU的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观察、手术后随访以及肝癌普查。AFU和AFP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8.
自1964年 Talarinon 发现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 AFP 升高以来,AFP 一直被公认为原发性肝癌血清学的特异性标记物,然而仍有15—25%的肝癌病例 AFP 为阴性。因此寻找除 AFP 以外的肝癌标记物已成为临床基础肿瘤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 HAg18—1血清快速酶联免疫检测(ElA)试剂对肝脏及其它器官良恶性病变所致的腹水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甘氨胆酸(CG)、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在病程中的浓度变化,评价其在肝内胆汁淤滞病理转归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9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6例肝硬化(按肝内胆汁淤滞情况分组)及14例肝癌、5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样本采用生化方法检测TB,放免法测定CG,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CA19-9。结果 血清TB在无肝内胆汁淤滞组与对照组及胆汁淤滞无体征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与胆汁淤滞无体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胆汁淤滞有体征组、肝硬化组与无肝内胆汁淤滞组、对照组及胆汁淤滞无体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胆汁淤滞各组血清CG较无肝内胆汁淤滞组及对照组均显示出显著的差异(P<0.01),无肝内胆汁淤滞组与对照组间也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胆汁淤滞各组CA19-9与无肝内胆汁淤滞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癌组AFP、CA19-9也明显高于各组(P<0.1)。结论 临床上胆红素是反映胆汁淤滞的粗略指标,对不同状况的胆汁淤滞判断分型困难;在早期发生肝内胆汁淤滞时CG就表现出显著升高,提示肝内胆汁淤滞,CG与肝脏损伤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是较为敏感的肝功指标;AFP反映了肝细胞的坏死再生情况,对胆汁淤滞严重程度有警示意义;CA19-9是胆道肿瘤标志物,初步观察发现其增高与淤滞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测定175例常见肝病成年患者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含量,进一步探讨该项指标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分组: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26例(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患者109例(肝炎组)以及其它恶性肿瘤患者10例(其它组)。以114名健康人(对照组)作为对照。(2)检测方法:血清α_1-AT含量测定采用火箭免疫电泳法。α_1-AT抗血清及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AFP、CA19-9及GGT的水平对其疗效评价的可能性。方法:对40例PLC患者采用TACE治疗,检测血清中AFP、CA19-9及GGT的含量,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治疗前后AFP、CA19-9及GG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治疗前血清的AFP、CA19-9及GGT均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升高。首次治疗后6月,CT和DSA检测未发现转移者25例,发生肝内外转移者15例;未转移者连续2次TACE术后AFP、CA19-9及GGT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转移者治疗后AFP及CA19-9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AFP、CA19-9及GGT含量的变化可以评价PLC患者TACE疗效,对肿瘤的转移和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植物凝集素亲和交叉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检测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40例良性肝癌患者血清的AFP异质体。肝癌组AFP浓度124~56000ng/ml,肝病组AFP浓度31~980ng/ml。不论是应用LCA或ConA,均可将AFP分成两种异质体,分别称之为LCA结合型(AFP-R-L)和非结型(AFP-N-L);ConA结合型(AFP-R-C)和非结合型(AFP-N-C)。以AFP-N-L<75%或AF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 IV 型胶原(IV-C)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肝炎后肝硬化及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 清HA、LN及IV-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指标还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其 敏感性(84.9%)及准确性(79.8%)以HA最高,而特异性(96.9%)则以三项指标联检最佳。此 外,伴肝外转移的血清LN及IV-C含量还显著高于无肝外转移者。结论:血清三项指标基本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肝纤维 化程度及监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 IV 型胶原(IV-C)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肝炎后肝硬化及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 清HA、LN及IV-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指标还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其 敏感性(84.9%)及准确性(79.8%)以HA最高,而特异性(96.9%)则以三项指标联检最佳。此 外,伴肝外转移的血清LN及IV-C含量还显著高于无肝外转移者。结论:血清三项指标基本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肝纤维 化程度及监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γ-谷氨酰转肽酶(GG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肝癌45例良性肝病及36名正常体检者血清AFP、CA19-9、CA125、CEA、GGT水平同步测定并进行对照.结果:AFP、CA19-9、CA125、CEA、GGT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依次为78.4%、70.3%、67.6%、48.6%和64.9%五项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可提高为94.6%.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原发性肝癌、肝内良性肿瘤及非肝癌其它恶性肿瘤、肝硬化患者共66例行血清Q-L-岩藻糖苷酶(AFU)和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同时与60名健康人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PHC)组的AFU值(784.7±272.5μmol/L·h)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其它各疾病组(P<0.01)。表明AFU活力测定对PHC的诊断、疗效观察有较大的临床观察意义,尤其是AFU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对PHC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甲种胎儿蛋白(AFP)单一指标对临床与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56例及肝硬化40例进行观察表明,AFP 浓度≥400ng/ml 为阳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0%,但灵敏度较低,仅为≤50%。如降低 AFP 浓度≥300ng/ml 为阳性,灵敏度虽可改善,但各种肝病显著影响其特异性。血清唾液酸(SA)能早期反映各类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浸润转移;表明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疗效监控及预后判断。尽管 SA 不是一项肝癌特异性指标,但充分显示了其价值。灵敏度≥75%,特异性≥85%,诊断效率为≥63%,明显优于 AFP的诊断效率(45%),将与特异性较高的 AFP 相结合,应用双指标的互补性效应,显著提高了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87年6月至1995年10月,我们应用B超对显示清晰的165例肝硬化,55例肝癌患者的腹腔动脉(CA)、肝总动脉(CHA)、脾动脉(SA)进行了测量,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以探讨B超检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CA、CHA、SA扩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测定182例各型肝炎、肝硬化、HBsAg慢性携带者,以及40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清中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体(简称抗-LSP)。重型肝炎的抗-LSP阳性率最高,占93.75%(15/16),慢性活动性肝炎次之,占83.67%(41/49),急性肝炎占66.15%(43/65),慢性迁延性肝炎占63.64%(14/22),肝硬化占55%(11/20),HBsAg慢性携带者占10%(1/10),其他疾病组占5%(2/40)。本文提示,检测抗LSP对判定急性肝炎的转归有一定的意义;慢性肝炎时抗-LSP水平升高有助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和观察甲胎蛋白(AFP)在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中的意义。方法对184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用放免法检测AFP。初次发现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者每3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5年追踪随访。结果初次检测184例中除6例重型肝炎外,其他178例AFP均升高。随访中发现AFP稳定上升的3例均发展为肝癌;反复波动和持续低浓度的患者发生肝癌率分别4.2%和6.6%;一过性升高者均未出现肝癌。重症肝炎患者AFP越高病死率越低。结论AFP升高的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动态检测观察AFP的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