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Th1/Th2平衡和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机制。方法:将240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1(脱落3例)、对照组2(脱落2例)和对照组3(脱落1例)。治疗组予刺络拔罐+中药湿敷+基础治疗;对照组1予刺络拔罐+基础治疗;对照组2予中药湿敷+基础治疗;对照组3仅给予基础治疗。均治疗9 d。观察各组疼痛程度评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疼痛和疱疹康复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及SP含量;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疼痛程度评分、血清IL-4和S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血清IFN-γ含量和IFN-γ/IL-4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疼痛程度评分、血清IL-4和SP含量低于对照组3(P<0.05),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血清IFN-γ含量和IFN-γ/IL-4高于对照组3(P<0.05),且治疗组较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外治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E(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30例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穴位注射组2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拔罐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拔罐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拔罐疗法。4组均治疗4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变化;比较4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IL-17、IgE水平及EOS;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EOS、IFN-γ及IL-17相关性。结果 4组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A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A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ACT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ACT评分均高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同期(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同期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FeNO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FeNO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FeNO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FeNO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FeNO均低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同期(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同期Fe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高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低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IFN-γ、IL-17、IL-4、IgE、EO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EOS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17呈正相关,治疗后EOS与IFN-γ仍呈负相关。结论综合外治法在控制支气管哮喘复发方面有更大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因子分泌、调节炎症因子释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瘦素、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Ig E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玉屏风散治疗,2组均治疗4周。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血清瘦素、IL-4,IFN-γ及Ig E水平,并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2周后、4周后的血清瘦素、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而Ig E、IL-4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4周后血清瘦素、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 E、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2周后、4周后UAS评分、DLQ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UAS评分及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中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能够提高血清瘦素、IFN-γ水平,降低Ig E、IL-4水平,且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予奇正消痛贴膏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评定症状、体征积分,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3%,高于对照组的86. 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3%,高于对照组的7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症状与体征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基于"络病"理论的指导,2组的近期疗效相当,但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更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应用针刺背俞穴加刺络拔罐治疗的疗效及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包括针刺背俞穴加刺络拔罐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22/34)(P0.05)。组间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免疫球蛋白E(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更高,而INF-γ、IgE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应用针刺背俞穴加刺络拔罐治疗,相比常规西医方案,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清IL-4、INF-γ、IgE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毫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毫火针合刺络拔罐治疗。观察2组结痂、脱痂、止疱、疼痛持续时间,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33%(42/45),对照组为75. 00%(33/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脱痂、结痂、止疱、疼痛持续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毫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能控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自拟和血除湿汤)和西药组(西替利嗪),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后,中药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 0. 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0%(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4水平均明显升高,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 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4水平均下降,IFN-γ水平均升高(P 0. 05);且中药组IL-4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药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均P 0. 05)。结论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4水平、促进IFN-γ分泌以使Th1/Th2细胞分化趋于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灸结合拔罐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刺络放血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较好,能有效减低复发率与VAS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哮喘稳定期患者外周血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哮喘患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前后及健康人的IL-4、IFN-γ含量。结果治疗前哮喘患者IL-4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穴位贴敷治疗后哮喘患者IL-4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IFN-γ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哮喘患者存在Th1/Th2失衡,穴位贴敷可能通过调整哮喘患者Th1/Th2失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为7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IL-10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疼痛尽早消除,促进结痂,且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收治的128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刺络拔罐加围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睡眠质量QS评分及血清疼痛相关介质β-内啡肽(β-EP)、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和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差异,统计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Q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β-EP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SP、CGRP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TNF-α、IL-6、IL-10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围刺法用于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桂枝汤加味配合火针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桂枝汤加味配合火针治疗,对照组30例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比较2组随访3个月时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 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 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2组治疗后IFN-γ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IL-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P 0. 05),IL-4水平降低更明显(P 0. 05)。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复发率30. 0%(3/10),对照组复发率60. 0%(3/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桂枝汤加味配合火针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俞、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风热型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风热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肺俞、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治疗。2组均治疗10d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 71%,对照组为76. 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复发率治疗组为16. 67%,对照组为46. 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肺俞、膈俞穴刺络拔罐对风热型急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瘙痒、皮疹等症状,且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具有良好的远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对辅助T(Th)1/Th2细胞功能失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慢性荨麻疹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针药组采用针刺、拔罐、刺络放血加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拔罐和刺络放血治疗,西药组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三组症状评分的变化及血清IgE、IFN-γ及IL-4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药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症状总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三组各单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风团大小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体内IgE和IL-4的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IFN-γ的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针药组治疗前后血清IgE与IFN-γ含量的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和针刺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提高临床愈显率,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相当,且针药结合与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针药结合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针药结合治疗的复发率低.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更好地调节IgE和IFN-γ含量,改善Th1/Th2细胞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穴位自血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穴位自血疗法与口服地氯雷他定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4水平降低(P0.05),IL-2和IFN-γ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75%(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2%、23.33%(P0.01)。结论:穴位自血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2、IFN-γ和IL-4水平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荨麻疹、调整免疫紊乱的机制之一。其近期疗效与地氯雷他定相当,远期疗效优于地氯雷他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肠祛湿汤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清肠祛湿汤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Baron评分及DAI评分,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2、IL-4及IL-10的含量,比较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IL-4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on评分及DA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 05);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 05)。结论:清热去湿汤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刺络拔罐结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服用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刺络拔罐结合自血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为(0.71±0.02)分,优于对照组(2.10±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刺络拔罐结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血拔罐配合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以自血疗法治疗,治疗组以放血拔罐配合自血疗法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和发作频率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后,2组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和发作频率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结论刺络放血拔罐配合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可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祛白汤联合穴位刺络灸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将92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给予穴位刺络灸治疗,研究组46例给予复方祛白汤联合穴位刺络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IL-18、IFN-γ以及细胞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IL-18、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CD3~+、CD4~+和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复方祛白汤联合穴位刺络灸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升高血清IL-18、IFN-γ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FN-γ的影响。探讨该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4、IFN-γ的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IL-4含量低于对照组,IFN-γ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疗效,可通过调节IL-4、IFN-γ含量的变化能控制变应性鼻炎的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