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296例PICC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分析结果,26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对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及处理,分析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情况。结果: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为26例,占比8.78,原因为年龄、疾病类型、并发症、操作经验,其中,年龄60岁与≤60岁的异位分别为18例、8例;肺癌患者异位22例,非胃癌患者异位4例;腹腔积液患者异位16例,剧烈咳嗽患者异位6例,恶心患者异位4例;操作≥2年异位为12例,2年异位为14例,疾病类型、操作经验内部异位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对于的处理措施和预防对策,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导管发生异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主要为主观因素(2例)、技术因素(8例)和患者自身因素(22例),其中患者自身因素达到68.75%,占据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原因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后,32例导管异位均得到妥善处理。结论针对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处对应处理,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解剖位置和置管方法将大大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静脉途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减轻患者痛苦,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我科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共行570例PICC术,本研究总结了术后不同位置导管异位对静脉输液的影响,以期为PICC的维护和并发症处理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570例患者中有83例(14.6%)出现不同位置异位,其中5例异位至头静脉(A组),男1例,女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臂式静脉输液港与胸壁式静脉输液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需行静脉输液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对照组给予胸壁式静脉输液港,且对两组患者的植入导管总长度、血管内导管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渗液、感染、血栓形成)及舒适度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植入导管总长度、血管内导管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舒适度评分及术后1周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臂式静脉输液港与胸壁式静脉输液港相比,前者优势更大,无需建立隧道,对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与维护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股静脉置管方法、颈内静脉置管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对患者进行置管,并且做好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工作.结果:入选患者中共计12例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8例股静脉置管,172例颈内静脉置管,8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在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采用科学合理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和维护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并且使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植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处理后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方法286例经头静脉置管的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PICC异位39例,其中26例使用末端开口PICC,13例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观察PICC异位处理后输入化疗药过程中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在输化疗药时,使用末端开口PICC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1.5%)显著低于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76.9%)(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导管类型。出现异位后正确处理,加强置管后局部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异位导管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总结防护经验,减少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 回顾2006年10月~2008年6月15例PICC导管异位病例,分析其异位的原因,探讨异位的预防及处理对策.结果 15例导管异位病例中,插管未到位7例;异位于心脏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3例.主要原因与穿刺静脉的选择、留置长度的测量,以及体位的摆放等有一定关系.结论 护士在置管时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准确评估留置长度,能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并在异位发生后根据异位的不同部位给予相应的处理,可减少因导管异位引起的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患者颈内静脉导管的感染因素,以减少颈内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214例肝癌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临床资料,对39例发生颈内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A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肝癌手术患者中39例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感染,感染率18.22%;术后颈内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插管时无菌操作、化疗周期、伤口换药时间和更换肝素帽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占27.27%、22.73%、20.45%。结论影响肝癌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的感染因素较多,感染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术后给予严格无菌操作和精细护理,对减少颈内静脉导管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蒋娟  安如俊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306-1307
目的探讨肝、肾移植病人术中、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方法收集54例肝、肾移植病人术中、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病例。结果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能充分保证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减少了反复直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的破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结论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肝、肾移植术中及术后建立输液通路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肝、肾移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以及预防对策,分析导管相关感染和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血管相关性感染及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2月年1月医院28例DCD供体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DCD供体肝移植术后行颈内静脉插管,对其导管相关感染与颈内静脉置管时间相关性、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22d,其中2例患者发生感染,局部和血流感染各1例,感染率为7.14%;置管1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4d的感染率为5.88%、>24d的感染率为16.67%;血液以及导管尖端共培养病原菌3株;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导管的材料选择,导管的留置时间以及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相关。结论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选择合适的导管,并要重视导管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HCC置管术送管至25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人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前急危重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方法 我院急诊科院前对外周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困难者187例,应用18 G带加药壶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输入急救药品.结果 187例应用18 G带加药壶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急救药品,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在院前病情危急情况下,18 G带加药壶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能简便、快速、准确、安全的建立静脉通路,确保输液通畅,价格便宜,可以在院前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内静脉置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肿瘤并颈内静脉置入导管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缝合固定导管处理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不缝合固定导管处理措施。结果 1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是5%。150例对照组10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6.7%,150例治疗组患者,5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3%,治疗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是最为常见的感染菌种。结论颈内静脉置入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对于患者影响较大,通过实施人性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患者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成功率。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外科连续植入351例静脉输液港,其中头静脉切开植入23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41例,B超引导颈内静脉植入76例,对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头静脉切开植入静脉输液港首次成功率为78.6%(184/234),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首次成功率为90.2%(37/41),B超引导经颈内静脉植入首次成功率为100%(76/76),头静脉切开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1,P=0.059),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组首次植入成功率高于头静脉切开组(χ2=19.362,P=0.000)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χ2=7.677,P=0.014)。头静脉切开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4/234),导管植入颈内静脉2例(1.1%),术后伤口积液2例(1.1%),另两组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首选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植入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验,探讨减少穿刺术中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静脉通路中心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 480例病人.结果:所有病人中196例首先尝试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1 284例首先尝试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3针及以内成功172例(87.8%),右侧为1 108例(8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以内未成功者改行颈内静脉或B超引导下锁骨下-腋静脉穿刺,总体成功率100%.本组共2例(1.4‰)出现气胸.本组病人穿刺过程中置入导丝时导丝上拐至颈内静脉,左侧出现5例(2.6%),右侧出现80例(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经过B超辅助调整导丝位置再置管,术后复查胸片无导管异位发生.结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以减少气胸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通过助手辅助行B超检查判断置入导丝是否拐入颈内静脉,若拐入颈内静脉及时重新调整导丝可以减少术后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20.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