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秀琳 《妇幼护理》2023,3(21):5205-5206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5 月到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急诊创伤患者,依循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休克缓解、 病情评估、辅助检查、急诊会诊、术前准备、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 组(86.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患者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 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8例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既往的专科救治模式,观察组(n=58)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院内急诊时间、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入院2周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早期病死率及休克、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急诊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入院2周的损伤严重程度均较抢救前明显减轻,并且观察组入院2周的轻伤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伤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提高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可尽快启动确定性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救治, 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救治时间、分诊时间、入院至下达医嘱时间、入院后检查时间、等待急诊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急诊后早期预警评分(MEW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救治成功率、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能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率,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医院多发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ICU时血乳酸值和血红蛋白值、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时观察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5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123例为对照组,以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的161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急诊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27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复苏后HCT、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复苏后HCT、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有益于患者复苏及进一步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严重复合伤系机体在同一机械因素作用下所致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其中脏器的严重损伤(ISS〉20),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很高。救治时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救治成功率。我院于2003-2006年共收治严重多发伤104例,其中伴发创伤失血性休克72例,现将72例的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娅如  冯培  奚婷婷 《妇幼护理》2022,2(8):1880-1882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婴幼儿气道异物梗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2 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3 月收治的气道异物梗阻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6 例和观察组 46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两组均持续护理 1 个月。比较观察两组患儿从就诊、术前检查到开始手术准备时间、患 儿救治时间、护理后家长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期间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前准备时间、救护时间均 短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疾病基本知识、术前准备配合知识、预防知识、饮食知识的掌握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 护理期间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缩短婴幼儿气道 异物梗阻的治疗时间,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蒋敏  杨燕  吴丹 《妇幼护理》2023,3(19):4646-4648
目的 探讨 MDT 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实施常规护 理 61 例多发性的患者为对照组。选择 2022 年 1 月-2023 年 2 月实施 MDT 护理模式后收治的 53 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 者的不良事件、并发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 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 MDT 护理模式应用在二级医院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中, 能够减少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抢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结论绿色通道抢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护理流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平台联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严重创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6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模式,观察组实施数字化平台联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对比两组急救车抵达现场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等救治时效、抢救成功率及总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完成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及住院总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效果数字化平台联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有效提高救治时效、抢救成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偰俊平  蔡爱敏 《妇幼护理》2023,3(13):3247-3249
目的 探究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 78 例多发伤 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39)采取常规急救模式,研究组(n=39)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 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创伤程度、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前检查、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创伤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改善手术指标及创伤程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救中心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分组定位的救护模式进行救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流程进行救护,比较两种模式的救治效果.结果 采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后,观察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是(32.5±12.6)min,89.5%和92.6%,与对照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55.0±15.3)min,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7.4%)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x2分别为4.802,13.99;P<0.05).结论 分组定位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耿倩倩  白连霞 《妇幼护理》2023,3(17):4142-4145
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肺炎患儿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7 月我院收治的 100 例小儿肺 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 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的心率缓解时间、肺部啰音缓解时间、体温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到组护理满意度 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 肺炎护理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能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准备阶段、伤情评估阶段、抢救阶段、术后整理阶段,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为(44.27±12.8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3.18±16.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检查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5例, 女63例, 年龄(57.82±5.79)岁, 年龄范围为46~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治疗措施, 统计急诊救治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调查其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良好率为87.5%(112/128);急诊救治效果良好患者的休克程度、病情程度均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合并脊柱、四肢,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有院外处理状况、年龄<60岁占比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显示, 年龄≥60岁, 重度休克, 重伤,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无院外处理状况及合并头颅、腹部、胸部损伤为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即准备阶段、伤情评估、抢救阶段、术后护理、患者家属护理等。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2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12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抢救模式, 干预组给予定位抢救模式, 观察比较两组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各项抢救任务完成时间及医患满意度。结果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后, 干预组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干预组完成急救初期各项护理任务的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定位抢救模式是遵循科学分组、合理站位及职权明确的原则, 能够显著提高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缩短有效抢救时间, 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医患满意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