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闷热潮湿,完全靠自然通风调节的建筑中,围护结构内壁温度对人体的热舒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以广州地区为例,分析了处于自然条件下各种围护结构内壁的温度,并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提出在该地区完全靠自然通风的建筑中,使用重质材料加外保温层的围护结构对于提高室内热环境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流对住区热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以深圳气候条件为参考,探讨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对改进滨河住区布局,提高住区热环境舒适性有重要作用。研究运用CFD模拟技术方法,分析在不同建筑布局模式下,基于河流影响的住区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情况;以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标准,探讨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舒适的关系;基于河流产生的良好微环境气候效应,对住区建筑布局提出优化方法,为营造生态、舒适的滨河住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减小建筑面向盛行风的垂直投影面积、创造利于河流风向的通风降温廊道、以及营造相应的住区开敞空间等,是改善滨河住区热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建筑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超高层建筑由于其地标性、节地性及商业价值等因素,在广州地区发展迅速。但超高层建筑设计在实践绿色低碳方面,仍需要进行更多地研究和思考。通过介绍绿色超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简要梳理了其技术体系,指出广州地区绿色超高层中的建筑设计要点,结合广州某超高层实际案例中的设计情况进行探讨,最后针对要点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技术而来的建筑气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靖 《华中建筑》2006,24(8):61-62
营造舒适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然而,在舒适与节能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传统乡土建筑中蕴藏着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文章研究了结合气候与传统技术营造低能耗建筑的案例,提出了创造低能耗、舒适的建筑之对策。  相似文献   

5.
金虹  陈凯  邵腾  金雨蒙 《建筑学报》2015,1(2):74-77
以气候适应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最优化、技术可行性为原则,运用一系列应对极寒气候的低技术措施对内蒙扎兰屯卧牛河镇新型住宅进行设计研究与实践,并从室内热环境、建筑能耗、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市某项目为分析案例,本着"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了既有围合场地环境中不同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建议综合采用风场分布均匀性、风速舒适性区域所占比例、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 Pa的面积比例等作为评价建筑布局方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过去评价住宅的质量。主要依据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指标,今天对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安全性、环境性、生态性、健康性等方面要加深认识,同时有计划逐渐把相关的指标演绎成为鉴定的主要要求。 (1)住宅建筑质量 住宅建筑之适应性、功能性 现代的住宅建筑少说也有近百年寿命,因而无论从个人的兴趣、时代的变迁或家庭成员之调整,均  相似文献   

8.
鼓励发展快速公交(BRT)是我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一项重要策略。BRT的车站建筑作为BRT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决定了系统运营的效率和乘客出行的舒适性。车站舒适性是公交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气候适应性的车站设计,案例研究选取了全球40个已经投入运营的BRT系统,从气候条件分析主要专用走廊上车站建筑的封闭性、构件形式及气候调节设施,总结BRT车站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设计和建造低能耗建筑对于降低我国建筑能耗意义重大,而实用的气候分析方法可以为建筑师提供该地域被动式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方向。通过分析对不同气候设计方法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了对比,以常用的"生物气候图"为例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当前气候分析方法由于是国外学者研究并提出,该方法在地域气候和人群特点的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人体热舒适边界、被动式设计策略边界、典型年气象数据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及气候分析在未来节能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薏珊 《安徽建筑》2003,10(4):45-46
医院建筑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建筑的舒适性与适用性,而且应该与科学的医院体制和管理、先进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水平、高层次的环境卫生紧密结合起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11.
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通风是建筑实现节能、健康、生态等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筑楼群的布局方式既关系到建筑室外人员活动区域的舒适性,也影响建筑单体前后的压力分布。本文以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对常见的楼群布局方式的总体通风情况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结合风速、压力差和WBGT等指标,对不同楼群布局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体形是形成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应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建筑体形进行优化设计来提高室内外风环境的舒适性,并以昆明市某科研建筑为例分析研究了基于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优化的建筑体形可持续设计方法,建议综合风速舒适性区域所占比例和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Pa的面积比例等指标,对建筑方案的室内外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深圳市新洲小学为例,探讨以热舒适为核心的空间设计策略,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构建利于通风降温的形体策略与气候空间系统.结合前期风热环境模拟与建成后的实测数据,验证其热舒适调节的有效性.在构造层面,对课室通风降噪表皮系统进行风热耦合模拟,优化课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综上,研究基于热环境优化,整合了空间设计、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为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的教育建筑性能提升探索了适宜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完全靠自然通风调节而没有空调的建筑中,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对人体的热舒适性影响很大.分析了自然通风类建筑各种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并针对广州地区的气候特征,提出了围护结构的合理隔热保温措施.研究表明在该地区完全靠自然通风的建筑中使用重质材料加外保温层的围护结构对于改善室内热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条件复杂化,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室内与室外大气候环境的重要临界面,如何设计与选择对于建筑室内热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建筑表皮存在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已无法适应气候环境性变化。该文基于“碳中和”理念探索绿色建筑热环境智能化控制方案,采用理论和案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可变建筑表皮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情况,以期为建筑表皮的综合设计及节能减排策略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华东地区部分既有办公建筑存在的热舒适性差、能耗大、室内空气、声、光环境差等问题,分析了华东地区地理、气候与生活习性等特点,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多种绿色化改造技术及具体技术措施,探讨了各种绿色化改造技术的适宜条件。介绍了2个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工程案例,对案例里所用的技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荃 《南方建筑》2010,(5):34-37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多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对室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室内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接着,结合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室内环境改善的关键技术。并以广州某亚运体育馆的绿色建筑实践为例,分析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建筑遮阳等技术对室内环境改善的效果。最后,指出了体育场馆类建筑室内环境的特性问题,并初步提出了广州地区体育场馆的室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借助计算机建筑物理环境模拟技术,以深圳地区某高层、超高层办公园区为例,从地域性气候条件、室外风环境、室外太阳辐射分布、室内光环境、室内热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环境的量化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设计方案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从而提升建筑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同时保证将建筑能耗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模拟分析的结果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其他类似工程项目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体形是形成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应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建筑体形进行优化设计来提高室内外风环境的舒适性,并以昆明市某科研建筑为例分析研究了基于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优化的建筑体形可持续设计方法。最后,建议综合风速舒适性区域所占比例和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 Pa的面积比例等指标,对建筑方案的室内外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黄凌江  兰兵  达娃扎西 《华中建筑》2012,(11):67-69,113
该文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对拉萨市传统藏式建筑居民的主观热舒适评价进行了调研,包括热湿感觉,室内风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主观热舒适具有差异性和动态性两种属性,为具有独特气候和地域特征等环境要素以及总体热舒适评价等。调查数据表明,虽然拉萨传市传统藏式建筑室内热环境不能达到ASHARE标准,但是居民总体热舒适满意程度较高,说明当地居民的热适应起到主导作用,该文对影响受访者的热适应地区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